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E 1502 wrote:
我小時候是民國5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是我當完兵後5-10年,
入伍當兵第一個月薪資40多,不夠今天買包煙,
連上老士官薪資幾百到一千多,排長也只一千多,還需扣副食費,
但孩子都2,3個.
現代人重個人享受,去年經濟衰退前,科技人的高收入,
也沒見他們有多子,
現代有幾個女人肯生3個的,婚前婚後都一樣,
講不生的到是一堆.
我跟老兄差不多年代,也是民國50年代成長,父母工作忙,那時家裡父母對小孩的教養方式是放牛吃草。
家裡與鄰居大門白天都是敞開的,各家小孩隨意進出玩耍。入學以前是打著赤腳,沒鞋穿、褲子穿的是開檔褲。
沒有玩具,玩的東西都是大自然取材之物,蚱蜢、紡織娘、蝌蚪、青蛙、自己做的玩具等等。當時養小孩幾乎不用花什麼錢,有句話是“辣沙呷,辣沙大”。
國小一年級開始,有鞋穿、有拉鍊的制服學生褲穿(但學生褲裡面則沒有內褲可穿),沒有通勤接送問題,唸離家走路約十分鐘的國小,住得最遠的人當路隊長,放學後一路玩回家。
這是我這一代。至於上一代的父母,則生活更加清苦,簡直可以用赤貧來形容。生活雖赤貧,但祖父母生了七個、外祖父母則生了九個。由於父母各是長男長女,所以年紀輕輕變得輟學謀職,幫上一代分擔家計,養活下面的弟妹們。
時代在變,物質環境變好了,家家戶戶有瓦斯爐、馬桶(小時候我記得家裡是燒灶、也沒有馬桶這玩意),誰還會讓小孩沒鞋穿、讓小孩穿著開檔褲在外面到處玩耍?
但社會卻變得治安不好,民風民情也變了,多數家長有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壓力,所以養兒開銷很大。
再者,過去的人,多數時間花在工作賺錢。小時候,我記得父母的工作是月休兩日。由於工作的時間長,所以根本沒有時間花錢(也沒有太多能力花錢)。而現在,周休兩日,除非都不出門,否則出了門也都是得開銷。
再者,過去沒有夜店、沒有太多誘使民眾花錢的五花八門物品、沒有KTV、沒有出國旅遊(我第一次出國,是出社會工作後,因公赴日),因此當時人民雖然賺得不多,但卻有很高比例的儲蓄率,這使得幾十年之後的台灣,產生了“台灣錢淹腳目”的狀況。
現在不少去LV店裡買LV包包的年輕人,可能戶頭存款只有幾萬元。但消費觀念的改變,使得收入不豐的人很勇於做個人消費。買名包、喝起一杯100元的星巴克也不覺得有什麼。
相反的,一些老人家,明明幾十年下來,累計存款幾百萬、上千萬、數千萬,花錢觀念卻很節省。但這些人卻挺勇於買房、買黃金、買股票。
每個時代都有其社會問題的成因。不同世代的人,對於不同物品,有著不同的消費手筆與觀念。看似裝扮平凡、花錢很節省的人,卻有著高積蓄,買起房子不手軟。衣著光鮮時髦、出入精品店採買的年輕族群,買名牌貨不手軟,但卻連買房的頭期款都拿不出來,甚至戶頭裡的錢不到十萬的所在多有,啃老族的那就更別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