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政府不立法把都更視為一個投資案
由建商及住戶當股東
鑑價結果當作各原住戶的投資金額
建商當然是最大股東,出錢最多

都更後,扣除住戶及建商的成本
所賺的錢...依原住戶及建商的投資金額比例分配

有錢大家賺..........
我在中南部的老家, 快40年吧. 歷經921, 連個裂縫都沒有, 當年可是自己監工
5層樓蓋的公寓近50坪, 採光好空氣佳, 住戶少沒有管理費, 可以租1萬5

中南部1萬5租人是上限, 再上去房客就自己買屋啦

都更? 50坪剩下多少?
都更都更, 我頭殼壞了才會都更

spider_ho wrote:
我在中南部的老家, ...(恕刪)


大哥,中南部50坪很偉大嗎?

搞不好40年前你們買一坪兩萬,現在只漲到一坪五萬...

如果你在台北市有棟40年50坪的房子再來看都更,你就不會認為你頭殼壞了.....
可租1.5萬元的40年老公寓,
那市價至少450萬成交,
1建坪9萬元也不低了啦,
50建坪,那土地持分至少15坪了吧,
1坪地近30萬也不低了
(建物快沒價值了,但老了自己人橋好重蓋也花沒多少,
應該不用300萬就有新成屋了,
土地根本不用越割越小導致產權複雜化,
房子也不用蓋高浪費電費.管理費),

台北人老是喜歡買越炒越貴的東西,
頭殼才是壞掉,
一般人根本沒那閑錢去買,
只會炒個一些成交案例去代表周圍全部都升值,
根本都是詐騙之術

他們就是希望大家跑上去買他們越炒越貴,
但是CP值爆低的鳥籠屋啊,
我們就是不會中計,別再呆了
樓上是內行人, 那地方地皮國有財產局拍賣大約30萬起跳. 屋況好的老屋底價也是差不多那行情.
都更後持份減少, 居住成本墊高(每月管理費), 出入人口變雜了, 自己不住的話租金收入也不會變多, 我為何要都更?

好啦我舉個朋友在天龍國的房子當例子:

同樣三十餘年屋齡, 面積略小大概42坪吧,6+1樓有電梯屋況還很好. 敦化國中學區, 租金可收到4.5萬. 若是你要不要都更?

房子有在維護幾十年根本不是問題
你家很棒!
獨門獨院又大!
這才比較像人住的.
傻瓜才會去都更成那種高樓大鳥籠, 根本是自找麻煩.

南澳 wrote:
我住30年獨棟2層透...(恕刪)
售:很多AV產品
有人說現在的老房子可能也撐不了多久,有道理。

但都更好的房子,就會比較牢固?

都更後的房子可以保證無偷工減料嗎?

到時候會不會又是一堆建商或公家機關在推缷責任?

建商回覆:偷工減料是工人品德的問題,與建商無關。

政府回覆:偷工減料是建商的問題,與政府無關。

住戶:..........


喔~對了,我也贊成都更,但前提是要保證無偷工減料,居住的品質也不能太差。如果住進去後才發現會漏水,馬桶不通,插座會漏電,地板瓷磚會無故碎裂…等。那是誰倒霉?

wind3896 wrote:
有人說現在的老房子可...(恕刪)

說不定公設比例又很高,到時繳的管理費也不低
要是不幸遇到流氓主委那可就.........
的確,若是能再台北市有透天,非萬不得已,誰會想跟人合建或都更?可能的話就是地基小,四周目前的環境也不好才比較容易,不過在台北市還是遲早要都更的,畢竟沒有人不會往生,最後透天厝可能還是變成幾個兄弟姊妹共有,分不清,最後只好賣掉或都更換新房來分~,首都中心最後透天能存在的實在機會很少,除非是郊外,又或者是地點很好的店面,收入可以維持未來的重建經費,不然就算有錢人,也不會做虧本的事的~

再講到公寓都更,我想只要頭腦清楚點,三樓或四樓或五樓的公寓,2、3、4、5大多會有都更的意願的,這些老公寓,我想至少三分之一都面臨屋況老舊,壁癌漏水問題嚴重,各樓層鄰居因為漏水與屋況問題或違建頂樓加蓋問題,也都有些嫌隙,讓屋子的屋況每下愈況,沒有人願意花錢處理,讓別人佔便宜,除非當初社區有組織管委會,所以現在大部分台北市、新北市的公寓都有以上的問題,屋子老舊破損,沒有一個住戶願意花錢整修,未來若真的有較大的地震等天災,市政府與中央都難辭其咎,最後犧牲的還是市民的身家性命與花大眾納稅的公帑來補救,這絕不是有為的政府應該坐視與放任的,堅持支持都更~

不過真的要把一樓霸佔車位以及一樓與頂樓違建處理後,都更才會比較好推動與執行~

我也真想不到,一堆違建不快拆,反而來快速強制拆除別人的透天厝,真的是有夠奇葩的了~

Devin1927 wrote:
的確,若是能再台北市...(恕刪)

公寓想要都更
或許還真得從違建強力執法開始
這樣頂樓的違建和一樓的空地違建價值消失後,說不定變得較好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