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樓下賣了,每坪110萬…


22f wrote:
說到帝寶,我其實差一...(恕刪)


我也有類似經驗

從幾年前開始,我就吵著要搬家,但家中女王總是說:我才不要搬到台北市的小房子,現在住的臺北縣大房子舒服得很!(註:才兩個人真需要住到47.5坪嗎?!)

多年下來後,女王總算發現,台北縣的大房子價格上漲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台北市的小房子,她才總算點頭搬到台北市....

為什麼價格漲幅有差異,這就不用我說了吧?

最終答應的理由是:她說,這樣才存得到退休金....

以足夠長的時間來看,就算過程中遇上房地產崩盤,房價上漲率還是遠遠高於存款利息的增加速度!

若只單靠存錢,根本沒辦法好好退休!

張教授曾提過一篇精彩的"台北房價泡沫知多少"的論文

他在論文指出,假設房價會持續漲個不停是極度危險的!

我們的收入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

他講的十分有道理,但問題出在,台灣、美國、大陸等等政府,她們在處理泡沫破滅後的手法,始終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印鈔票!

當鈔票被增加50%之後,你認為這樣的貨幣還能用相同數量去換到相同的房子或物品嗎?這種貨幣還能維持原本的購買力嗎?

答案當然是不行呀! 相對地,大家看到的就是房價漲、物價也漲!

因為鈔票已經沒那麼值錢,他必須拿出更多鈔票來換房子!

這就是為什麼失業率高居不下,房價卻持續漲個不停!

其實他的上漲都來自於政府偷印了很多鈔票造成的!

張教授總是刻意迴避這個問題的根本,只是老是放話說房價高到不合理?其實仔細衡量一下,鈔票的購買力,你會看到其實是合理的!

除非各國政府總算覺悟,不再用這種只會製造更多問題的手段來解決資產泡沫破滅!

但,你想有可能嗎?

以美國金融海嘯為例,試問,如果你是美國央行總裁,面對這麼嚴重的泡沫破滅問題,你會怎麼做?

放手讓銀行倒閉,讓體質良好的銀行存活下來,並讓存活下來的銀行能夠在將來利用獨占地位一口氣賺回來?

然而,美國的問題是,若Fed都不採取任何行動,幾乎全部的銀行都會倒閉!!

因為幾乎所有的美國金融機構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都大量持有次級房貸

次級房貸的問題主要在於,大量金融機構對根本沒收入或超低收入者,借給他根本不可能還得起的貸款

你會問,金融機構怎麼這麼笨,怎麼這麼瘋狂,這樣她們也敢借錢?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華爾街金融鬼才發明了所謂的次級房貸證券化,他假設房貸風險都已經轉嫁出來去了

但問題就出在,每家金融機構為了賺錢大量買了各式各樣金融商品後,這些風險又通通回來了

以致於,幾乎沒有一家金融機構真的閃過次級房貸~

這就是為什麼搞到最後,幾乎每家金融機構都可能倒閉!

對於早已債台高築的美國政府,每年財政赤字越演越烈的美國政府,他除了印鈔票來補這個洞,還有什麼招式?而且由於是整個金融體系都有相同問題,以致於美國這次印的鈔票的量根本是史無前例的多!

這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呢?

雖然台灣被次級房貸影響沒有很大,但首先歐美消費需求大幅萎縮之下,光是這部份衝擊就不小

更大的影響則是,美國政府瘋狂印出的鈔票,有大量流往亞洲新興國家,包含台灣

台灣央行為了避免台幣過快升值,在台幣飆升的過程中,不斷大量買入美元,期望能夠延緩台幣升值的幅度與速度

但央行哪來的錢買美元?央行本身又不會賺錢,他只是替大家保管錢而已~

因此,當央行買入美元之後,他就必須釋出等值的台幣

又加上,台灣政府的債務也相當沉重,各項福利政策不斷釋出,又不斷減稅

你認為台灣政府要如何度過這個窘境?答案還是印鈔票!只是不需要印太多~

回過台灣房地產崩盤史,政府的金融重建基金不知道投入多少資金來補泡沫破滅後的洞?!
這跟美國政府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換言之,就算張教授說的沒錯,台灣房地產泡沫非常嚴重,但不管現在破滅或不破滅,大家手中的鈔票只會更加不值錢而已!

