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jeck wrote:
當中產階級移民不斷由都市遷移至偏鄉地區,因著文化資本、交通資本或消費空間缺乏而產生高度的焦慮感,並因生活脈絡與階級區隔,遲遲無法鑲嵌入在地脈絡。這種期待落差也轉變為將在地者想像為階級化的他者,並自我核心化,這似乎是很有意思的現象,也就是地理/權力的主客關係互調的狀況。不過遷移者對偏鄉地區的都市化積極度使人震驚,不斷透過其在政治社群、網路連結等優勢進行政治動員,以試圖改變政策或分配。而動員的驅動力可能就是來自於焦慮不斷透過社區網路來再生產,這種生產方式當然有助於共同體的建構,甚至迫使分配政策有利於北大社區。但也是一種衝突的生產機制,無論對在地者或其他公共論壇的論述者。
我很同意您的看法
只是這種"焦慮"從何而來?
我實在不喜歡,太多力量去激發起這樣的"焦慮",這樣失去了理性的討論空間
以反殯葬特區這個議題來說
當一股力量過度去激發居民的焦慮及恐懼,或許可收一時之效
但可有想過後果?
連一個"萬一殯葬特區不幸蓋起來該如何的議題,都乏人去理性討論思考
那天成真了,居民焦慮的情緒如何宣洩?
有能力的人再搬離此區
沒能力的人呢?尤其是很多傾一生力量在北大特區置產的家庭,該如何?
是否就此走上絕路?
當然我可能說得太嚴重了,但在愛北大的氛圍,你可以感受到
不過網路言論虛虛實實,誰也說不出個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