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半價買房 社福政策之一_ 非自用住宅釋出

Player wrote:
當年可是....那個"白色"年代啊....
話說....我一個朋友就"幹"得要死,如果當年他家的地沒被這樣搞,
那現在民權東路過來一大片都是他家的哩.....(恕刪)


妙的是,當年分配到農地的佃農,..
到他的孫子才感謝當年的政府..
讓他家的土地跟建商合建可以分好幾戶,下輩子不用幹了..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rsman1234 wrote:
廢文一篇.....本...(恕刪)


我是在租房子阿, 大哥, 不好意思阿, 讓你這麼生氣, 這篇就是討論討論, 磨磨牙, 不會真的實現的,
我了解你的痛苦, 房子貴, 犧牲了生活品質對吧,

lienly wrote:
agree.
就是那些非買北市不可的外來客搞的天翻地覆!
下港人就乖乖留在故鄉, 不要來此搶地盤!
...(恕刪)


大哥, 在家鄉專長無法發揮, 沒工作機會阿~

ideamake wrote:
這是活在自己的象牙塔
"並得無條件同意政府按此價格收購"看到這句話我笑了
...(恕刪)


恩恩, 我想想也覺得不妥, 太專制了,
應該是如果屋主申報市價太低,政府先發文提示即將收購, 需給屋主幾次機會提高非自用住宅市價反收購,
但是代價就是要按最終價格課稅

choutachun wrote:
+1
看完這樓主的謬論,我大概能知道發文者是個非常不切實際且憤世嫉俗的人社會X類,
...(恕刪)


大哥, 不好意思, 讓你心煩,
抱歉了

jetercolor wrote:
如果把房屋當民生必需...(恕刪)


這也是好方法, 分散追價的力道,

jesse061978 wrote:
我是樓主, 感謝大家...(恕刪)


樓主您好:
我看您是真的很有理念的人.
但您把房子當民生必需品的方向可能可以改成這樣--住是民生必需--
但要住要有房子住--請注意,不是要"有房子"
租也是一種有房子住的方式.
只要大家都還租得起, 那就沒有住的問題.
今天大家要"有房子", 其實就是一種程度的把房子當商品.
Ok! 就會有人說房子不是自己的不安心沒有穩定感.
我要說, 那是政策的問題--可以去研究歐美的租房政策,
有些地方租金是不能隨便亂調的, 房子也不是隨便可以收回的.
長租三四十年的所在多有.
要解決的是"有地方住", 而不是"有房子".

試想, 行是民生必需, 但我沒有捷運跟車子....

is86105 wrote:
但您把房子當民生必需品的方向可能可以改成這樣--住是民生必需--
但要住要有房子住--請注意,不是要"有房子"
租也是一種有房子住的方式.
只要大家都還租得起, 那就沒有住的問題.
今天大家要"有房子", 其實就是一種程度的把房子當商品.
Ok! 就會有人說房子不是自己的不安心沒有穩定感.
我要說, 那是政策的問題--可以去研究歐美的租房政策,
有些地方租金是不能隨便亂調的, 房子也不是隨便可以收回的.
長租三四十年的所在多有.
要解決的是"有地方住", 而不是"有房子".

試想, 行是民生必需, 但我沒有捷運跟車子....


很正確的觀念。

很多人喜歡住在捷運站附近,這是什麼原因?當然是希望能夠便捷使用捷運。

使用捷運,是行使其"使用權",而不是需要具有捷運的"擁有權",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自己去蓋一條捷運。此時,捷運票價便不便宜,遠比捷運造價得花多少億來得重要。

老話一句,台灣房租水位十分合理(甚至偏低),所以台灣沒有居住的問題,只有買房的問題。在台灣想要有個房子遮風避雨,其實並不難,因為租屋門檻低。

is86105 wrote:
樓主您好:
我看您是...(恕刪)


我非常同意, 住的需求可以同時從買與租兩方面著手,
我自己就是租屋, 雖然符合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的租屋補貼, 但是房東不同意我們申報, 還得應付漲房租與屋主收回房子等等未知的狀況, 沒有一套進步一點管理法條.
但是遺憾的是,偉大的民主台灣現有住的政策(租與買)和德國相比簡直就像是還處於遠古的恐龍時代, 明明有一套有效的, 經過實際驗證能讓國民住的幸福的政策, 民主台灣還是被財團與既得利益者壟斷著.
若是要實施德國的房屋政策
1. 地主的地要從史上最高價開始下跌了, 怎麼辦?
2. 買了滿手高價地的建商怎麼辦?
3. 滿手不動產的壽險業者怎麼辦?
4. 政黨的政治獻金少了怎麼辦?
5. 不動產相關行業景氣開始進入深不見底的景氣反轉, 該怎麼辦?
6. 已經高價買房, 苦哈哈還貸款的人怎麼辦?
7. 銀行滿手的房屋貸款怎麼辦?
8. 喜歡以不動產投資作為主業或副業的人, 剝奪了興趣得憂鬱症了怎麼辦?
9.....

就是這樣的恐怖平衡, 讓台灣的房屋政策還是處於爬蟲類時期無法進化, 你認為呢?

擷取m01 網友的回覆 barry829
==============================================================
使用德國的房屋政策,就有效

德國打房手段完善

德國人連續工作3年就可以買到房子,「痛苦指數」如此之低,是不是意味人人有房住,無殼蝸牛已經絕跡了呢?

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房價相對低廉,但德國自有房屋率僅有42%,租房族高達58%,而年輕人中更有77%是無殼蝸牛。德國人首次購屋的年齡高達42歲,更比台北人晚了3年。

很明顯,台北人要工作20年才能買房,因此平均購屋年齡39歲,這個理所當然的房地產消費邏輯無法適用德國。房價等於3年薪資,卻要拖到42歲才買房,難道德國人都是從39歲才開始工作?當然不是!

關鍵在於德國政府控制房地產投機的手段完善,市場機制、法律與稅收三管齊下。首先,政府依據人口需求訂定詳盡建房規劃,維持市場供需穩定。德國總家庭數約 3600萬戶,而可居住的房屋總量接近3800萬單位。供給相對過剩的房屋市場,加上透明的市場資訊,讓投機炒作無所遁形。

此外,嚴厲的稅收政策也是關鍵,包括非自住房屋的不動產稅、房屋買賣的交易稅,以及買賣價差獲利的資本利得稅,都壓縮房屋炒作的獲利空間。而健全的法律規範也為穩定房價提供法律保障,建商定價超出合理房價20%即要付出罰款,超出50%以上更構成刑事犯罪的要件,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對投機炒作形成有效恫嚇。

德國法律還有詳盡條款保障房客的利益,使得無殼蝸牛租房的安全感不亞於買房。例如房東漲價必須出示書面理由,並附上至少三例類似房租漲價的證據,否則房客可以起訴房東漲價為非法行為。

買房子的理由,除了保值增值外,無非是讓自己更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如果房價沒有投機空間,租房又方便穩定,權益備受法律保障,何需買房讓貸款綁住人生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