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02 wrote:
反正房價自會上就有一定的報籌

何必在租金在做文章?
...(恕刪)


一般評估不動產投資的風險就是cap rate...
投資一定有風險, 投資預估的回報>= 無風險利率加風險益價
現在房地產的投資回報< 無風險利率. 代表買房子的風險比買公債低...
然後認為價格會再"3-3波將正式啟動", 請問依據何在???

不用租金做文章, 那還真的不知怎評估投資, 難不成是評感覺嗎?

所以S大也同意, 利率太低所以大家拿租金轉買房...但是問題在這樣就如先前提到的..因為資金成本過低, 所以容易造成價格的澎帳...那不就是泡沫嗎...特別是現今的資金成本是史無前例新低..史上最強量化寬鬆..未來也很難再下跌..




zzxcv wrote:
一般評估不動產投資的...(恕刪)


首先,cap rate...這個計算模式,我不懂

因為我不是相關科系的,所以無從討論起

如果你覺的這個不懂就沒資格和你討論的話,我也不會介意

不過,同樣的理論解讀用法各有不同

有時用錯了,比不用還差

就比如那個張教授

他一定很熟這個理論

但他這些年還真的錯的離譜

而且錯了還不認錯~

但,到底是人錯還是理論錯?

我是覺的人錯的機會大些

可惜我不懂那個的理論基礎

要不然我很願意說說我的看法

就像量一樣

每個人對量的解讀就有很大的不同

至少,我的看法和這邊很多的人的看法是不同的!


再則,我投資房地產,至少地點的挑選,是依感覺及前面提過的看法

價格的論定,我一向以不高於市價買入為原則(自住的例外)

所以我也不需計算他的價格是否合理

因為我認定大家願意成交的價格,就是合理價


至於為到我認為會有3-3波的來臨,原因就在量~

這個要說明也很難說清楚

不過,如果錯了也不用說的不是?


就我的認知上而言

許多的金融商品的成長本就都是建立在泡沫上的

現在難的只是要如何控制讓他慢慢長大,走的長遠又不會破而已!



最後,還是回到你說的主題上

cap rate...

這個主題我輸了,沒辦法回答你!
所以我也不需計算他的價格是否合理

因為我認定大家願意成交的價格,就是合理價


人們習慣以奇奇怪怪的藉口麻痺自己來掩飾一些不合理的現象;
不管跑的多快、跳的多遠、飛的多高但最後還是避不開地心引力
!不論現在的奢侈稅和將來改成實價課稅注定會加重交易成本和
減少周轉率,房市必敗無疑!

另外我相信未來的世界變化速度不是我們能想像,缺水缺油缺電
的隱憂注定未來相這種由外部提供水電食物無法自給自足的鴿子
籠集合式住宅大樓無法適應未來趨勢‧‧



hijack5702 wrote:
所以我也不需計算他的...(恕刪)


我相信你一定會這樣說

我也尊重你的看法

因為

一個人會這樣賣掉自已住的房子去租房子

一定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做了很多的功課

所以,我並不懷疑你會這樣說


stephen02 wrote:
量先價行,這句話不能...(恕刪)


台北市成交量
2011/8 3,489件
2011/9 3,506件
2011/10 3,255件
http://www.land.taipei.gov.tw/ct.asp?xItem=12066&CtNode=2608&mp=111001


2011 1~10月 累積成交量:43,068
(2003=55,311, 2008=64,112 ,2009=63611, 2010=63,344)

2012年, 如果台北市月成交量, 維持在4,000戶以下,還會有第3-3波漲價嗎????
小弟公司今天會招
到目前為只比去年同期會招仍持續成長 甚至超越內部目標
剛剛巡店至信義區到101附近 再回到內湖costco跟門市
人潮就不說了 滿出來 車潮 不僅客滿還排隊一路延伸到堤頂大道

我認同年輕人應該是死心買房這件事情的不少
光鮮亮麗之餘 人手一隻iphone/sensation的也很多
內需的部分因為年輕人死心不買房後反而蓬勃發展
事實上 這樣子對可支配所得乘數效果的釋放 遠高過大家都去買房

建商獨賺的乘數效果 遠低於年輕人看破把錢拿來花掉的效果
變成更多人更多行業有錢賺 我想這是房地產成交量縮掉 同時價格卻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
建商預售屋會降價 可以預期
除非降到跟中古屋價格形成倒掛 或許才有壓力出現(對投資客)

當然利率也很低 歐元區澳洲等等又開始降息
亞太區也有人跟進 台灣應該升不起來
以現在2%以下的利率 其實應該不容易自升(台灣一直都是看別人再決定的)
外銷製造業確實比較苦 相關員工或許辛苦些

llinsh wrote:
小弟公司今天會招到目...(恕刪)


L兄,調回國內可習慣??

一回來就換了車了哦,不錯、不錯!
前幾周我看房確實很難適應
慢慢的調適後 看到合意的標的 下斡旋 三天敲定
我是自住啦

在內湖工作 有機會再拜訪s大請益囉~

catbox1975 wrote:
如果當初能買500萬...(恕刪)


說得好,我十年前在大安區買的房子,現在漲這麼多,我還是覺得換不起屋.也許是妄想,有房的人如我,還是等跌再換吧?

is44c wrote:
說得好,我十年前在大...(恕刪)


不論那一種投資,最後會賺大錢的

其實都有一種共同的模式

那就是長抱~

只要挑到好的投資標的後,就不理短線的漲跌

長抱下去,最後才會收到長期累進的報籌



短線進進出出者,很少有看到有什麼大獲利的

今天賺了,也許明天就又賠掉

浮浮沉沉,最後終究只是做白工


房地產之所以容易讓大部份的人獲利

就是因為他不好買也不好賣

如果一來

就容易讓動心想走短線的人,停下來考量是否要賣出

最後就容易抱的夠久而獲利


如果付房貸已是一種壓力

那本就不該買房

如果付房貸的壓力不大

為何又要假聰明先賣出再買回???

想要抓盡漲跌幅的人

最後除了徒增加交易成本之外

往往又會錯失最好的獲利的一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