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第一宗地上權案 昇陽寓見

breeze01 wrote:
所以你是不需要租房子的呀
本來在台灣 租房子的人比較少
因為就一般人的想法
你就是一般人沒錯啊。


你文章可以簡潔一點嗎??一直鬼打牆

嘿啊 我就一般人 所以不會想租25年

所以租昇陽獄建是什麼人???
特別有錢的人??特別窮的人??特別偏門的人??

把頭期款拿去其他投資??哈 你這麼行就不會租房過日子啦

你講得出歷史上任何一個拿頭期款租房致富的嗎???你嗎??~哈哈~~我快笑死!!~租房致富喔!!
breeze01 wrote:

你的每月本息約3.9萬,可遠遠遠高於寓見喔。
寓見每月的本息遠遠遠低於你的3.9萬。--------------------------------------------->再贏你這第2點。每月比你快樂。


我買房繳房貸是存錢... 你繳租金是在花錢.....你當然爽 你每個月在撒錢啊....
厚~~看看你這種財商~~

看~~難怪要租房
塞翁失馬007 wrote:
我買房繳房貸是存錢... 你繳租金是在花錢.....你當然爽 你每個月在撒錢啊....
厚~~看看你這種財商~~

看~~難怪要租房


的確您就是一般人
您的講法我完全不會說是錯的。
因為一般人就是這樣的講法

尤其一個關鍵你完全沒有理解到
這也就是一般人一定都這樣
我先說你沒理解到,也可以說是對的,因為一般人都是這樣


塞翁失馬007 wrote:
我買房繳房貸是存錢... 你繳租金是在花錢


你說買房繳房貸是存錢------->我告訴您 :
實際上就是我講了N次,但你不理解的(一般人的確不會理解),你也是在花錢,你花的錢放在你的房地產上面。


你認為"存錢"是因為 : 你投資的商品,依據一般人的經驗,這個商品都會漲
(我強調 不只保值,是很會漲的。如果寓見案銷售的那段時間,您真的有買了板橋埔墘的新房子,我恭喜你,25年後,你的這個投資會讓你賺上一大筆。)

and 回到我要講的 :)
實際上你的錢的確是花掉了,是支付給了銀行與賣方。就是真金白銀的你的錢支付出去了。你換來的商品是不動產




租房子的錢,租金當然一樣是花掉了,支付對象是房東。但的確真金白銀的金額比你低,金額比你低的同時,手頭的現金比你多。

這個手頭的現金比你多,的現金,並不放在房地產,而投入了X項目的投資。


你能講的實際上只有 租房子的人的該X項目投資,以及你的 房地產項目 兩者誰的投資效益好


一般人
辨別不出來,
一般人,說的都是對的,就是 人生都要投資只少一次不動產,就如同你上面所寫的

房地產絕對可以創造財富

但,財富不是只有房地產可以創造。





你的論述,有點停滯,完全沒有新的觀點。
原則上,你的論述,我已經全部講完了,我不期待你有新的論述
你的論述,就是一般人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


但,財富不是只有房地產可以創造。






紅色圈出來的是論述
綠色底的文字,是沒用的東西。: ) 只是情緒的發洩 : )

你寫不出論述,我也認是對的,因為的確一般人都這樣 : )
(您的171樓 我也就不用回復了,因為內含0則論述 而 我只針對論述做回應 )
breeze01 wrote:
的確您就是一般人您的...(恕刪)


這問題我曾試算過,假設和試算結果如下:
假設:40歲時身上有現金300萬,某A去買一間1500萬新北2房,某B拿去投資
環境條件設定為房貸利率=2%,通膨=3%,年化投資報酬率=4%

某A每個月將收入扣掉生活支出,剛好每個月繳5萬3房貸。
25年後還完本金加利息共1600萬,加上頭期款300萬,中間稅金/規費/修繕共100萬,總投入為2000萬。

某B每個月將收入扣掉生活支出,剛好每個月5萬3可運用。
但需要繳房租2.5萬關係,實際上是300萬加上每個月2.8萬定額去投資。
考慮通膨因素,第1年2.5萬的房租到第25年時漲到大約5萬1,代表月定額投資到第25年時剩2000。
結算25年總投資本金為300萬+500萬=800萬,而第25年累計報酬會達到1740萬。

25年後某A財富變化結果:
1500萬房子在25年後,因通膨因素房屋名目價值變為2000萬,扣掉25年間總投入相比剛好沒賺沒賠。
25年後某B財富變化結果:
投資報酬1740萬減去投入本金800萬,純益為940萬。

由於25年後兩人已65歲達退休年齡,之後就沒有收入,而某B仍需持續付房租。
房租從第25年的每月5萬,到第50年因通膨因素再漲到每月10萬。

所以若兩人都再活25歲到90歲的話。
50年後某A財富變化結果:
1500萬房子在50年後,因通膨和房屋折舊因素,房屋名目價值變為2500萬,名目上賺500萬。
50年後某B財富變化結果:
投資報酬1740萬的年收益,在72歲時開始不足已支付年租金,90歲時投資報酬剩1200萬,扣到原投入本金700萬後,純益為500萬。
====================================

從數學推論來看,第25年某A的總資產為2000萬,但自住關係也不能賣,所以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一開始得另外準備。而某B總資產為1740萬,雖比某A少但全是可自由運用,退休生活費用不需另外準備。但問題是到72歲後會面對年報酬不足以付年租金,以及資產每年在縮水的窘境。

撇開數學回到心理層面,某A要擔的風險在一開始買房就大抵決定了,買房區位決定了是否能夠對抗通膨甚至戰勝通膨。而某B的風險則是50年間要不斷地調整投資標的,畢竟世界上沒幾家公司可以50年都活著、維持股價並穩定提供4%年化報酬。相較之下,某A的心理壓力會比某B小。

最後我自己的結論是,房子總是可以抵抗通膨的影響,時間愈拉長效果愈是明顯。如果有子嗣的話,買房子確實對於家庭財富的保障效果比較好,同時要將來換房也有底氣。就算沒有子嗣,某A也可以在65歲時把房子賣掉,拿2000萬開始投資,也是比某B來得起點高。

當然這套試算有很多地方可以挑戰,例如房貸利率/通膨/年化投資報酬率為什麼是這樣設定等等,這當然見人見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設定,得出結論不同也是正常。
breeze01
感謝交流, 您是行家。思考的層面有比我細。我只有唯一一個補充交流,: 投資 倒不是只有金融證券類的投資。面向還算多。
hartshorne_wu
我主要想表達的是本來就沒有什麼方式一定比另一種更容易致富,求一個長期不敗又適合自己或喜歡的方式就好。不用和不認識的人爭執,就算想討論也要挑可以討論的對象啊不是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