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新市鎮- 房事討論區 ( II )

目前大家的意見都很寶貴,基本大原則都是贊成三通(捷運通,淡北通,淡江大橋通)!
只是就規劃上有不同的見解!

有的意見是先求有再求好。
有的是只要政府快點動工就好,照單全收,實在等太久了!怕又有什麼變數!
有的是完全對政府沒信心,認為只是在騙選票!
有的是在看淡水的笑話!

民主社會對每個人的意見都要給予尊重,也可針對不同意見提出討論或辯論!
這樣淡水才會更好,千萬不要變成一言堂!

我所強調在地就業,是營建署對淡海新市鎮發展,要落實[在地就業,在地就學及在地就養]承諾,其中的一項!
1.我提出是要大家一起監督政府,不是政府說說就算了!
2.從以前居住的經驗也讓我了解在地就業的重要!

我從沒反對淡江大橋,更沒反對淡北及輕軌,只是從以前看政府的交通建設規劃,有的國家人家是看到未來十年或更久,我們的政府是永遠跟不上腳步,永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及社會的變遷!
以前居住地方已來不及,但就是淡水政府什麼都還沒做,在還來得及時希望集合眾人的力量,去改變政府!去監督政府!

這三項交通工程規劃大家真的覺得ok嗎?其中最快完工要三或五年,最慢完工要十多年後!
除非淡海新市鎮計劃失敗,如成功會到淡海三期,30萬人以上是最基本,甚至會到50萬人以上,另再加上竹圍,紅樹林,老市區……等!
那要不要眼光放遠點,對政府的交通規劃要求到位點要求嚴格些!

希望大家有正反意見還是要提出,淡水人是要淡水好,不是來這裡辯輸贏的!
很多這個討論串上的朋友對於淡海輕軌只是以輕軌(LRT)形式興建感到不滿意與不解,希望是以全線高架的重軌捷運(MRT)形式興建。但翻開高鐵局原始的規劃文件,淡海輕軌(當時還叫做淡水捷運延伸線)自償率原本只有36%,是後來內政部同意運用新市鎮開發基金,會負擔新市鎮範圍內工程費的33.67億元,使得自償率提高到64.44%。但這和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已經完工或施工中的捷運路線、自償率都在9成以上相比,還是低了許多。這也意味若淡海新市鎮若不是有超乎預期的爆炸性發展,淡海輕軌是注定要虧本的!

再以目前新北市檯面上3大政府主辦重劃區的交通建設來比較
(希望不要有其它版的會員來挑起筆戰):
[三峽北大特區]
高快速道路:國道三號。目前已有多線快速公車接駁至現有捷運站。
捷運系統:中運量的三鶯線仍在規劃中。且預計路線不會進入北大特區主要發展區。未來仍須仰賴公車接駁至捷運站。
[林口新市鎮]
高快速道路:國道一號。五股楊梅高架段雖與本區無直接連結,但也間接舒緩了國道一號平面段交通。目前也有多線國道客運進入大台北市區。
捷運系統:中運量的機場捷運預計延後至104年底通車。且現有站點未涵蓋林口新市鎮所有區域,仍須仰賴公車接駁。
[淡海新市鎮]
高快速道路:淡北道路因北市端爭議受阻;若協商成功預計104年全線通車。淡江大橋有條件通過環評待環評大會通過,預計108年通車後可以銜接台61西濱快速道路及台64八里新店快速道路。
捷運系統:目前可以公車接駁捷運淡水線。淡海輕軌預計107年底通車,將涵蓋新市鎮第1期開發區的大部分。

從以上重大交通建設可以看到,其實北大特區和林口新市鎮算是佔了地利之便,有現成的全國性國道可以協助運輸;連機場捷運也是順路通過林口。唯有淡海新市鎮目前檯面上的3大交通建設(輕軌、淡北道路、淡江大橋)是幾乎為淡海新市鎮量身打造的重大建設。

近年國內名嘴文化、民意代表低劣的問政素養,已讓國民動輒以謾罵替代理性溝通,動輒以「次等公民」、「歧視__地區」的字眼批評政府施政。也許近年兩黨執政的結果均有待進步的空間,但我們是否也曾虛心的檢視政府施政的優先次序背後的考量,給第一線服務的公僕們一些理性的鼓勵?

