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1688 wrote:
高房價 是造成少子化與傷害經濟的主因
房價民怨問題等等,表面上是房價問題、失業問題,但歸結到底,是台灣這些年來經濟政策出了問題。
過去南北貧富沒有如此懸殊,從北到南,遍佈中小企業,中南部很多小型工業、產業(如機械廠等等),工作機會多,老闆數量多,即便當時台北富有,但中南部也不少殷實的企業主,以及不少的工作機會。
但隨著十幾年前開始,對岸推動許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使得中南部很多中小企業連根拔起,移到對岸設廠。漸漸地對岸學會技術,這些企業主此時變成無足輕重的傳統台商,不少結束營業回台養老,少部份重拾爐灶。
台灣過去的財富是由活力十足,勤奮韌性高的中小企業創造。之後竹科等的電子產業接手,但電子產業與傳產中小企業不同。傳產中小企業北中南平均發展,但電子業創造了竹科局部都會發展,而南部縣市之產業經濟則逐漸凋零。近年來雖有南科,但不均現象已經造成。
中小企業受限於勞力成本高,政府保障外勞最低薪資、且限制外勞數量等等,使得產業成本墊高。此時企業主所選擇的不是減產,而是連根拔起外移。原本一些諸如會計、貨運、秘書、助理、業務、倉管等等的本國籍工作機會,則隨著企業主外移,而變得全部沒有。
此時,想要治本去解決這些民怨問題,則需要務實地擬定產業政策(如正視台灣勞動市場,排斥傳產業的基層勞力工作)。產業政策包括勞工政策、土地開發、能源配套、階段性稅收減免或其他獎勵等等,吸引企業主再重起投資產業。
電子業重要,但還有很多產業對於工作機會、區塊均富功能還是有其效果。台灣企業的勤奮高韌性優點,假使能以政策誘因誘導出這些企業主進行投資,則很多問題可以從治本面逐漸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