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刪自刪自刪自刪自刪自刪自刪自刪

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要買房,請堅守下列原則:

1. 一個人一個月不花超過八千元,剩下的存起來當買房基金
2. 和父母同住
3. 注意父母身體健康
4. 只辦一張信用卡
5. 想投資或買東西,只能從能動用的一萬元用剩的存款
6. 和你一樣想法的另一半
7. 不要租房子,房租和貸款差不多
8. 不要想一開始就買太貴的房子
9. 不要用手機上網和聊天,上網請用電腦,反正手機上網這麼慢
10. 不要買車,車是負資產,買車的錢都夠你坐幾萬次計程車,要用車時就租車,十年後你就有房子三分之
一的錢,這樣房貸繳起來就比較輕鬆,小孩也可以生,不然十年後,你只有一台快報廢的車還有買不起
房子和無法結婚生子的煩惱

doggies wrote:
版大這樣說年輕人有失...(恕刪)


講得很好!我七年前買新屋一坪12萬
現在動不動三十幾萬...
就算我現在年收入過兩百看了也很吐血..

想當初我也買了不少長輩眼中敗家的玩意兒..
這可是提升了不少工作技能能力~

看了七年級生買房沒那一篇..也覺得不少年輕人也很辛苦
我六年級前段班也沒扛那麼多貸款..

收入應該也還算ok..
不用砸那麼多錢只在一個窩上真是好運
真是太中肯了!!!特別是哈韓的...哀...能說什麼?

對了~還有很多同年次的一定要找週休二日的工作,和不用加班的...都快三十了月入沒破過3.5萬...嘆...
台灣蟻族 作者:林倖妃

仰望台北天空,你是否也曾大嘆,「我什麼時候才買得起房子!」背了房貸的人,不玩樂、不出國、不敢買東西,連房貸都不敢背的人,租屋飄流、心中無根,更多數北上工作而租屋的人,只能選擇狹小的雅房蜷曲度日。高房價、高租金讓一個基本需求的家像摩天樓般高不可攀,奢侈稅七月上路,國家的力量能給渺小的台灣蟻族什麼未來?
三十八歲,人生的黃金時期,該有什麼樣的夢想?

捨棄了房子,放棄了孩子,夢想的拼圖一塊塊割捨。「我們是自暴自棄啊!」夫妻倆在台北市國中任教,張薇庭(化名)沉吟許久。

他們像浮萍,在繁華的台北飄蕩著,無力生根。

為何沒買屋?三十幾歲才結婚,張薇庭和先生曾經努力找了半年,即使是二、三十坪的老房子,也要一千到一千五百萬。其實兩人年薪約一百五十萬元(平均月薪十二萬五千元),但買房後房貸至少要背上八百萬。

「我已經快四十歲了,一背就是二、三十年,為了一個房子,要犧牲生活、犧牲很多事……。」等了又等,卻不知道房價何時才會「合理」。

高收入者買房也辛苦

即使是中高收入的中產階級,也被迫在人生和房子中做出選擇。

根據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所做出的「買房痛苦指數」,即使是金融危機後的○九年,想在台北市買房,低所得者要全家不吃不喝花十七年半,中所得者要花十四年,高所得者也需花十一年半。想在新五都買房,痛苦也不輕。

貸款背得更辛苦。以二○○九年來說,低所得者想買房,每月辛苦工作的薪資,七二%需拿來付房貸;中所得者需繳上五八%;連高所得者都需繳出收入的近一半,給銀行付房貸。

從中南部來大台北工作,被迫租房的人也苦不堪言。十年來,台灣基本薪資的漲幅,對照台北市、新北市租金上漲的幅度,看得出這群無根「蟻族」的生活品質。

「蟻族」這詞,在中國大陸是形容高學歷、低收入的青年蝸居群聚。要買房需花收入二分之一、租房也要三分之一,且無法改善生活品質的「台灣蟻族」,年齡層更從青年,一路蔓延到四、五十歲的中產階級。因為令人焦慮的不只是「買不起」,更多人是「換不起」。

在大學擔任講師的蕭小姐,眼看孩子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他們一家卻只能住在十二坪的「一房一廳」,「賣了房子也買不起同地段房子,當然憤怒!」她說。

內政部長江宜樺在《天下雜誌》專訪中坦承,相較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排名在前五名,遠高於紐約、東京和首爾。

「我個人認為,這是值得憂慮的問題,」二十年前,江宜樺從美國回到台灣擔任助理教授,和同樣在大學任教的太太共一百多萬元的年薪,省吃儉用存一半,大約十二年可以買到價值六百萬的公寓。
 事實上,以房價所得比到○九年已經飆高到十四倍。換算起來,平均年收入在七十萬的台北中等家庭,買房子的機會只有一五%。勉強下手了,收入中有六成要付貸款,一付就是三十年才能有個「安樂窩」。

八間公寓 隔成七十五間套房

「台北愈來愈現代化,卻愈來愈像『封建』社會,」戴個眼鏡、留著小鬍子的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常務理事彭揚凱形容。

