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t wrote:
說句實在話,年薪五百萬還算不上M型社會右邊的那端,...(恕刪)
每個人對有錢的定義或是標準可能不太一樣,但是年薪500萬台幣以上對小弟我來說可是很大的數目了,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當然有一些特例除外(比如說要幫家裡還債啦,要養整個家族啦,或是家人有什麼重大疾病龐大開銷之類的。)
所以個人認為以台灣社會的收入結構,年薪500萬肯定是M型右邊,不要把M型右邊想成是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那群人擁有得資產常常是富可敵國,而非只是在M型右邊(那太小看他們了)。M型社會的真義比較接近如下所述:
貧、富人口數則呈二類群聚(Dichotomous Clustering)。「M」字的成型與否依貧、富人口是否等量分佈而定。若貧、富人口各佔50%,則「M」字型是最標準的;反之若貧、富人口越不等量,則「M」字越難成型。這點是大部分人忽略的,甚至將非「M」型都看成「M」型了。
然而,中產階級的消失並不意味著等量地向貧富兩極移動。大前研一的整個論述,其結果應該是呈傾斜分佈的,應該是少數富人擁有多數資產,而多數人則是貧窮。具體說:若富有人口是貧窮人口的1%,怎可能形成「M」字型呢?那是呈傾斜分佈 (Skew Distribution)的...
想要的太多?!其實需要的並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