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人類互相敵對的方式
加上台灣被國際醫療孤立
不難會有大型病菌像SARS之類無藥可救的細菌病毒再肆虐
總之 不管台灣哪個城市 已經開始很多店面空店潮了
加上少子化的關係 一些風景區跟熱鬧的夜市 其實人潮都不如以往了(個人觀察 至少減五成...)
所以 建議先不要買房
租就去租公宅
總之 除非有新的人口來源
目前有台灣75歲以上 有十三萬人
之後會級數成長
以後靠賣房子攢生活費的 應該會滿街都是
因為也沒啥工作機會
到時候 有適合的你在買就好
現在是現金為王 不買最大
去努力賺錢 努力生財
至於買房子 以台灣這種老舊窮的房型 其實現在這種價格點買貴了 貸高了 只會將來成為你的包袱
(現在隨便20坪老房子買來光整理到勉強可住都要百萬.......)
香港最近已經有人自降20%拋售房子.....
生意上就是 不買最大!其他你不用聽建商跟房仲的話術........
努力充實自己 賺錢 存錢就對了
還記得大學嗎 當時學校很少 進入門檻很高 後來廣設大學後 現在閉著眼睛考也可以上大學
就讓建商去狂蓋 政府也去猛蓋
蓋得到處都是最好.....最好蓋得全台密密麻麻
或許到時候 台灣什麼都缺(缺人 缺專業 缺經濟) 就是不缺爛房子.......
你到時再進場隨便買就好
前幾天 , 媒體大幅報導 , 德國的德意志銀行宣佈大裁員 , 退出被 美國大型商業
銀行所把持的金融投資業務.
但是今天又看到香港電視台所發出的一個有關 美國底特律沒落的報導.
這兩個新聞也點出 , 身在 德國從事金融服務業與加入汽車的產業 , 所面對的
待遇就有天壤之別 , 因為歐陸國家的金融業競爭力遠不及 美國 , 但是 美國的
汽車產業卻有完全相反的境遇.
最近 10 多年來 , 就陸續聽到有人抱怨生意難做 , 景氣大不如前 ..
確實 , 台灣自從對岸崛起之後 , 因為與我們的同質性很高 , 自然面對很大的
競爭 , 經營的困難度很高.
但是我總是認為 , 景氣就像天氣一樣 , 我們除了做好對應的措施與準備 , 別無
他法.
昨天剛好去買了一台體重計 , 是家電馬達大廠 東元出品的 , 一台才賣 520 ..
看到同是老牌的 大同公司 , 集團的現況經營得搖搖欲墜 , 同是那個年代崛起的
東元卻在轉投資的 摩斯漢堡發展的有聲有色.
幾年前因為公司需要很多的展示架 , 所以認識了一家做松木加工的老闆 , 由於
常常去買商品 , 所以聊了一下 ..
才知道他原本是攝影師 , 因為作品的風格常常會被顧客所嫌棄 , 或是要求很誇張
的拍攝方法 , 無奈之餘 , 自己創設了工廠 , 由於很用心 , 產品質優價宜 , 自
然有他的一片天地.
還有一家早午餐店的老闆 , 原本是設計師 , 也是轉行做餐飲.
但是他很有技巧的大量運用 Costco 的商品 , 設計出可以大量購得的食材搭配蔬
菜以及水果的餐點 , 加上提供冷飲以及飲水 , 以及很有競爭力的價位 , 多年來
已經有很穩固的客群 , 營業的狀況也很理想.
我從小就常常聽到父親在抱怨 , 生意忙碌 , 休閒的時間很少 , 而且出門消費
到處都很擁擠 , 餐廳不僅收費離譜 , 而且服務很差.
因為他那時正身處於景氣最好的 80-90 年代 , 錢很好賺 , 房價便宜 , 但是各項
的消費卻不是很合理 , 因為每一個人都口袋滿滿 , 消費意願強烈 , 花錢的效應
之低落 , 是現在很難想像的.
所以其實人生是 ' 相對 ' 的 , 當大家都賺的到錢 , 錢就不好花 , 而現在雖然不
容易賺到錢 , 但是消費的實質回報卻會比較高.
所以我們應該習慣用整體的 ' 局 ' 來看問題 ( 或是現況 ) , 而不是用單一的點
或是感覺來解釋當下的環境.
更重要的是 , 要權衡自己的能力 , 對應自己所身處的時空與環境 , 做出最好的
配置.
印象中常常會聽到把小孩送到私校就讀的家長抱怨 , 小孩會不斷的提到家境優渥
的同學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來炫富.
其實這就是刻意的想把自己拉升到不屬於自己層級的負面效應 , 我個人並不認同
此類型的思維.
就算是家產豐厚的家庭 , 把白紙一般的小孩送到富人圈的私校 , 往往學到的不是
務實與上進 , 而是虛假以及功利.
因為有錢人家的小孩聚在一起 , 往往談的就是如何擁有最好的物質生活 , 如何彰
顯自己消費上的獨特性 , 以及如何用盡方法讓家長掏錢敗家.
我認為 , 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 , 起點應該是家長自己本身是否上進 , 而不是
去要求自己的小孩做到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 , 或是完成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夢想.
如果自己本身都做不到的事情 , 就沒有資格要求自己小孩去做到 , 而反過來想
, 如果家長自己本身就很積極求知 , 把生活跟工作打理的很好 , 那小孩自然就會
認真的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好.
前幾天看到一位年輕人 , 把手機掛在機車上面 , 一路戴耳機看日本的動漫卡通 ..
常常有聽到人在詢問 , 要如何選擇對象 ?
我最近會給的建議是 , 了解對方的閱讀習慣 , 或是如何去安排他自己的時間.
最新一期的 Fortune 雜誌 , 公佈了 2018 年全球營收 500 企業排行 , 最大的
亮點是 , 中國的入榜企業總數首度超過 美國 , 但是其中有一個條件是 , 有 10
家的台籍公司被規劃成泛 泛中華的企業體.
這就是國際的現實 , 不管我們自己如何堅持與認定 , 全球貿易的規則就是如此.
當我們被併入一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 對有企圖的人 , 就是一個無限廣大的新市
場 , 但是對一個只想安逸平穩的人 , 就會是一種相對的競爭與剝奪.
過去 美國霸主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撼動 , 所以我們尚可以依存在大國的羽翼下與
中國對抗.
但是如今情勢已經大不相同了 , 我們的思維以及態度也應該要有務實的轉變 , 才
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