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捷營運一年多就有盈餘,主要是機捷的原始投資經費2300億元,全由中央出資,因此才有盈餘;原始投資資金不是免費的,而是納稅人的錢.淡水輕軌若全由中央出資也可以有盈餘.可惜政黨顏色不同無法得到這樣的斗內金援.
我想要說的是交通運輸建設賺錢賠錢問題,都不會影響我們生活與薪資所得,除非你任職於交通建設要位決策執行者,台灣的交通建設要倒也不是那麼容易,最後都會有國家隊來接手,他們擅長會計原則與稅賦減免方式美化財報.
記得核4廠廢掉後損失了天文數字的金額.台灣電力公司也沒倒閉,每年年終也是發好幾個月....
msds wrote:
如果我沒記錯,淡水大...(恕刪)
首先我先貼上自三月至七月竹圍、紅樹林、淡水各站每天的進出人次,其中或許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其中淡水站人次的變化,反映的其實就是節日、遊客的效應了。
至於竹圍、紅樹林則經年保持在每天10000人次左右的進出客量。

然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輕軌對應各月份的使用人次變化,會發現到在2-4月份,主要是因為觀光客的效應,所以讓輕軌的使用人次一度達到了平均每日平均12666人次,但後來回歸正常使用需求之後,才從7xxx人慢慢的攀升到87xx人次。
由上面這幾張表,多少反映了幾個事實。
一、每天透過紅樹林站轉乘的人次約在10000人左右。
二、雖沒有輕軌紅樹林站的進出站資料,但以總搭乘人次約87xx人預估,從紅樹林站轉乘人數保守應該有1/3,即3xxx人次左右。約佔紅樹林每天轉乘的1/3了。
三、目前美麗華的效應在七月份的時候還沒有出來,所以紅樹林站人次並沒有明顯的增加。
若有搭乘957的朋友會發現到,這是一個在早上6-8點、下午5-9點幾乎班班客滿的公車,他的路線基本上和輕軌重疊,然後一路開到士林捷運站、故宮、內湖美麗華。雖然以行政中心到士林捷運站來說,輕軌接捷運約45分鐘左右,而957則至少45分鐘,若遇到尖峰時段,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更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想可以九月份尖峰班次增加之後,應該會吸引不少這個路線的人搭乘。
同時在之後投入職場的朋友或是學生在找租屋的地方的時候,應該也會考慮交通路線,就像我一個朋友從平日騎車上班,改成搭捷運上班類似。
所以我認為9月份起應該會是個挺有趣的觀察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