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生技園區環評通過!

jeffliu2010 wrote:
更正2. SANOF...(恕刪)


小弟的認知是
若是新藥的研發藥廠,
看重的比較是新藥研發成功率 及 燒錢速度
TO: shiweilin 大哥
所以這是"淨利"嗎? 就是實賺的意思囉!


財經新聞速報>> 獲利/鴻海首季稅後淨利144.01億元 EPS1.49元

鴻海29日公佈第1季財報數字,第1季營收5540.11億元


144/5540=2.6%

再請教一下 2.6% VS 26% 可以相互比較嗎?
還是我的想法又錯了?




2011-06-11 23:15 by shiweilin
jeffliu2010大,

net income指的是淨收入
net income/total revenue=淨利
淨利18%的公司算是非常積優的公司了
小弟是沒有看到他完整的損益平衡表,
猜測毛利至少有40%以上....
FYR
jeffliu2010 wrote:
TO: shiwei...(恕刪)


所謂淨利是指 總營收扣除總產品成本 人事成本 折舊 水電......以及賦稅 所有費用後所剩之盈餘
也就是所謂的實賺沒錯

鴻海的5%是指毛利 指的是(總營收-總產品成本)/總營收
尚未扣除人事成本 折舊 水電......以及賦稅等等費用

2.6% VS 26% 可以相互比較 因兩者都是淨利率(不知我中文有沒有翻錯,太久沒去看原文書了)
如果真是這樣 那的確有點吸引人
又查了一下:

For fiscal year 2010, the company reported revenue of $67.8 billion, an increase of 36 percent compared with $50.0 billion in 2009. Its U.S revenues increased 34 percent and international revenue increased 37 percent year-over-year. Pfizer reported net income of $17.98 billion, an increase of 27 percent compared with $14.20 billion in 2009.

Pfizer


14.2/67.8 = 21%


營收有進步
哀 又除錯了



17.98 / 67.8 = 26.5 %

人若是老了 看數學就知道
jeffliu2010 wrote:

那可否請教一下 哪一方面才是製藥業關注或是看重的指標??


引言 2011-06-11 23:11 by fisheries
製藥業不是看毛利率的....(恕刪)


營益率(本業獲利表現)=營業利益/銷貨收入淨額
淨利率(最後獲利表現)=本期淨利/銷貨收入淨額
這樣也可推知業外損益佔該公司營收比重
此外
研發費用及銷管費用金額及佔營收比重之變化
及營業活動現金流量變化及每股盈餘的變化等其他一般企業評價的重點也是需要看的

基本上製藥/生技業的製造是成本相對低且次要的, 研發及銷管費用才是重點.

這也是為何製藥/生技業不重代工的主因.

台灣卻有笨蛋(有更好的形容詞嗎?)把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規劃主軸放這上.



shiweilin wrote:
所謂淨利是指 總營收扣除總產品成本 人事成本 折舊 水電......以及賦稅 所有費用後所剩之盈餘
也就是所謂的實賺沒錯...(恕刪)


稅前淨利率是扣除所有成本,費用及業外收支
稅後淨利率是前者再扣賦稅
感謝
受教了



不過代工的風險相對低
因為有單才會做 而且雖賺不多 但不至大賠

生技業倒是除了這些大藥廠外
(明星藥物賺大錢 BIGGEST ONE Lipitor(降膽固醇)
一年可賣12B 就是說 120億美金 天啊 3000億新台幣

錢燒光倒掉的一大堆
至於成功的小生技公司 也會被大藥廠高價併購
主要是想直接買走某個成功藥物
因為授權很麻煩 直接買斷 不用囉哩囉嗦

至於製藥代工 台灣是有這方面能力
像神隆API 甚至 HIGH POTENCY 就符合FDA cGMP 的規範與精神

jeffliu2010 wrote:
感謝
受教了

不過代工的風險相對低
因為有單才會做 而且雖賺不多 但不至大賠

生技業倒是除了這些大藥廠外
(明星藥物賺大錢 BIGGEST ONE Lipitor(降膽固醇)
一年可賣12B 就是說 120億美金 天啊 3000億新台幣

錢燒光倒掉的一大堆
至於成功的小生技公司 也會被大藥廠高價併購
主要是想直接買走某個成功藥物
因為授權很麻煩 直接買斷 不用囉哩囉嗦

至於製藥代工 台灣是有這方面能力
像神隆API 甚至 HIGH POTENCY 就符合FDA cGMP 的規範與精神...(恕刪)