很樂見這個討論串在各位會員的努力下又導回理性討論的方向。也可以想見我們未來淡海新市鎮在各位的努力下,必然成為大台北地區最耀眼的重劃區。

最後想和大家藉由分享一個介紹新加坡武吉班讓高架輕軌的網頁,好讓大家對於未來的淡海輕軌多一分憧憬!

新加坡是一個標準的計畫經濟的國家,為了解決居民居住問題,由政府主導大量建設「組屋」讓新加坡國民承購。武吉班讓高架輕軌便是為了接駁住宅區與重軌捷運(MRT)之間,所設計的特殊軌道運輸。我私底下以為其實淡海輕軌負責接駁淡水捷運紅樹林站到淡海新市鎮之間的交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淡海輕軌在進入新市鎮區域後轉為平面興建,是比較可惜的一點。但在這條捷運線估算的自償率不高,接受部分路段先以地面形式興建、未來在視運量改建高架輕軌;甚至配合新市鎮的繼續擴大,從最後一站高架站G4站另覓新路線以高架方式興建,也是可以期待與思考的方向。不要忘了新市鎮有好幾條道路都是40M以上的大道,都是可以輕易接受高架輕軌加蓋在中央分隔島的候選路線。就只怕高房價嚇跑了潛在居民,讓新市鎮的發展停滯不前

再次閱讀上面和大家分享的網頁時,我又想到新加坡的計畫性興建組屋,固然是讓人民擁有基本的居住環境、市容整齊畫一。但台灣是自由民主的國度;所以在淡海新市鎮裡,同在在濱海路上近G5站的地方,您可選擇公設完善的微笑莊園、也可以選擇平實但相對價廉的捷運悅境。讓人民有自主選擇的機會,這又是臺灣勝於新加坡的地方了!
給你個讚,還是這種正向的文章有意義及建設,負向的人說再多也聽下淪為囗水戰,
giga1019 wrote:
很多這個討論串上的朋...(恕刪)


看到新加坡的輕軌與載運量,真的為政府的輕軌方案感到憂慮,若是載運量如此少,真的不賠錢都很難,我猜新市鎮大多數的人都在北市上班,很多人可能會因搭不到車,最後放棄搭輕軌改騎車到淡水及紅樹林站搭車,政府若是沒做好民調,一意孤行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恐怕會變成另一個失敗的"詐胡線"或當成昂貴的雲宵飛車使用.為何官員不提出延伸線與輕軌的比較方案,何者成本高,維護容易呢?高運量的經驗豐富其風險應該會比較小,為何不做呢?

不要在節外生枝了 這個案子規劃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年了 而且輕軌與延伸線都已經做過比較 思考再思考 比較再比較 已經討稐幾萬遍了(形容詞) 閣下沒有做功課喔 率爾發言 不太好吧

本人幾年前住在新加坡將近七年 最有資格說當地的情況了 在這版面上 相信很少有人比我了解他

"組屋"就是國民住宅 當地的許多制度都與台灣截然不同(退休與福利制度掛勾 所有公共設施使用者付費 政府強力領導 台灣七嘴八舌 你能做到像新加坡百分之一嗎) 對不起 我說太多了