假設目前高達5兆的房貸餘額,因房地產泡沫化崩盤,這裡面導致有大量的房貸變成呆帳,部分體質不良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面臨倒閉危機

你認為,政府會怎麼處理?放手讓它倒閉? 問題出在,全部的銀行手上都有大量的房貸呀?

遲早都會被迫推出金融重建基金2.0版來處理這個問題!錢從哪來?還不是印出來的!!

當大量的鈔票又被印出來之後,你覺得你存在銀行裡的鈔票還能保有相同的購買力??

因為鈔票已經沒那麼值錢,他必須拿出更多鈔票來換房子! 相對地,房價又會再"漲"一波上去!

當然,政府要出手拯救大家之前,你自己得要有辦法撐得過去!

在美國,雷曼兄弟就是玩太大,撐不到政府把他就起來!

像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等就沒玩太大,他撐得過去!

差別在這而已!

對我們個人辦貸款買房子來說,你就要預先準備一筆錢,哪怕這筆錢是借來的都好!

這筆錢必須多到能夠讓你在收入中斷時,持續繳貸款,最好能持續繳個5-10年(崩盤後,5-10年內肯定會再"漲"(其實不是真的漲了)上來)

避免在房地產崩盤時,你就像雷曼兄弟撐不過去,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於堅持不買房的人來說,你以為保留存款很聰明,但政府會幹蠢事,泡沫破滅後,他會瘋狂印很多鈔票來解決這個問題,讓你的存款的購買力遲早都會被重創!

也就是說,你堅持不買房,你是真的很聰明嗎?
chou1223 wrote:
這麼多年來總有些本來不住在大安區的人這樣認為,

但等到有一天他想買大安區時, 就得花更高的代價,

大安區的好, 住過就知道, 尤其是大安區的精華地段(如:敦南,仁愛,大安森林公園, 國父紀念館....).

而事實上光大安區的原住民想買第二間以上的, 就足以支撐此區的房價.

假如針對大安區的民眾做個民調,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 你想不想在你大安區買第二間房, 你猜猜看比例會有多少?

外來客最好不要認同, 以免房價越撐越高, 越來越買不起...(恕刪)


不認同那是正常的

因為腦子還停留在舊的資訊



我個人認為

除非你真的研究某個地方很久了,而且隨時在更新新的資訊

要不然就不要隨意對一個地方的行情發表看法

有人常用去年何時某建案賣多少錢(有時還只是猜的,還不是實在的)等等的看法來評論一個區域的行情

卻不知短短半年就可以漲超過10%以上

而且一個區域,隔一條馬路就在對面

同一個年份的都有可能差超過十萬/坪的行情

就更別提不同年份的房子了!


很多的資訊,我個人認為都有其參考的價格

但如果總有人要把他當然拉抬市價的方式的話

我覺的就太小鼻子小眼睛了

因為買的起這些房子的人

你認為他會一點大腦也沒有???
譬如XX先知/XX神......

stephen02 wrote:
不認同那是正常的因為...(恕刪)

stephen02 wrote:

而且一個區域,隔一條馬路就在對面

同一個年份的都有可能差超過十萬/坪的行情


即便是同一個建案,但不同座向,不同樓高,行情也可以相差許多。

yunyunhome wrote:
我也有類似經驗

從幾年前開始,我就吵著要搬家,但家中女王總是說:我才不要搬到台北市的小房子,現在住的臺北縣大房子舒服得很!(註:才兩個人真需要住到47.5坪嗎?!)

多年下來後,女王總算發現,台北縣的大房子價格上漲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台北市的小房子,她才總算點頭搬到台北市....

為什麼價格漲幅有差異,這就不用我說了吧?

最終答應的理由是:她說,這樣才存得到退休金....

以足夠長的時間來看,就算過程中遇上房地產崩盤,房價上漲率還是遠遠高於存款利息的增加速度!

若只單靠存錢,根本沒辦法好好退休!

張教授曾提過一篇精彩的"台北房價泡沫知多少"的論文

他在論文指出,假設房價會持續漲個不停是極度危險的!

