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才建好 門前6公尺又蓋公寓,哈哈,建商因小失大!

台北市土地一坪30w我也不賣........
北投區很多開發土地取得成本都有300w囉
tintin1688 wrote:
建商一坪開30萬

...(恕刪)
我認為對建商殺傷力不會太大.傷害小過於該地主當初的欲取欲求....
如果已經賣出了....不好意思.購入屋主自己的問題.誰叫你要買低樓層
如果還沒賣出...反而看出高低樓層的差別.高樓層就賣1p/100.低樓層也騙不了人.就賣1p/40.你不要低樓層?那我要.....
對比出來後.先把低的賣完.至於高樓層那就不怕了.變回1p/70w慢慢賣...
建商都已經賣光了
倒楣的是低樓層的屋主而已

而且如果一層32坪的話
土地大概50坪,地主一坪要賣150萬
也就是說建商如果買下來的話要7500萬然後加上1600萬建築成本(抓一坪10萬)
才能蓋出160坪的房子
等於一坪成本就要賣56.8萬才回本
如果要賺個兩成就要賣到70萬了

退一步說7500萬買下來,做都市更新獎勵30%
用較好的建材一坪15萬
每坪都要賣到51萬才回本
不買純粹是獲利考量
請不要用似是而非的發言,誤導旁人!

第一,請看看後面"建商"蓋的豪宅是24層樓,不是5層樓,

"建商"把地主的地買下,整個建築地坪面積增加50坪,

發揮綜效,一樣可以蓋24層樓!而不是只有現在因為建築地基小,

加上容積率,所以只能蓋5層樓公寓.

第二,以這種建築面積看來,建築成本不用到10萬/坪.

我同學是執業建築師,他們事務所都是跟上市公司合作.

我問過他一般建築成本大約每坪多少單價,

他告知越大越便宜,這樣才符合經濟規模,建築面積大概都3000坪起跳.

台北市比較貴,因為限制多,很多只能在夜間施工.

所以一般市售屋的建築成本約7~8萬/坪,新北市相對便宜.

他舉例帝寶約20萬/坪,那是豪宅才有的規格,一般市售屋別傻了.

有100坪豪宅買300萬左右的廚具與衛浴,每坪也才3萬.

一般市售屋用到合成與櫻花牌就很不錯,以40坪為例,

40X5000=20萬可以用到不錯的廚具與衛浴了.

去看看高雄,很多成交價在12~14萬/坪,還是高雄地不值錢!

總而言之,建築成本相對低.

汐止這公寓地主不是說他才花一千多萬,如果是每坪10萬他會說

大約1千五,六吧.他講一千多萬,依我估計是比一千萬多一點.

160X7=1120萬!

再說一次,建築成本比地價是相對便宜!
請不要用似是而非的發言誤導別人
汐止住宅區的建蔽率是60%,容積是240%
記者說基地32坪,但我看建築物一層才差不多32坪
所以我才假設建蔽蓋到滿,反推回去土地53坪

如果土地53坪建商買走可以蓋一層32坪蓋到24樓的話
總共是可以蓋到768坪,公設+陽台我抓40%
也就是說53坪的地可以蓋室內460坪
也就是說容積率灌到870%
汐止住宅區有辦法灌到870%嗎??

建商蓋到24樓應該是容積獎勵+容積移轉+建蔽率蓋比較小
就算真的用一坪8萬建築成本算
加上容積獎勵160坪蓋到240坪
成本是53坪 X 150萬 + 240坪 X 8萬=9870萬
9870萬 / 240坪 =41萬/坪
差不多是高樓層的價錢,而且是沒賺錢的

我已經把容積獎勵抓到最高50%
建築成本拉低到8萬一坪
買下來蓋還是不賺錢,那建商何必去浪費那個工
況且建商也只是要把房子賣掉獲利
之後的景觀如何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內
6 公尺夠寬了!很多同社區相鄰的大樓,也不知有沒有 6 公尺寬的間距。

低樓層本來就看不到什麼景,有樓擋著搞不好更安靜。每坪少個幾萬絕對賣的出去,建商的損失也絕對比買地少很多。


看到這種建築規劃,永遠是雙輸,不只雙輸,連周遭住戶看到這種街景也跟著倒楣,台灣的都市景觀已經夠糟了,現在又出現這種「天外奇蹟」的小矮房,真是超級不搭軋,建商跟公寓地主間誰是誰非,個人不予置評,反正在未來的一百年內,這種突兀的景觀將永遠伴隨周遭的所有人,那個地方永遠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真正優質的住宅區了。

這又讓我想到蘭陽平原那些到處亂蓋的農舍別墅,只要有地,要怎麼蓋就怎麼蓋,蘭陽平原已不復往日的美麗,想想台灣根本沒有整體的土地政策,真是可悲啊!

這種爛地主

毫無社會責任

一點都不在乎都市景觀是大家的公共資產

得分後衛 wrote:
汐止住宅區的建蔽率是60%,容積是240%
記者說基地32坪,但我看建築物一層才差不多32坪
所以我才假設建蔽蓋到滿,反推回去土地53坪
...(恕刪)


23、24、25樓的辯論中,
得分後衛的算法是比較正確。
50坪的地,兩百多的容積率,
就算再加上一堆容積獎勵與公設比因素計算,
最後可銷坪數頂多只有三百坪。
假使地主50坪土地要賣7500萬,
7500萬除以300坪=25萬,
那麼這50坪地對於建商每建坪的土地成本就已25萬以上(因為不太可能獎勵容積全部拿滿),
再加上建築設計營建管銷等諸多成本與利潤,
計算之後應該不太划算。
反之,
假使地主開價符合市場行情,
建商不買的機率很低。


ctaihsu wrote:
請看看後面"建商"蓋的豪宅是24層樓,不是5層樓,

"建商"把地主的地買下,整個建築地坪面積增加50坪,

發揮綜效,一樣可以蓋24層樓!而不是只有現在因為建築地基小,

加上容積率,所以只能蓋5層樓公寓.


樓高蓋幾樓,跟建築基地大小關係不大,
建蔽率願意縮得很小,樓高就可以蓋高,
但是樓高愈高,每坪的建築成本就愈高。
後面的建商之所以可以蓋24樓,
不是因為他基地面積大,
而是因為建商把建蔽率縮小,沒把建蔽率蓋滿。
台北的房價還不錯,
所以建商寧可多花些成本,把樓蓋高,
因為低建蔽率、高樓層大中庭的大樓,單價可以賣得高一點。
50坪的土地,假使容積是240%,
如果此建物想蓋到24樓,
那麼就算考量獎勵容積,蓋到極致,
則每層樓的面積大概只能有12坪,建蔽率只有24%,
成了又高又細的竹竿樓,
這12坪還得包含安全梯與電梯面積等等,
那麼每層樓不含陽台的室內面積大概剩不到8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