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ffenss01 wrote:
現在交通部提出的方案不是要減最終規格,而是暫時調整初期營運規格.
最終版還是得照原始機電要求,只是初期標準降低,類似全民公測版.
先求有再求好....
初期降速減班有利於先疏解兩大Outlet的假日人潮,也有助於桃園機場的國際競爭力.
而且也可減少桃捷虧損,因為已徵了近千人,每個月要付薪水,卻沒有進帳...
這時講啥班距車速影響的競爭力,還得把不通的代價也想想...
各界應該要理性衡量利弊. 是寧可沒車也不打折,還是先打折有車再要求改善?
現在這個政府最讓人害怕的就是
做了太多“先求有再求好”的事
然後往往都是“先求有”,然後“再求好”就不見了
然後大家就一直在半套作法內痛苦
所以現在聽到“先求有再求好”這句話實在是很害怕
任何設備總會有發生不如預期的狀況的時候
重點在於,調整至正常可驗收的手段跟方法是什麼?
如果承包商有明確提出可行方法,只是可能需要時間
那初期調降標準或許是可以接受
但如果承包商的態度是:就隨著營運調整看看啊~~~
你看看這件事會不會一直爛下去!
而你提到的桃捷虧損
嚴格說起來是否該向承包商求償?
有些承包商就是看準了政府的弱點:例如需要政績、競爭力等的
擺爛把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通通推給政府收拾
然後政府軟弱點就默默擦屁股
但這可全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啊!
另外有人諷刺站內第三軌的事情
這人真懂什麼是站內第三軌嗎?
那不是要讓列車分月台停的啊!
那是要讓直達車在站內區間直接超車用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