我們的收入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

他講的十分有道理,但問題出在,台灣、美國、大陸等等政府,她們在處理泡沫破滅後的手法,始終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印鈔票!

當鈔票被增加50%之後,你認為這樣的貨幣還能用相同數量去換到相同的房子或物品嗎?這種貨幣還能維持原本的購買力嗎?

答案當然是不行呀! 相對地,大家看到的就是房價漲、物價也漲!

因為鈔票已經沒那麼值錢,他必須拿出更多鈔票來換房子!

這就是為什麼失業率高居不下,房價卻持續漲個不停!

其實他的上漲都來自於政府偷印了很多鈔票造成的!

張教授總是刻意迴避這個問題的根本,只是老是放話說房價高到不合理?其實仔細衡量一下,鈔票的購買力,你會看到其實是合理的!

除非各國政府總算覺悟,不再用這種只會製造更多問題的手段來解決資產泡沫破滅!

但,你想有可能嗎?

以美國金融海嘯為例,試問,如果你是美國央行總裁,面對這麼嚴重的泡沫破滅問題,你會怎麼做?

放手讓銀行倒閉,讓體質良好的銀行存活下來,並讓存活下來的銀行能夠在將來利用獨占地位一口氣賺回來?

然而,美國的問題是,若Fed都不採取任何行動,幾乎全部的銀行都會倒閉!!

因為幾乎所有的美國金融機構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都大量持有次級房貸

次級房貸的問題主要在於,大量金融機構對根本沒收入或超低收入者,借給他根本不可能還得起的貸款

你會問,金融機構怎麼這麼笨,怎麼這麼瘋狂,這樣她們也敢借錢?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華爾街金融鬼才發明了所謂的次級房貸證券化,他假設房貸風險都已經轉嫁出來去了

但問題就出在,每家金融機構為了賺錢大量買了各式各樣金融商品後,這些風險又通通回來了

以致於,幾乎沒有一家金融機構真的閃過次級房貸~

這就是為什麼搞到最後,幾乎每家金融機構都可能倒閉!

對於早已債台高築的美國政府,每年財政赤字越演越烈的美國政府,他除了印鈔票來補這個洞,還有什麼招式?而且由於是整個金融體系都有相同問題,以致於美國這次印的鈔票的量根本是史無前例的多!

這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呢?

雖然台灣被次級房貸影響沒有很大,但首先歐美消費需求大幅萎縮之下,光是這部份衝擊就不小

更大的影響則是,美國政府瘋狂印出的鈔票,有大量流往亞洲新興國家,包含台灣

台灣央行為了避免台幣過快升值,在台幣飆升的過程中,不斷大量買入美元,期望能夠延緩台幣升值的幅度與速度

但央行哪來的錢買美元?央行本身又不會賺錢,他只是替大家保管錢而已~

因此,當央行買入美元之後,他就必須釋出等值的台幣

又加上,台灣政府的債務也相當沉重,各項福利政策不斷釋出,又不斷減稅

你認為台灣政府要如何度過這個窘境?答案還是印鈔票!只是不需要印太多~

回過台灣房地產崩盤史,政府的金融重建基金不知道投入多少資金來補泡沫破滅後的洞?!
這跟美國政府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換言之,就算張教授說的沒錯,台灣房地產泡沫非常嚴重,但不管現在破滅或不破滅,大家手中的鈔票只會更加不值錢而已!

假設目前高達5兆的房貸餘額,因房地產泡沫化崩盤,這裡面導致有大量的房貸變成呆帳,部分體質不良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面臨倒閉危機

你認為,政府會怎麼處理?放手讓它倒閉? 問題出在,全部的銀行手上都有大量的房貸呀?

遲早都會被迫推出金融重建基金2.0版來處理這個問題!錢從哪來?還不是印出來的!!

當大量的鈔票又被印出來之後,你覺得你存在銀行裡的鈔票還能保有相同的購買力??

因為鈔票已經沒那麼值錢,他必須拿出更多鈔票來換房子! 相對地,房價又會再"漲"一波上去!

當然,政府要出手拯救大家之前,你自己得要有辦法撐得過去!

