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 是造成少子化與傷害經濟的主因 .您認為呢?

RICE 1502 wrote:
我小時候是民國5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是我當完兵後5-10年,
入伍當兵第一個月薪資40多,不夠今天買包煙,
連上老士官薪資幾百到一千多,排長也只一千多,還需扣副食費,
但孩子都2,3個.
現代人重個人享受,去年經濟衰退前,科技人的高收入,
也沒見他們有多子,
現代有幾個女人肯生3個的,婚前婚後都一樣,
講不生的到是一堆.


我跟老兄差不多年代,也是民國50年代成長,父母工作忙,那時家裡父母對小孩的教養方式是放牛吃草。

家裡與鄰居大門白天都是敞開的,各家小孩隨意進出玩耍。入學以前是打著赤腳,沒鞋穿、褲子穿的是開檔褲。

沒有玩具,玩的東西都是大自然取材之物,蚱蜢、紡織娘、蝌蚪、青蛙、自己做的玩具等等。當時養小孩幾乎不用花什麼錢,有句話是“辣沙呷,辣沙大”。

國小一年級開始,有鞋穿、有拉鍊的制服學生褲穿(但學生褲裡面則沒有內褲可穿),沒有通勤接送問題,唸離家走路約十分鐘的國小,住得最遠的人當路隊長,放學後一路玩回家。

這是我這一代。至於上一代的父母,則生活更加清苦,簡直可以用赤貧來形容。生活雖赤貧,但祖父母生了七個、外祖父母則生了九個。由於父母各是長男長女,所以年紀輕輕變得輟學謀職,幫上一代分擔家計,養活下面的弟妹們。

時代在變,物質環境變好了,家家戶戶有瓦斯爐、馬桶(小時候我記得家裡是燒灶、也沒有馬桶這玩意),誰還會讓小孩沒鞋穿、讓小孩穿著開檔褲在外面到處玩耍?

但社會卻變得治安不好,民風民情也變了,多數家長有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壓力,所以養兒開銷很大。

再者,過去的人,多數時間花在工作賺錢。小時候,我記得父母的工作是月休兩日。由於工作的時間長,所以根本沒有時間花錢(也沒有太多能力花錢)。而現在,周休兩日,除非都不出門,否則出了門也都是得開銷。

再者,過去沒有夜店、沒有太多誘使民眾花錢的五花八門物品、沒有KTV、沒有出國旅遊(我第一次出國,是出社會工作後,因公赴日),因此當時人民雖然賺得不多,但卻有很高比例的儲蓄率,這使得幾十年之後的台灣,產生了“台灣錢淹腳目”的狀況。

現在不少去LV店裡買LV包包的年輕人,可能戶頭存款只有幾萬元。但消費觀念的改變,使得收入不豐的人很勇於做個人消費。買名包、喝起一杯100元的星巴克也不覺得有什麼。

相反的,一些老人家,明明幾十年下來,累計存款幾百萬、上千萬、數千萬,花錢觀念卻很節省。但這些人卻挺勇於買房、買黃金、買股票。

每個時代都有其社會問題的成因。不同世代的人,對於不同物品,有著不同的消費手筆與觀念。看似裝扮平凡、花錢很節省的人,卻有著高積蓄,買起房子不手軟。衣著光鮮時髦、出入精品店採買的年輕族群,買名牌貨不手軟,但卻連買房的頭期款都拿不出來,甚至戶頭裡的錢不到十萬的所在多有,啃老族的那就更別提了。

meowytw wrote:
不必全面的貨幣...(恕刪)

這對抑制部分投機性需求是會有效果,但解決不了高房價問題,也解決不了少子化問題
這波房價上漲的本質是土地在漲,尤其是大都市的地價在漲
其他的炒作行為都是附在這上面的經濟活動
對部分人的信用做限制是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ejan1969 wrote:
反過來說好了,您認為大安區30年舊公寓一坪多少才合理?論述基礎為何?假如這間30年舊公寓是您的,您現在要賣,請問您願意一坪用30萬賣嗎?

