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acwu0924 wrote:住在淡水,對我來說,(恕刪) 其實我也是類似的考量角度才買淡水的,很多優點需要時間去發酵,除非你是投資客等不了。真正有心要在淡水長住的人,等待絕對是值得的。等待之餘就自己慢慢走走逛逛,會發現很多很棒很有趣的事物,我自己就是這樣,每次去淡水就去一些平常不會走到的地方。當然要長住淡水必須愛大自然愛環境,這點很重要。若只是想燈紅酒綠,流連忘返於人造建築物中,真的不太適合在淡水住。
就看淡江大橋跟之後的淡北道路能不能解決交通這個硬傷,再加上之後的士北科人口外溢效應,真的是可以期待淡水未來發展以前淡水新建案房價一坪10幾萬就覺得貴到爆,現在回頭看還會這樣覺得嗎XD那現在新建案一坪快30/p,有些甚至已經接近35/p,未來會不會覺得現在超便宜?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說的是結果論,所以還是等之後橋通了再來慢慢觀察囉
淡水的交通建設,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看。第一個部份是對內的交通。淡水由於受到地形的限制,所以早年是在陝長的淡水河畔發展的,和新市鎮基本上是靠著淡金和中山北來連接,這兩條道路都有著自己的硬傷,像中山北,路小車多,尤其是公車一靠站基本上就是堵車和塞車了,而淡金,則是要面對大量要去往北海岸的車潮,所以是逢假日必塞車。而輕軌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較優解。目前平均每天一萬多人次的搭乘,即約每日約有5千多人在頻繁使用,相當於延路人口數的30%以上,我認為在使用率上來說已經是相當高的了,而這也相當程度的緩解了中山北路的交通問題。不過這個數字和捷運局規劃的目標是有蠻大的差距的,這和疫情也多少有點關係,當然還有一部份是和延路住戶、學生的生活習慣有關係,但看搭乘數字一直在穩定成長,相信未來會愈來愈好的。第二個部份是連結台北。捷運淡水、紅樹林、竹圍這三個站日平均進/出站人數約有4萬人,佔了淡水人口的1/5以上,這些是上班、上學的基本盤,不會因為淡水有額外的就業及就學的機會就會改變的,與其相呼應的就是延著中正東路到大度路上的車流,而這一部份我認為只有淡北快能夠有效的緩解這個問題。只可惜因為政治力因素,這個部份目前算得上是只聞樓梯響,或者說是每逢選舉特別響的一個議題吧,第三個部份是連結北北基的觀光。大家都知道淡水最重要的資產其實是無價的風景、連結西北海岸、北投、陽明山的地緣,但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他並沒有成為北北基的觀光梳鈕,但在淡海大橋通車之後,當桃園機場和淡水之間只剩下一個小時的距離之後,這一切就會變的不一樣了。只是現有的基礎設施能不能應付的了這龐大的需求,我個人是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但我也從不懷疑商人的靈敏度,只是到時不要做一些急就章的、殺雞取卵的蠢事就好了。最後,我想再說一下藍海公路,當年曾經風風光光的揭幕,如今卻是用者了了。但藍海公路是我覺得相當有特色的觀光設施,他可以連接大稻埕、八里、台北港和漁人碼頭,甚至於到基隆港都不是個什麼問題。那問題出在那裏了,我覺得是硬體設施決定了他的上限,使用目的決定了他的下限。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多年前去香港旅遊的印象,現在可能會有點記憶偏差,但應該大致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當時我給一家人安排一場6天5夜的香港旅遊,住在離海洋公園不遠的3星酒店,出門搭公車大約30分鐘左右到中環。從中環去到旺角、尖沙嘴都是搭船去的,因為路上容昜堵車,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在那下車。應該是尖沙嘴,一下船沒多遠就是個很大的outlet,週圍可以說是名牌購物天堂。而旺角,一下船就是在地的美食小吃。所以對我們這種想安排輕旅行的人來說,我不怕迷路,我不怕沒有地方逛,我也不怕沒有地方玩。所以在當地,藍海公路不但建起來了,而且是風生水起般的和城市的發展連接在了一塊。但反觀我們的藍海公路,雖然功能面上可以連接淡水河岸、左岸八里和漁人碼頭,但有多少是可以讓人到了之後可以駐足、停留很久的地方呢 ? 有多少是站在實用、站在一個觀光旅行的人的角度去做的規劃和安排的呢 ? 曾經的八里夜市,不過是老街的翻版,但如果有大型的遊樂園那就不一樣了,淡水-八里這段路可以省掉不少的路程。大稻埕和一般觀光客的屬性不太穩合,但若是重點開發,也許可以發展出旺角那樣的味道來。而漁人碼頭+新市鎮,則可以發展出outlet、商圈的購物天堂。