在美國,雷曼兄弟就是玩太大,撐不到政府把他就起來!

像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等就沒玩太大,他撐得過去!

差別在這而已!

對我們個人辦貸款買房子來說,你就要預先準備一筆錢,哪怕這筆錢是借來的都好!

這筆錢必須多到能夠讓你在收入中斷時,持續繳貸款,最好能持續繳個5-10年(崩盤後,5-10年內肯定會再"漲"(其實不是真的漲了)上來)

避免在房地產崩盤時,你就像雷曼兄弟撐不過去,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於堅持不買房的人來說,你以為保留存款很聰明,但政府會幹蠢事,泡沫破滅後,他會瘋狂印很多鈔票來解決這個問題,讓你的存款的購買力遲早都會被重創!

也就是說,你堅持不買房,你是真的很聰明嗎?
...(恕刪)






上面見解 蠻佩服 !!!

對於房產理財 我也有不少心得

但以潛水為主 冒出有時會成箭靶 !!!





還是繼續潛水..........

活愈久領越多 要知足

我現在仍在仁愛敦化圓環某公立國中領薪水(退休金).....






喜歡買精華區便宜的爛屋 改造或創造投報率12%以上 不用管房價漲跌

修電腦 婚宴喜慶快照 wrote:
..我現在仍在仁愛敦化圓環某公立國中領薪水(退休金).....

.(恕刪)


仁愛國中,老師好

yunyunhome wrote:
多年下來後,女王總算發現,台北縣的大房子價格上漲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台北市的小房子,她才總算點頭搬到台北市....
...(恕刪)

有同感......

買房地點最重要,台北市遠優於新北市,(不管自住或投資)......



版上很多能人

suchemin大也是我佩服之一

y妹也算

天母 文山都有不錯的點 !!!!!





一直關心這版 智邦人氣已不行了

奇大 也令我佩服 !!!!!!


我一直強調 沒財才要理財 !!!!!







suchemin wrote:
仁愛國中,老師好...(恕刪)




喜歡買精華區便宜的爛屋 改造或創造投報率12%以上 不用管房價漲跌

yunyunhome wrote:
張教授曾提過一篇精彩的"台北房價泡沫知多少"的論文

他在論文指出,假設房價會持續漲個不停是極度危險的!

我們的收入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

他講的十分有道理,但問題出在,台灣、美國、大陸等等政府,她們在處理泡沫破滅後的手法,始終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印鈔票!

當鈔票被增加50%之後,你認為這樣的貨幣還能用相同數量去換到相同的房子或物品嗎?這種貨幣還能維持原本的購買力嗎?

答案當然是不行呀! 相對地,大家看到的就是房價漲、物價也漲!

因為鈔票已經沒那麼值錢,他必須拿出更多鈔票來換房子!

這就是為什麼失業率高居不下,房價卻持續漲個不停!

其實他的上漲都來自於政府偷印了很多鈔票造成的!

張教授總是刻意迴避這個問題的根本,只是老是放話說房價高到不合理?其實仔細衡量一下,鈔票的購買力,你會看到其實是合理的!

除非各國政府總算覺悟,不再用這種只會製造更多問題的手段來解決資產泡沫破滅!

但,你想有可能嗎?


好文章。

有見識又有耐心肯把見解寫出來的人不多,值得鼓勵!
嘿嘿 這塊名人巷商圈也算是小弟仲介服務的區域範圍.這地方打從原先的設計就是高級住宅區.這各區域內的房屋坪數普遍都規劃在40坪以上,不然30幾年前設計那麼大坪數要給誰住阿,口袋不夠深的人住的起嗎?

所以看大安路兩邊的那些房屋,一間比一間還利害.有沒有看過屋齡30年以上室內主建物就有80坪以上的房子.外觀還重新拉皮了.改用石材.

那種房子早就賣超過110萬了.誰知道.買的人知道,還有去看過的人知道.以及屋主與我們小仲介知道而已.其他的關他啥事阿!!自然不可能知道的.行情很難跟上的.也因此為何在這幾波經濟大變動的時候.財富會重新分配.

在台北市的房子,還是老話一句,不要跟房價過不去.東西好,買的起就大膽進場吧.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