我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供給與需求,大安區就這麼大,房屋數就這麼多,當要買的比要賣的人多時,房價自然就會高。

我認為台北市精華區的房子已經有商品化(所以不只是居住功能而已,也有交易功能)的趨勢了,討論精華區房價一坪60萬,就跟討論LV包包一個3萬價格合不合理一樣,沒什麼意義,是炒作也好、哄抬也罷,有人賣、有人買是合理價。


昨天看到無殼蝸牛推動者之一的言論,他說房屋應該是民生必需品,政府會管制許多民生必需品,為何單獨對房屋忽略?豪宅你可以說是炫耀商品,政府不管制,那還說的通,30年老舊公寓呢?

供需問題談很久,真的要改變供需,影響台北市房價,那些30年老舊公寓住戶的所有人會高興?肯定也不會!
如同有人提到的,等到泡沫破了變成負資產,是不是全民共同負擔?還是30年老舊公寓的買主願意傾家蕩產自己扛下去?

我的想法很簡單,不用刻意去打壓,只要去引導。

遷都引流將人口有計劃按步驟的遷出台北市,又可同時釋出被遷移的機關用地,拉高容積率,才能真正的改變供需。供需不改,問題核心不變,行政院長的作法在偏遠地區蓋青年住宅,如果沒有同時引導工作機會,教育生活環境的公共建設過去,那不會改變任何情況。



所謂自由經濟市場就是人人都可以干涉市場價格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干涉
但是有人破產...房子要便宜拍賣
也有人要開高高的價格賣
也有人已經有很多棟房子了...偏偏還是有錢就買房子
也有財團只租不賣
這些都會對房價有影響...都是干涉市場價格
只不過干涉影響力有大有小而已
特偵組 wrote:
話也不是這樣講!

如果說今天我設定一各目標,要買台噴射客機上面配給各辣妹空服員,
然後做不到,怪東怪西,應該不會引起共鳴,只會引來許多人砲我!!!

至於三重的房地產能不能省吃儉用三年就弄到?
一年就算能省各100萬,三年也不過300萬!
大概有困難,可能要多幾年才可以,
如果你一年省不了100萬,年份還要再拉長一點


一年節省個100萬,三年省300萬,
假設一間房子700萬,已經可以支付將近一半,
別說頭期款了,連貸款都剩下一半多一點而已,
要弄到一間三重的房子來居住,沒有問題的。

特偵組 wrote:
買林口買桃園買樹林買三峽,很多人買了。
問題是有更多人認為,他們的收入在多數人之間算起來還可以,為何不能買台北??


「問題是有『更多人』認為」,
這裡有個疑問,已經買的人跟還沒買的人比起來,哪一個比較多?
會不會事實上是「問題是有『極少數的人』認為」?
接著,「他們的收入在多數人之間算起來還可以,為何不能買台北?」
M型社會左邊的人買在桃園淡水,M型社會右邊的人買在台北市,
這些收入比平均高一點的人,買在台北縣三重新莊林口,有哪裡奇怪嗎?


特偵組 wrote:
台北市民平均每人收入中位數在5.5萬附近,一各家庭用雙薪家庭計算,約11萬,

差不多可以不吃不喝20年買各30坪30年大安區老舊公寓,
你認為有一半的台北市民都達不成這點,所以他們應該換各思維?
重新設定目標嗎?

今天不是談帝寶買不起,百坪豪宅買不起,50坪新屋買不起,現在談的是
有一半的台北市民收入無法買的起大安區30年30坪老舊公寓。


台北市30年30坪的老舊公寓數量很多,
但是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也不少,
假設有30萬戶老舊公寓,其中有3萬戶要出售好了,只能賣給3萬個人,
而台北市有一半的市民100萬人要買台北市的房子,
那麼你說,30年的老舊公寓價格會高還是會低??