士林北投科學園區 假設起來其實要便宜點的也可以買社子 ,通勤距離差遠了社子以後還有捷運耶 !而且人家環狀線還接新莊、五股、蘆洲、三重所以上面有人說淡水定位模糊 ,是真的模糊啦你一般領薪水的,要打卡的, 絕對會考慮通勤又不是資方老闆 不一樣!重劃區的優點 就是清幽 哪邊都一樣....你要清幽 不是一定要買淡水自住 跟投資 可同時進行 根本不違背並不是說淡水不好,單純要看 多少錢房子要保值 ,位置還是跑不掉,為什麼便宜,這絕對有原因!看地圖差一點,但實際上通勤差很遠 ,一分錢一分貨買房子有時候光隔一條巷子就有差了很多東西不能刻意講得很模糊,事實上差很多的
maxwu123 2022-09-27 18:17 17735樓士林北投科學園區 假設起來其實要便宜點的也可以買社子 ,通勤距離差遠了社子以後還有捷運耶而且人家環狀線還接新莊、五股、蘆洲、三重所以有些人說淡水定位模糊 是真的模糊啦一般領薪水的要打卡的, 絕對會考慮通勤又不是老闆 不一樣重劃區的優點 就是清幽 哪邊都一樣....你要清幽 不是一定要買淡水這是事實其實每個地方都有他可以吸引人的特色,也都有可能讓人卻步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林、淡、三的開發時間會這麼晚的原因如果讓人卻步的問題,經過時間的推移後慢慢的得到了改善如果吸引人的特色隨著社會價值的變遷,變得更加的有魅力那這些地方也會吸引的更多的人入住生活房子,說白了就是生活他的地點、環境、人文、經濟、教育等決定了他可以給我們怎樣的生活只是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所以選擇過程中的取捨條件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也應該要尊重別人的選擇翻開過去十年的論壇留言,我們總可以看到不少地方的勸退文都是把自己站的高高的,然後陰陽怪氣的去酸一個地方的總總不是而不是去看待去理性客觀的看待一個地方的優缺點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淡海新市鎮-房事討論區的主題被一直留下來的原因就是希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這個地方找到一個客觀的可以認識到淡水的地方
最近想分享一個老掉牙的話題,租房好 ? 還是買房好 ?是一輩子都租房,還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窩,年輕的時候我是不怎麼在意這個問題的,所以在大部份的回答下面我都是表示尊重個人的選擇,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自己和身邊的人的遭遇愈來愈多了之後,我的天平開始傾斜了。我想每個人都希望退休之後的生活是不用為錢煩惱的,是可以實現財富自由,想去那就去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用去斤斤計較想的太多的。我算了一下我的退休金加勞保年金,一個月大概能領個四萬塊吧,以我家為例,租房的話一個月差不多要兩萬塊左右,如果只付管理費和地稅什麼的,那平均一個月差不多在五千塊,所以如果我退休之後選擇租房,那我和我老婆的開銷每個月基本上就打平了,那時可能要上個館子都還要考慮半天,更不用說安排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但如果房子是自己的,那用年金來過活還是相當的滋潤的。至於存款,我覺得租房的人每個月能省下來的錢不見得比買房的人要多,相比下來買房的人平時可能會更加的精打細算些,更何況房子本身也是屬於資產的一部份啊,所以長期租房的結果,最後可能是得開始動用這筆退休金,然後慢慢等著坐吃山空了。