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就是有需求嘛. 85%的分子及分母也許要好好檢討真實性.
也許父親原有一戶老公寓, 但兩個兒子長大娶妻生子總得另覓住處吧? 也許老舊公寓早已不堪使用, 想換個屋況較好的家? 也許有人要找一戶美輪美奐的家以圓一生的夢... 再再都是需求. 對某些人來說, 房子只是一個晚上睡覺用的水泥盒子, 但對大部分有想法的人而言, 每間房子都有其獨特性, 如果正合其需要, 重點是他又買得起, 旁人實在無法批評價錢太貴或太便宜. A一心想遠離塵囂, B只想在市中心就業, A即使在荒山野地以兩百萬買了一片大山莊, 再便宜對B可能也不切實際, B還是要忍痛花兩千萬在市中心買一小戶. 或者還有個C, 想再這兩處都有棲身之所.
所以不能全以自己的角度, 判定所有超出自己要求的都昰奢侈, 都該被批評. 例如手機不就是收發電話的工具嗎? 如果蘋果不正是探悉了人性追求美好事物的需求, 消費者還需要徹夜排隊買那麼貴的3或4什麼的嗎? 如果人性不是有這樣的需求, 很多產品根本不必創新, 能將就用用就好了嘛.
每個人對生活的要求不同, 也許有人安於租屋, 但對某些人而言, 擁有才昰真實的感覺.
如果有人天天喊股市要崩盤了, 喊了十年, 股市終於崩盤了, 是否應將此人尊為股神? 大家這十年當中只能在一旁傻眼嗎? 學者勇於發言就讓他去吧? 正因為房子有其獨特性,有需求的消費者仍然隨時要自己深入市場作功課, 機會來臨時才有能力判斷是否能掌握最好的選擇. 否則, 不論以後市場往上或往下走, 仍然很難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屋, 更別夢想要保值或增值了...
bis0815 wrote:
我的意思是有人認為非...(恕刪)
非民生必需=奢侈
這樣的確是非常快速且精準的解釋 奢侈兩個字
不是生活中的「必須品」而賣你高單價
今天你有能力買 不是你的錯 但是不論你怎麼翻字典
它都解釋為「奢侈」
吃陽春麵當然可以活 但牛肉麵吃了相對要付出牛肉及高湯的費用不是嗎?
你買大樓付公設是一樣道理啊
你買80萬的車再用30萬去改
基本上你買車已經要繳稅了
所以這只是政府用不同的「名義」再跟你繼續收取稅金
但用80萬買車30萬改車的意思也就如現在的投機客
用80萬買一坪 但我再跟「強而有力」的朋友一起發新聞稿
買半篇或是全篇的報紙廣告 再用一小時100請工讀生幫忙在個捷運以及人口眾多的地方舉廣告看板
然後因為自己出了不少力氣在打廣告以及心力在找建商配合
所以多墊了30萬在房價上
這是不是很基本的手段?
但是很實用!
當你是「努力打拼」的民眾 每個月勤儉的存錢
你知道了這個消息 你做何感想
原來我每坪多花了30萬在給那廣告商or工讀生or建商他們當廣告跑腿費
MichaelCorleone wrote:
奢侈稅之類的這種事情幾十年前的美國早就做過了,結果是搞得大家越來越窮,但是有錢人一樣有錢。(因為他們選擇多有替代方案,甚至可以把消費移往國外)
一直到雷根上台降低稅率,才讓美國經濟復甦。
消費是流動的,你自己想想,有錢人買車,難道不是汽車相關產業的人員受惠?
奢侈稅跟打房兩件事應該要分開來看的,要打房,簡單有效的方是多得很,但我們政府卻把它綁在一起混淆視聽。
大大您說的這個
讓我想到
我之前考試
申論題
我寫到
台灣從民國80年以後
也漸漸出現有點類似日本的失落年代
產業外移
失業率上升
平均薪資下降
中間雖然有電子夜的崛起造成不少科技新貴
或者因為買電子股股票而富有的人
但是新進的工作者福利卻是一年不如一年
但不管有甚麼政策端出來
就是沒用
房地產一灘死水
新大樓成本一坪七萬多
法拍價居然有到五萬多(我指的是汐止福德一路)
這叫人如何去消費
如何去投資
於是
GDP中的C跟I真的可以說是一灘死水
不過最近這幾年來
似乎改善不少
或許新資低的人沒感受到
但是景氣似乎回溫不少
到底我們改變了些甚麼
才造成景氣回溫
這幾年有哪些政策呢
遺贈稅調降??---這個部分是我個人認為效果最大
(除了引導海外資金回國之外剛好國外有金融風暴
海外投資成本大增等等因素也是有影響)
兩岸關係的改善
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
以後的ECFA??
鮭魚返鄉??---某種成面上這也跟遺贈稅調降有關
低利率環境??---不過這持續了好一段時間
等等等很多
但說真的
這些因素最後都造成國內資金氾濫
若沒有一個輸通的管道
就變成現在這樣的環境
錢都會自己找出路
除非他又離開台灣
所以如果這些利多持續
相信目前的趨勢是不會變得
奢侈稅只會打掉短期跟隨型的投資及投機客
讓市場回歸較小的波動
真的要讓房價下來
那就必須要讓這些資金有地方跑
以目前來看
還是只能跑到國外去
至於有沒有外逃現象
或者是說利多反應完畢的現象
可以用匯率來當一個參考的指標(不是全部只是其中一個參考的指標)
台幣見到28了開頭囉
那天真的貶回33元
房地產就會如很多人所願的
開始下跌
但問題是
接下來要擔心的事情就不只是房價了
而是新資低落與失業的問題
這是更貼近大家生活的問題
這就是大大寫的
資金外逃
如果很多消費品大家寧願到國外買
房地產只有國外會漲
國內都在跌
誰願意投資置產
大家仇視富人
但她終究還是會找出路
資金出走的情況下
我們都是受害者
台灣目前高階人力欠缺
很多中高薪的地方還在缺人
但就是找不到適合的人
反而低階人力過剩
過剩非常的多
以至於這些人長期新資低落
小的衷心期盼
大家要為自己要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要往上看
雖然薪水三萬
但允許的話
目標就是進修投資自己
讓自己能往五萬十萬的地方走
甚至月薪20萬30萬以上
目前政府除了社會救濟及社會福利努力推動之外
還有依些政策是鼓勵對內投資的
但成效需要很久才看的到
如果真的有成效
那房地產可能就沒那麼快下來
當然未來新生人口過低所造成房屋需求大幅下滑的問題
也會慢慢浮現
不過那可能是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