今天200戶的社區裡有一個3坪的游泳池,只能塞20個人,
如果要滿足大家都可以同時游泳,只有兩個方法,
一個是花大錢把一樓店面買下改建成游泳池擴充(假設不違反建築法規),
一個就是跟社區隔壁的民營游泳池談合作,住戶可以便宜去那邊游泳。
台北市也是一樣,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除非政府花大錢把土地買下供給民眾居住,
不然就是找外圍的土地興建平價住宅,給多出來的人們去居住。

而花大錢去供給這些民眾居住,相對的也會造成社會不公,
這些人繳納的稅金只佔一小部份,卻要花費大家的錢去幫他們完成買房,於理不合。
反過來說,
原本可以以三百億高價銷售給財團轉換成建設經費的土地,
卻被拿來蓋房子便宜賣給沒房子的人獲得一百億,
那麼對其他一百萬的台北市民來說,就是少了兩百億的公共建設。


我還是對於「台北市民應該要買的起台北市30年舊公寓」這個說法存疑,
今天台北市是一個首都,集經貿人口工作各項優勢條件於一身,
從台灣各地往台北市集中的人口比設籍在台北市的市民還多,
而真的釋出要銷售的房子數量遠比人口數要少,
面對這樣的競爭條件下,
競爭成功的人買下台北市的房子,
競爭不順或選擇更佳居住環境的人買下台北市周邊的房子,
原本不就天經地義嗎?


補充一點,在民國60年代,台灣正蓬勃發展,台北市正加速成長的時代,
當時也有許多其他縣市,包含新竹、台南等都快速成長,各地房價都在上昇,
當時有許多上一輩的人在台北置產。
經過這40年,
台北以首都之姿集資源於一身,因為投入的資源多,條件當然比其他地方好,
所以房價也自然會提高,
當更多人拿出更多錢來搶購台北市的房子的時候,
台北人生出來的小孩,沒有理由可以輕輕鬆鬆就買的起台北市的房子(老爸留的不算),
就像台大一年只能容納一萬個學生(我畢業太久,已經忘記一年有多少學生了,純舉例),
每年有幾十萬的學生想要考進台大,
難道台大校友的子女就可以免試入學或是額外加分嗎?
當然不是。
idfour409 wrote:
450~750萬的總價在台北市某些地區仍是可以買到20~30坪的舊公寓
可以問是哪個地區阿
恕刪)


就是我現在住的這一區阿... 號稱大安區的貧戶窟...(對, 就在大安區)

從和平東路三段以南,基隆路以東的這一區 , 30年20坪的公寓, 如果沒有被投資客裝潢過, 3-4年前可以買到每坪20-25萬, 現在大概每坪在28-30萬.. 就在大安區... 大安區都有貧戶窟了 , 在民權西路承德路那邊的區一定可以找的到更便宜..

這一區以前有福州山公墓, 所以沒有人要來住...

但如果您只看的起帝寶一類的, 這類的物件應該不符合您的身份



sunnypapa wrote:

這對抑制部分投機性...(恕刪)


當買盤中第二棟投資的比例占到兩成以上時
, 只要抑制住這方面的資金, 價格就會下來

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也是供需決定的, 當買方資金
來源被抑制, 先前用高價買土地的財團只能怨他們看走
眼了...(但也只是少賺而已啦)
只是政府照顧財團,不敢如此做而已
antu_c wrote:


就是我現在住的這...(恕刪)

基本上大安區我是完全沒興趣
幹麻一直提大安區阿
不解
羊羽翔 wrote:


一年節省個100...(恕刪)

他講的話歪理一堆
有興趣的可看看
沒興趣不看也不打僅
基本上他的理論
就是買不起房的就滾去桃園鄉下地方住
通車上班
真是個不環保又浪費人生
買不起台北縣是你活該誰叫你不會賺錢
我贊成在二重那鄉下地方蓋青年住宅
廢地利用才是王道
剛剛用信義房屋查了幾下 :

以安居街樂業街的路口來查 :

98年9月成交736萬20.4坪33.3年房子
98年10月成交865萬22.07坪32.8年房子
98年10月成交865萬26.27坪31.4年房子
98年10月成交920萬32.9坪30.8年的房子

有圖為證:



我還只查一家, 還沒有查永慶, 920 萬/ 32.9 = 28坪,

就在大安區喔... 注意, 是大安區, 那您說其他的區呢 ??

idfour409 wrote:
基本上大安區我是完全...(恕刪)


大安區也是大家說最貴的地方...

連最貴的大安區都有每坪不到30萬的房子, 所以, 地區不是重點, 有沒有帝寶的mark 很重要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