走代工路線,不會有生技製藥業的產業/獲利特性.
且在生技製藥業根本不流行代工, 要沒歷史緣由,想生出個穩定的代工訂單或客戶都很難..
風險可高著呢...
況專利期內的新藥有誰在委外代工的?
因為生技製藥業不像電子業般搞製造需要高資本支出及養一堆人.
且生技製藥業也沒電子產品那種殺價競爭低利潤的產業特性.
台灣製藥業的代工始於外商藥廠撤出台灣...所留下的廠房,設備及人員由一些本土公司承接
繼續做本來就在做的事..
且製藥代工哪需要啥特殊能力, cGMP更不是啥難事..
要銷往哪就得符合當地基關的要求, 這是最基本的.
製藥/生技業最難的就是找到有效能的成份並通過全部的臨床試驗獲得上市許可.
等原廠新藥專利一過, 一堆學名藥廠不是幾乎就馬上推出一堆BA/BE的學名藥了?

至於生技公司成功者當然可能像AMGEN那樣, 且這樣的掛牌公司也還不少
但畢竟比不上家大業大歷史悠久, 全公司幾千個MD/PhD的跨國製藥公司...
被併當然是好事...這本就是設公司時早就想好的出路.(要一路監持玩到產品上市, 玩垮的機會反而高)
至於跨國製藥公司去併這些新創生技公司倒不是一定因為它們成功, 只要它們威脅性夠大就足矣.
且很多都是併後冰起來, 以避免競爭(被其他大藥廠併走)打亂原跨國製藥公司產品線之規劃
台灣以前太多生技公司根本就是拿ME2或根本還是只能在學校研究室的東西就編BP來騙錢的,
當初那堆搞"生物晶片"就是個顯著例子..

至於台灣神隆這家公司, 成立多久? 燒錢燒多久了? 營運方向變多少次了?
統一一直對這家公司很頭疼..
基本上是個很失敗的案例...

看你有興趣生技或製藥產業的哪些環節,歷史,跟趣事...
再談囉...
走代工路線,不會有生技製藥業的產業/獲利特性.

同意 神隆算是從虧錢到小賺 害馬海怡差點丟大位 嚇一跳


且在生技製藥業根本不流行代工, 要沒歷史緣由,想生出個穩定的代工訂單或客戶都很難..
風險可高著呢...
況專利期內的新藥有誰在委外代工的?

同意 大藥廠會有自己的製藥單位 API FORMULATION PACKAGE LABELING




因為生技製藥業不像電子業般搞製造需要高資本支出及養一堆人.
且生技製藥業也沒電子產品那種殺價競爭低利潤的產業特性.
台灣製藥業的代工始於外商藥廠撤出台灣...所留下的廠房,設備及人員由一些本土公司承接
繼續做本來就在做的事..
且製藥代工哪需要啥特殊能力, cGMP更不是啥難事..

部分同意 不過這句話可能會讓有些人不高興
大陸的CGMP就.........

要銷往哪就得符合當地基關的要求, 這是最基本的.
製藥/生技業最難的就是找到有效能的成份並通過全部的臨床試驗獲得上市許可.
等原廠新藥專利一過, 一堆學名藥廠不是幾乎就馬上推出一堆BA/BE的學名藥了?

部份同意 大藥廠的律師可不是好惹的 敢動BLOCKBUSTER的人 等著被告


至於生技公司成功者當然可能像AMGEN那樣, 且這樣的掛牌公司也還不少
但畢竟比不上家大業大歷史悠久, 全公司幾千個MD/PhD的跨國製藥公司...
被併當然是好事...這本就是設公司時早就想好的出路.(要一路監持玩到產品上市, 玩垮的機會反而高)
至於跨國製藥公司去併這些新創生技公司倒不是一定因為它們成功, 只要它們威脅性夠大就足矣.
且很多都是併後冰起來, 以避免競爭(被其他大藥廠併走)打亂原跨國製藥公司產品線之規劃


嗯 這樣的評論 專業的成分的質量相當高




台灣以前太多生技公司根本就是拿ME2或根本還是只能在學校研究室的東西就編BP來騙錢的,
當初那堆搞"生物晶片"就是個顯著例子..

補充一下:這樣的新聞通常不在Nature or Science上刊出
比較常出現在中國時報AX版 (健康醫藥版之類的)
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此研究的重大突破 預計將在2025上市 造福人群
當然 現在2011還很久 下個月就忘了
我能理解 研究經費申請不易 這也是一種方式




至於台灣神隆這家公司, 成立多久? 燒錢燒多久了? 營運方向變多少次了?
統一一直對這家公司很頭疼..
基本上是個很失敗的案例...

看你有興趣生技或製藥產業的哪些環節,歷史,跟趣事...
再談囉...


感謝 不吝賜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