CAMI1 wrote:
這件案 有一個特色 45坪的(單數樓層)跟48 坪的(偶數樓層 ),室內面積一樣,卻多出雨遮面積,有意購買的
請多注意
謝謝您的訊息,所以這個建案存有陷阱?
小的並未看45坪數的樓層(雖有提出要看45坪的樓層,但代銷小姐謂已賣完,只剩48坪,否則就要更大坪數),也難怪,它的造型很突兀,某些樓層外牆多出一堵類似聯結同層A與B兩屋的橫柱,可能這個橫柱算倒偶數層的雨遮,建商用12萬的成本賣65萬的訂價,這種建商利用法規承認雨遮計入買屋者的權狀內,可見建商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削買屋人?
所以,小的開價很合理,也算是顧到自己的荷包,也留些利潤給建商,想要買屋的人請盡量大聲說出您的出價,尤其最近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會有很大的議價空間.
superwhats wrote:
買方怎麼算價格都不重要
在這場遊戲(交易)中,賣方仍握有比較多的主導權,講白的,賣方不要賣,這個交易就不會成功
為什麼賣方可以這樣,我歸納的理由有2點
1.目前利率低,賣方持有成本低廉
2.建商都是從銀行取得高額融資金額,可以不用出自己的錢,但賺的是自己的
我覺得這二點是高房價的主因,政府也不敢太得罪他們,畢竟房地產市場的興衰,跟很多人的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政府如果想解決不是沒有辦法,就看要不要拿出決心而已
回到這個主題,樓主這樣算是合理的,唯一是公告現值的2倍,是否等同於市價,這很難說,畢竟公告現值跟市價在台北市高價土地,可能不太能真實反應
低利率,低稅率才是真正造就台灣高房價的主因,因為低利率讓建商的資金成本低到10年養一案都沒甚麼大壓力,我們可以仔細看上市營建股多出幾家?因為建商賺很大,兩年前看過新北市一個新成屋建案(亞東醫院附近),當時已交屋3年半,才銷售55趴,兩年前去看餘屋,對方開價67萬/坪,還另算裝潢費120萬(但餘屋根本還沒裝潢,如果自己裝潢,只退60萬,甚麼,還灌水裝潢費60萬?搶劫嗎?),當場真想口出三字經,過三個月後,建商來電問說想買嗎?要我出價,我說,就六折買如何?對方回說,那就謝謝不再聯絡哦,我說,請便.
但是,有個房價的大利空,就是少子化,建商仍然高高在上的姿態,其實是虛張聲勢想矇買屋人,以為還是賣方市場,我們買屋人盡量殺價就對了,形成一股無形的砍價氛圍,讓建商不再有超額利潤,我們買屋人不再當冤大頭.
事關我們的荷包,若關係到要揹房貸,少一分價格就減輕壓力,大家買屋盡量殺價就對了(當然還是要給建商合理利潤),我去看了約10個新成屋建案,少則有25趴以上的餘屋(只有萬華要賣52萬的建案例外),多則50趴以上的餘屋,盡量砍價(如用我的出價模式)就對了,我們不要被建商賺走超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