而有房子的人這時候反而可以淡定許多,他可以更妥善有效的最好金錢規劃,也不用擔心害怕一些緊急的變故。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房價這麼高,難道要一輩子當房奴還房貸嗎 ?但我覺得這是種價值觀的取捨,決定了我們要怎麼樣的生活。例如,我每天要花至少3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通勤上班,但是我週未假日的時候,可以很輕鬆的爬山、玩水,就是一種選擇。對我來說雖然平時通勤有點累,但工作日裏我的坐息基本上就那樣,所以影響不是很大,反倒是在週末假日的時候可以不用人擠人,車堵車的就可以去爬山、玩水、逛老街、享受美食、陶冶生活情趣,是一種更好的放鬆,而在退休了之後,這樣的生活還可以繼續下去。雖然我不太喜歡專家說的話,但做不做房奴,我們還是可以參考看看人家用所得比做的評估報告。他們說理想的所得比是在4.5-6年之間,我們以最大6年做為我們規劃買房的目標的話,生活還不至於被房貸給綁死了。至於6年所得比能買到怎樣的房子,這就完全體現在個人的能力上面了,而且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努力目標。我們以年成入一百萬做個例子來做個比較吧,以所得比6來計算的話就是可以買一間600萬的房子。這個價格在台北市中山區可以買到一間屋齡四十年以上的十坪的房子;可以買在淡水屋齡在15年內的二十坪左右的房子,可以買在金山屋齡在5年內的三十坪的房子。所以決定房子的價格和生活品質的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可以爭取每天更短的通勤時間,住在環境吵雜、髒亂的台北市中心,也可以選擇用通勤時間來換取市容更整潔,住宅環境更好的淡水,甚至於住在更遠一些的地方,但房子更新,室內空間更大的金山。許多人對金山多少存有距離遠的想法,但實際上從金山經過快速道路或是國道二號,進台北市也不會花太長的時間的。我一直以為夢想是拿來做夢的,而理想是拿來實現的,所以在買房這一塊,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好的規劃和目標,這樣才容昜實現。我們總希望能找到一間十全十美的房子,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好,環境舒適優美,還富有人文氣息等等,但總得想想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條件和能力才實在。許多人把自己買不起房當做是房價太高的結果,但曾經歷過台灣六十年代後的我要說,沒有一個年代的房價是低的。而更現實殘酷的一面是房價就像是一個篩選器,把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和階層表露無遺。前面提到了年收入一百萬,這我是按國民平均所得,一對夫妻來計算的。以這個門檻,如果是一個人要獨立承擔的話,按照主計處的資料那他至少要是這個社會上的前20%的人才行了,而這樣子也才只能考慮600萬左右的房子,而能夠買的屋況和地點也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所以房價高不高,房價真高~但房價會不會跌呢 ?影響房價的先天因素有兩,一個是土地取得成本,一個是建築成本,即然土地價值會隨著社會發展而成長,建築成本會隨著人力物料的上漲而增加,那我們又怎麼期待房價會有跌下來的一天呢 ?
issacwu0924 wrote:最近想分享一個老掉牙(恕刪) 完全認同。我過去也是覺得自己是不需要買房的人,因為疫情關係空閒時間變多、停下腳步去檢視後,才發現在能力範圍內買一間起來才是對自己及家人退休後的人生負責。但我也不鼓勵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就把買房當做人生第一目標,應該還是先投資在自己身上,先讓自己變成能穩定的高收入者後,再量力進行房地產的投資(這不是講賺大錢、是指人生下半場的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