彭揚凱名下的房子是媽媽買的,周圍朋友有殼的,不是跟他一樣是「繼承族」︱繼承父母房子或是由父母張羅頭期款;就是「賴家族」︱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能力自立門戶。


鏡頭轉入新店。在出版界擔任高階主管的恭小姐,結束婚姻後帶著女兒在木柵、新店一帶租屋東飄西盪,「買房子要背這麼重的債在身上,就無法過想過的日子,」她讓女兒有好的生活,從小有人照顧、還常出國遊學。

她選擇了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品質,但眼看十七歲的女兒愈來愈大,「我沒有後悔,卻感到恐懼,」四十多歲的恭小姐語氣沉甸甸地,年輕一代的薪資低,她又沒房子,「我害怕女兒隨時都可能淪落貧窮的煉獄。」

眼見社會階級間的流動速度,愈來愈慢,下一代想要翻身可能愈加困難。但這群買不起屋、換不了房的蟻族,在政府的統計數字中,面貌卻始終模糊不清。「執政者相信有屋者佔八八%,所以擔心抑制房價,會造成高比例選民的財產損失,」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花敬群說。

事實上,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資深研究員華昌宜的電訪結果顯示,全台擁有住宅的戶數約七成。其中,六成擁有一間房子,一成擁有兩間以上的房子;其餘三成,則是租屋或和父母、成年子女同住。

也就是說,大台北地區就有約七十一萬戶,超過一百八十萬人沒有自用住宅,而需租屋、或被迫和家人同住。這還不包括從外縣市到台北討生活,側身蝸居在眾多雅房、套房,沒有戶籍的人。

走進張權彬在中永和的房產,在他名下有八間公寓,分割成七十五間套房,每間才三、四坪大小,可以看到「台灣蟻族」的生活現實。

租房子的人?張權彬驕傲地指出,從科技工程師、教師,到證券公司分析師都有。

最近,財政部轟隆推出「奢侈稅」壓抑「炒房」。但即使壓住房價繼續上漲,台灣蟻族的居住品質,仍難改善。顯然,要讓人民都有個更好的「家」,台灣需要更全面的「住宅政策」。

住宅政策、經濟政策一樣重要

到底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住宅政策?一位熟知台灣社會問題的外交使節,離台前忍不住說,「住宅政策,在許多國家都是跟經濟政策同等重要的治理政策。」

事實上,台灣除已停擺的國宅外,住宅政策付諸闕如。從政策上來看,過去七、八年幾乎全部都交給私人部門,由民間自行決定。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補貼」:買屋給低利貸款,租屋給為期一年租金補貼;要修繕也給補助。研擬多年的「住宅法」,也尚未定案。

每年上百億的補貼,卻全進了建商和投資客口袋中。

當市場脫序失靈時,政府,該給人民什麼樣的家?

同樣是華人社會,經濟上走自由主義的新加坡和香港,在住宅政策上,卻有社會主義傾向。

從一九六四年,新加坡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目標:提供人民負擔得起、因應生命週期不同的住房需求;為房屋保值;促進社會各階層融合。

香港則是在自由放任市場之外,政府主導「第二房市」,建造公營房屋,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家庭,提供租住公屋。

雖然台灣和新加坡、香港背景殊異,但「政府卻不能再放任民間操控住宅市場,」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強調,打炒房是短期的,完整的住宅政策更重要:

1.房價透明化
健全住宅市場的第一步,是房屋稅制改革。「台灣沒有房屋交易所得稅,且房屋買賣都做假契約,以致房地產,成為最好的避稅工具,」彭揚凱舉例分析。

比稅制更急迫的,是房價透明化。「唯有房地產資訊清楚,才能建立健全市場的核心,」張金鶚指出。以免仲介代表買、賣雙方,從中操控房地產價格,更要破除產業界利用資訊不透明,大量在媒體進行置入性行銷造成假象,讓人誤以為房價一直漲,扭曲擴大。

根據尼爾森媒體調查,建築業去年投注在媒體廣告超過八十億元,佔所有廣告量的一七.四%,較位居第二的醫學美容類,足足多出近五十億元。

2.補貼政策和租賃制度 雙管齊下

面對佔總數三成的租屋族群,政府應該用減稅,鼓勵或強迫空屋釋出,並搭起網路資訊平台。碰到房子漏水或有問題,房客可直接在網站上找人維修,房東就要付錢。制度建立,住在其中就能放心。

比照香港模式,政府也可運用公權力,鼓勵興建出租住宅,並把房子交給專業、具規模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租戶只要付房租,住宅就有人打理。

健全的租賃制度,讓台灣人有更多元的選擇,不一定非用「買」,才能有個好的住家。

3.提升住宅內外居住品質

由政府立法,規定屋主應定期檢查房屋健康,甚至進行評鑑。

「談到房屋,大家最大的迷思在於只談價格,不談品質,」張金鶚強調,建築的品質之外,住的品質才是關鍵。
人民要的是什麼樣的家?對台灣蟻族來說,要的或許只是能安定、安心的「家」,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房地產」。
就算是lover最後還是會over就算要fuck起初也要有fu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lie

doggies wrote:
當你在說年輕人如何如何時

你去看 6 年前的房價是多少 ~~

6 年前大學生起薪是多少

你不過是買房時買的是時機

有現在打掉重練 ~~ 白手起家 去買一棟 新北市 1000 萬的爛公寓再來批評人


我想很多人買得起
只是這些人卻想去買台北市的房子
??
或許現在年輕人做了很多過錯,占了買不起房子的一部份原因
但那些炒作的行為並不會因此被原諒,不要拿別人的過錯當自己的擋箭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炒高房價讓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人,該為自己行為感到羞恥
M型化社會....
究竟是趨勢下的必然還是資本主義下的惡果??





