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租屋了,要不然我真的覺得我書白唸了!

小虎先生 wrote:
很多有錢的人,你跟他說買房會賺,有差價可賺,他會拒決或考慮再三,但那種錢越來越薄的恐懼與壓力,會讓很多有現金閒錢的人出手買不動產保值!


家境普通 偏下 買了薄田自建農舍 沒有版大形容的那一種壓力跟恐懼 真的~

居住只是求一個窩 居身 [沒有縣市.地段情結]

生活上求一個 家人平安順遂 [一家平平安安的]

很多事情計較到個位數or小數點之後 有時候真的沒意義


得過且過 當下爽 最爽~



小虎先生 wrote:
台灣幾十年來儲蓄率都很高,銀行都有龐大的定存,通常有很高比例,利息5%他們也存,1%他們也存,如果物價不漲他們無所謂的,政府說年CPI是1.5%,這跟百姓心中感覺相去太大,那種保值壓力就出來,買股票會賠,房子最好,用手可摸,還可收租,租金再爛,也高於1%的定存!


或許是鄉下地方 也可能是家裡長輩 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

錢不就放銀行?

股票 基金 期貨 等投資 完全無緣

那是聰明人在玩的遊戲<----------觀念就是如此

論版主的實力 其實不錯了 歡迎到家鄉宜蘭 <-----好山好水 好無聊的地方做鄰居~

別活得太累~

學歷不等於經歷 也不就是一張證照

快快樂樂的 得過且過 比較實在 <----感想啦~



OK的拉 你的觀念不是不對 只是跟大家不一樣而已
我覺得是不錯的選擇

畢竟台灣政治亂七八糟的
房價又已經炒好幾年了

現在入手 漲是可能還會漲
但是漲不會再漲多少 跌的話卻可能一次噴大損

你就賭個五年吧 賭五年內房價回跌回來
月租22000 五年租金不過也才132萬
五年內OR五年後 房價有跌差不多就補回了


如果都不跌的話??
我也覺得不太可能

難不成台灣五年不升息嗎!!

打死我沒錢 wrote:
不如這樣子說吧~主修...(恕刪)


就算公館那間出來的財經系+研究所...一個月不到10萬的比比皆是...

如果唸財經就=高收入...

全台最有$$的那群人..大概就是各大學的商學院老師了吧....
其实要走上泡沫
房价掉了一途
是需要更多人进来房市炒作
像版大这样头脑清醒的人越多
房市越是健康
哪么多的房子本来就也需要喜欢租房子的人来租
没有要租给谁
所以这样也挺好的

小虎先生 wrote:
對於一個要成家的人,...(恕刪)

1個月賺4,5萬
那何必一定要在天母呢

去中,南部不是更好
連租金都不給那些人賺

租金如果再腰斬
房價應該也撐不久

小虎先生 wrote:
對於一個要成家的人,...(恕刪)


同意+1
雖然我已經買房,但我相信將來房價一定會下修
給樓主一個建議!
將你現在的總和觀念轉個180度!
也許會發現一些!
點到這!
coinn wrote:
1.自有房子出租

2.3*12=27.6W(每年)

27.6/1500=0.0184 ~~等於房子的報酬率約 1.84%

2.自備450W 自己買房子住或出租

(1500-450)*0.015=15.75W(每年) ~~~~就是購屋的貸款每年要繳的利息

450*0.01=4.5~~~自備款放銀行應該有的錢

27.6-(15.75+4.5)=7.35W~~~~利息+貸款比租屋便宜7.35W OR 出租房子的淨利

7.35/450=0.0163~~~~~~~450W的報酬率 約 1.63%




只還利息,不還本金??
房貸可以這樣子玩??

房子過了60年,,依然再背房貸??



房貸,如果本利利一起還,那還有投報率.
收的租金,都不夠繳本利了唄.
現在房價得確是偏高,但是你的觀點錯誤百出會害到一些人
1.投報率我相信大家都會計算,但屋主十幾年前買屋錢用了多少你又知道,
1500萬是要賣你的錢又不是他的成本,如果當初只花五百萬又不用裝修及家具
那投報率還真不錯呢!!
2.買房基金先定存,那現在定存利率多少你可知道?原則上跟物價指數比是負利率
只能祈禱你的小朋友不需要喝奶粉用尿布請保母上學校,你的saab95也只能流口水
就算買績優股何時買?用多少錢買?預計報酬率多少?何時回收買屋?想回收時一定是賺的嘛?
3.央行為了工商業維持低利率,低利造成新台幣貶,胡說八道什麼,因果關係完全錯亂,你確定是財金碩士?
4.北市房價跌四成過,請拿出數據來證明,三成你慢慢等吧!
你買的地方如果有回跌超過兩成我就先下手了,相信也有很多比我資金雄厚的人
在等著!!北市房價長期看都是上揚的,就算買貴只有短套而已!
5. 1500萬算的投報率低是因為房價高還是租金低?你確定嘛?

我沒有鼓吹現在房價是合理,相反我也贊成等一等(但不是等跌三成),
但是對一些自以為是不想吃苦的年輕人,而自我安慰的錯誤理論
有點看不過去!!

小虎先生 wrote:
耶魯畢業的!了不起!...(恕刪)

口語說投資回報.. 樓主這樣算只是提供數據高低的概念.. 又不是要做學問.. 發表論文..
我相信樓主這樣寫.. 多數人是可以了解他的意思.. 應該不會混淆不清.. 也不致使其論述模糊不清..
如果真要吹毛求疵.. 恐怕得先列出10條以上假設條件.. 如:用什麼方法.. 最終處分.. 折現率等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