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 wrote:從淡海新市鎮搭公車到紅樹林也是要半小時以上吧,然後你說紅樹林到台北要一小時,這本來就是已知的時間,所以不大懂你想表達什麼,就算淡海輕軌快到只要15分鐘,你來回台北也是要2個半小時,跟3個小時也沒差多少...(恕刪) 要比較花費時間應該以平常時間週一 ~ 五,週六日騎車開汽車來回一趟試試,我想週六日開汽車來回一趟會起笑過去住過龍形很清楚關渡淡水交通
其實無論其他人是怎麼的唱衰的,但都不能否認輕軌的實質效益已經出來了以目前的乘車時間來看,從紅樹林到行政中心約15分鐘的車程若是在以往轉由淡捷搭公車,那自紅樹林站起算,不含之後的等車時間,則至少需要20分鐘的時間這還是搭到的是881或是863這種不會繞去淡金路在轉回來的,如果是搭到紅37、860之類的,那時間至少是30分鐘起算所以光是通勤的實質效益就已經對當地的生活、交通狀況等起到不小的改善了以站點規劃來看,以往要去淡金路延線的幾個景點,甚至要到淡江大學,都只能從淡捷轉車而現在只要幾站的時間,這一來一往時間上的差異更是驚人同時因為輕軌帶起的便利性,會讓人更有意願去深入淡水,對於文化的深耕還是在地經濟的提昇,只會比過去更好淡水居民是相當習慣這樣的交通模式的,所以相信使用率應該會相當的高,從而可以降低大型公車在淡金路上對交通的衝擊依捷運局長預估的日運量從約15000人,可以成長到30000人。依目前狀況看來,偏差值應該不大,期待試營運期間發生的一些問題能在之後如期的解決^ ^
感覺這算是一篇很淺碟的抒發個人意見文吧!假如..作者當天搭乘時正好遇上淡水冬天晴朗藍色天空而且..不是試營運擁塞人擠人,也剛好到站,電車就來?紅樹林捷運站的站內連通道也啟用了...本來..輕軌行政中心站到紅樹林約15分鐘可到淡水捷運站到台北車站約37分鐘,沒有輕軌的話..搭公車行政中心到紅樹林約30分鐘以上,淡水很多公車大約15分到30分鐘才來一班車!輕軌怎麼看都是在節省時間,怎會是作者說的浪費時間?
影城outlet這類玩意很多是用來炒周邊房地產的, 不是真的要蓋來營運賺錢的, 跟炒作周邊的房產比起來, 簡單蓋個影城根本就是小錢, 樓主太跟不上時代了我要有錢也來蓋個影城炒周邊的不動產,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chenligo wrote:原來「淡海日常」往...(恕刪) 這要用在那一站來看。如果是在義山路口到紅樹林站之間行車時間約16分,如果是最多人的新市一路到紅樹林大約12~13分。紅樹林到北車約33分鐘。整個加起來約45~50分之間。只有連接通道弄好,明年的機廠蓋好縮短班距,只要不要住太後面,加上轉車與候車時間就在1hr左右沒錯。看不懂問題在那。
chenligo wrote:原來「淡海日常」往...(恕刪) 是的,新市鎮往返台北本身時間就長,若輕軌班次之後在10分鐘內一班,那相比公車就更具效益 (至少少10分鐘)而淡水線單列車乘載量大的原因有2個,1是新市鎮人口不斷移入,每日通勤由公車或機車轉乘捷運愈來愈多,光從淡水捷運站機車停車月票排隊人數就可了解,這幾年排隊愈排愈長2是台北捷運遲遲不肯縮短淡水到北投間班距, 或是北投-大安延至淡水發車淡水是目前北捷每日進出人次第8多的捷運站,前7名依序北車、西門、市政府、忠孝復興、板橋、中山、新埔但淡水-象山班距尖峰6分鐘一班,離鋒8~10分鐘一班, 遠比市區捷運班距長,若要縮短通勤時間跟坐的到位子機率,就是要輕軌和淡水線都縮短班距,這樣含等車時間可少15分鐘輕軌對新市鎮通勤族有幫助, 對老淡水也有幫助,通紅樹林可減少新市鎮往來淡水站車流 (公車就可少不少),有助於減輕淡水站公車站不敷使用的問題
pendesmix wrote:是的,新市鎮往返台...(恕刪) 我認為以目前7列車來看,營運後頂多10分鐘一班。重點機廠什麼時候蓋好擴增到15班列車,特別是漁人碼頭那段明年什麼時候通車,只要一通車,崁頂到紅樹林10~15分一班,漁人碼頭到紅樹林也是10~15分一班的話,濱海沙崙以前是共線就會變成5~7.5分一班,近乎與北捷同步,所以我現在都跟朋友說,要買就是買濱海沙崙以前的建案,相對比較有通勤價值。
我覺得樓主是不用擔心....我現在擔心的是 以後我除了上班才會去台北以外,和覺得很久沒去台北以外...或是朋友聚餐選台北我根本不知道我要去台北幹嘛......電影/商場/美食淡海新市鎮機能已經不輸台北了 輸的只是就業機會....這可能要等淡江大橋(明年動工)和淡北道(已過環評)...以前我去台北要提前一個小時半出門急的話騎車 不急的話搭公車 去淡水捷運站停機車搭捷運去台北基本上沒遲到過現在輕軌通了 淡金路高架路段到紅樹林省更多時間....尤其是下雨天 還不用騎車去淡水捷運站排隊等機車位變數是輕軌銜接 紅樹林的班距 相信以後會調整現在去台北要擔心輕軌太多人 一路站到台北不過這裡越來越多人了....希望大家不要再來跟我搶座位了....
什麼地位的城鄉就應該使用符合當地生活、產業型態、財務能力,以及時間需求的交通工具。淡海新市鎮地區本身就是在淡水市區外的外圍新市鎮,而淡水又是大台北地區的外圍,對於這樣的地區(外圍的外圍)採取輕軌是很自然不過的選擇,因為要兼顧準時不脫班、穩定、安全、舒適與完整環繞營運地區降低對人力的依賴的要求,那當然是用輕軌取代公車。至於跨(大台北)生活圈的需求,自然就是要用捷運來做主軸,跨生活的則用台鐵或高鐵來擔綱,而不是什麼都用最高級的,這只是浪費資源而已。至於高雄輕軌為什麼被人笑,就是因為它弄錯它該存在的地區,如果它是用來介定輔助捷運的交通工具,那就沒問題,但它被用來界定為"取代"捷運"的工具,這就是錯誤定位的產物。
lkyo wrote:我覺得樓主是不用擔心...(恕刪) 從台灣地圖看,淡水是在偏北的角落,加上那條北淡公路的壅塞,讓產業不敢往那邊設置,還有冬天的濕冷更不利,就是淡江大橋完成也無濟於事。淡水的覆地最了不起到石門,加上三芝人口不到三萬多人。淡海輕軌本來只是政治性的措施選票考量,難怪柯市長說會賠得不醒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