年輕人買房

我建議的方法是

先在北市或新北熱區(以前的縣轄市)買一間投報率超過6%以上的房

不管大小 遠近 先租人不自住 以租金繳息



只繳息不繳本金

申請寬限期 越長越好

寬限期到了 換另一家銀行 重新至少再有兩年寬限期

等到有能力攤還本金 再付本息

經過若干次 房價漲了 租金或許也漲了的時候

可賣掉 再行換更好 更大房子

其中有很多要領 無法在此明白寫出 有點抱歉 !!!!!!!!

simon.rs9 的建議 也很忠肯 ……….


simon.rs9 wrote:
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要買房,請堅守下列原則:

1. 一個人一個月不花超過八千元,剩下的存起來當買房基金
2. 和父母同住
3. 注意父母身體健康
4. 只辦一張信用卡
5. 想投資或買東西,只能從能動用的一萬元用剩的存款
6. 和你一樣想法的另一半
7. 不要租房子,房租和貸款差不多
8. 不要想一開始就買太貴的房子
9. 不要用手機上網和聊天,上網請用電腦,反正手機上網這麼慢
10. 不要買車,車是負資產,買車的錢都夠你坐幾萬次計程車,要用車時就租車,十年後你就有房子三分之
一的錢,這樣房貸繳起來就比較輕鬆,小孩也可以生,不然十年後,你只有一台快報廢的車還有買不起
房子和無法結婚生子的煩惱

...(恕刪)



喜歡買精華區便宜的爛屋 改造或創造投報率12%以上 不用管房價漲跌
歪H78 wrote:
1. 薪資太少2. ...(恕刪)


說真的,根本認為這些不算是主因!

現在的年代真的沒我們那年代好過!(小弟我認為)

一樣認真的年輕人,放在兩個不同的年代,

小弟我認為,現在辛苦點!

一坪60萬起跳的房子,算40坪,

要2400萬!

一家四口來說,雙薪家庭一個月算20萬!

小孩子不說,不吃不喝要存多久?

又想想看當初原屋主只花多少錢買的?我那年代只值多少錢?

只能買比較郊區的房子,年輕人!

總歸一句,年輕人別好高騖遠,

從郊區到市區吧!
房價這幾年的確漲的很兇是事實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物質慾望比以前大,也是事實

我的一個親戚,排行前幾名國立大學畢業
運氣不錯,工作表現也不差,薪資拿的還不錯(比起大學平均薪資高上不少)

不過,手上拿著iPhone,問她為何要買
因為同事人手一隻iPhone
每個月一千多塊的電話費,手機只要付幾千元
這樣其實不貴

手上提的是名牌皮包
三天兩頭聚餐

到現在畢業已經一年多了
不要說拿錢回家給父母了
每個月有沒有存到5000元,都還是個問號
(據我的了解是根本沒有存到什麼錢)

比起一般大學畢業生,收入已經算很不錯了
但是這樣的花費,賺再多,她也買不起房子
何況是沒她賺的多,也是一樣拿iPhone、用名牌包、又常在聚餐的年輕人

以前沒有網路、沒有行動電話
也還是有其他種類的娛樂消費
不管是以前或是現在
想把買房子當作終極目標,身旁的花費都得要節省

神遊中的狗兒 wrote:
哈 可惜了 我只有一和一百那個有準
薪水一小時一百一....便當一個六十元加車錢(捷運)
一天薪水頂多六百...一個月工作二十四天...賺一個月存一萬四...
在扣掉水電瓦斯...剩一萬...
一萬....就算買個二十坪的小房子(含公設比)...
北市也起碼要個四五百萬!!(偏荒地方不算)
以四百來算...要存400個月...33年...
就算二十歲出來工作...也要五十三才有房子..



這位朋友,你這樣的計算方式是不正確的
(這些都是我們現在一堆不負責任的新聞媒體的計算方式)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
大家累積財富的方式大多不變
一方面是節省開支,多多存錢
另一方面就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身價

等到存到一定的數字,就要利用存到的這筆錢再來賺錢
如此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20歲的時候,時薪是110
如果你到25歲的時候,還是拿110的時薪
你應該要思考的是
為什麼你已經工作五年,你的薪水還跟五年前一樣
而且,還存不到錢

有能力的人,永遠不怕找不到工作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這個事實,永遠不會改變



上面個人舉出自己親戚的例子
我也在看她何時才會想通這些事
不懂得如何節流
能力再強、再會賺錢,花掉的也永遠比賺的還要多


人永遠只有兩隻腳,錢....也永遠都是四隻腳.......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