況且淡水輕軌的細部規劃設計現正在趕工中 除已經參考新加坡的輕軌與捷運外 也兼顧考量其他國家如東歐的輕軌系統 擇其長補其短者 放心 我們的輕軌會是很好的

太好了,大家都如此正向思考及討論,淡水一定好!
附和以上大大提出新加坡武吉班讓的經驗,我也分享香港東涌的經驗
2004年我做客香港東涌親戚新居,也是類似新市鎮是個重劃區,荒蕪一片只有不多的建築物,但都是摩天大樓70~80層樓高,不過比我們現在新市鎮還荒涼,當時對重劃區的觀念還不是很了解,想說親戚市區不買卻買這裡!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東涌雖然荒蕪可是已有高速公路直通,到蘭桂坊大約一小時。
也有MRT還是鐵路有點忘了,大型商場也有,吃得到養茶,也買得到東西,記得連nike的outlet都有,在那商場有很多的工作機會親戚的小孩就在附近工作!
當然現在的東涌不可同日而語!房價也漲翻了!人口也多很多了!
這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到底是商場,工作機會,交通建設先到位,人自然很快移入!
還是等人口慢慢成長,我再做!還是一起做!
台灣目前是一定要看的人多了才做,沒有對跟錯只是政策眼光的問題!

仔細看新加坡武吉班讓輕軌的經驗,人家1999年就有,我們2019年可能有!難怪新加坡會成功!
不過再仔細看好像我們新市鎮輕軌現在規劃的長度是它的一倍,新市鎮一期面積也大不少!如果一期成功,二期又加進來,輕軌還有延伸的規劃,可不可以拿來類比,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講到自償率,桃園綠線也不好就是會經過中正藝文特區那一條,中央也是打了多次回票,吳縣長也碰了多次軟釘子,大家可以上網查一下。
桃園照樣給它mrt下去做高運量的,還有部份地下化,吳縣長綠線捷運先行導覽公車照樣給它試辦下去!這樣的首長是值得鼓掌!

不是說輕軌不好,而是為了淡水長久之計高運量才是上策,不知新北市長官們有幫淡水爭取過沒?
如各方努力也不成,那接受輕軌也是………!



loshihjen wrote:
太好了,大家都如此正...(恕刪)


我總認為有總比沒有好,當版上很多文章在批評淡水的時候,我自己則是已經在淡水買房個把月,週六週日已經在享受淡水人文、歷史、親水的人了。

任何東西都會慢慢的越來越好,只要它有的話;沒有,根本連期望的機會都沒有了。如果沒有變好,通常罪魁禍首還是在批評他、唾棄他卻一點也不願花心力去做些正面努力的"人"身上(很多立委不正是這種人嗎?)。
五楊高乘載車道 龜速車卡成蚊子道
http://tw.news.yahoo.com/五楊高乘載車道-龜速車卡成蚊子道-213000458.html

其中一段節錄 :

針對取消高乘載車道的呼聲,交通部也有難處。吳木富指出,高乘載車道是當初進行環評審查時,環評委員要求的配套項目,「環評聖旨一下,大家非做不可。」若因成效不彰須取消,也要環保署同意。


所以說那些自稱為環評專家是否都是 " 經常看走眼 , 不食人間煙火 " ??


淡江大橋趕快興建以解決淡水交通 , 千萬不要受制那些不是居住在淡水的假環保人員 ..

IBM OS/2 wrote:
五楊高乘載車道 龜速...(恕刪)


不管什麼委員,很多都有大頭症,行政機關為了過關,只好照辦。
我這裡好多人去兼委員,多半為了賺外快,為了建人脈,以及為了給上面看到謀官位,
每天在外面忙,那有時間針對專業議題深入研究,真正學之有術的,少之又少。

至於要車子跑得快,應該規劃高速專用道而非高承載,
高速專用道限速為100公里以上,低於100則比照超速標準開罰,
我敢保證這絕對比高承載有效。

有時車流輛並不是塞車的唯一因素,有烏龜車的影響才比較大,
在坪頂稻香路就有這樣的經驗,
同樣是5、6台車接著行駛,一種是全部以50~60以上在跑,
這時花的時間和自己1台任意開的時間沒差別。
另一種就是第一台車是路隊長,後面的也不敢超或沒時機超車,
那花的時間就多了很多,
幾年前在民權路上也有類似的經驗,
所以多車道的道路劃出一條高速專用,是疏解車流的重要觀念。

orion_t66 wrote:
有時車流輛並不是塞車的唯一因素,有烏龜車的影響才比較大...(恕刪)


烏龜車真的很無言!! 如果早上出淡水沒有那麼多施工+上一堆烏龜車併排行駛我,我相信不會那麼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