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化.香港化.台北上班族的悲歌

日本好像都是買實坪,不像台灣公設要由買方負責,這點就差很多了,不知對不對??

我想

女子正 要表達不是台北房子便宜 而是即使看空 也不需要亂套用資料

而我呢
只是好奇 就算了一下 我對房市多空沒太大意見
phiebe wrote:
我想女子正 要表達不...(恕刪)

你算的沒錯!

房價多空,其實對我來說沒多大影響,
畢竟,台北有幾棟房子,中南部也有!
何必喊空?

只是想提醒入主台北市的人,不要把夢作太美了…更不要心急,隨營業員起舞!
這波炒作的太厲害了,市場到處都是充斥賣家的聲音,還有人把陸資來設點、辦公室,員工宿舍…需求數都《演算》出一顆美夢來了…
想想也知道,賣家會告訴買家,我的房子太貴了…你要不要多殺點價,不然我心會不安!


女子正 wrote:

你算的沒錯!

房...(恕刪)


只是想提醒入主台北市的人,不要把夢作太美了…更不要心急,隨營業員起舞!
這波炒作的太厲害了,市場到處都是充斥賣家的聲音

----------------------------------------------------------------------
+1000000000
年薪500萬以上不需要上來喊空或多,趕快買了就是,錢滾錢最快,而且應該是在M型右邊才是,這種收入可以去看看大安區信義區,大直天母,看新板有些小看了自己,除非地緣關係非買那不可啦。另外大大這樣的收入都只夠塞牙縫,可能消費太高了。
想要的太多?!其實需要的並不多‧‧‧
說句實在話,年薪五百萬還算不上M型社會右邊的那端,小弟是贊同開板大的觀點,畢竟社會還是應該照顧廣大的中下階層,對於M型右邊的那端,是不需要我們煩惱的!房價炒高了,物價會低到哪裡去?整體社會成本墊高了,炒樓賺到錢的又是M型右邊的有錢人!
我對標題只有一個感覺, 怎麼薪資水準, 沒有香港化?
買不起大的就買小的,買不起新的就買舊的,買不起市區當然就買外圍一點的。
我覺得買房子應該沒那麼難吧,只不過大家都想要買新的、大的、市區的房子,
那當然一輩子都買不起。

還有就是不要想要買在最低點,喜歡的物件如果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價位,就可以買了。
phiebe wrote:
1 公尺=3.28英呎

1 平方公尺=10 平方英呎 (約)

1坪 =3.3 平方公尺

1坪 =33 平方英呎 (約)

所以 1坪約= 35000美元 大約=115萬

如果這是平均價 比台北貴很多



此案例中日圓2700萬以匯率0.34計算是台幣918萬

24平方公尺 = 7.38坪
日本賣房子是算室內面積的
同樣一戶室內面積7坪多的小套房在台北市精華區要多少錢?
大概七百多~九百多萬跑不掉

人均所得有沒有一半不知道
房價差不多快追上了


simonst wrote:
說句實在話,年薪五百萬還算不上M型社會右邊的那端,...(恕刪)



每個人對有錢的定義或是標準可能不太一樣,但是年薪500萬台幣以上對小弟我來說可是很大的數目了,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當然有一些特例除外(比如說要幫家裡還債啦,要養整個家族啦,或是家人有什麼重大疾病龐大開銷之類的。)
所以個人認為以台灣社會的收入結構,年薪500萬肯定是M型右邊,不要把M型右邊想成是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那群人擁有得資產常常是富可敵國,而非只是在M型右邊(那太小看他們了)。M型社會的真義比較接近如下所述:

貧、富人口數則呈二類群聚(Dichotomous Clustering)。「M」字的成型與否依貧、富人口是否等量分佈而定。若貧、富人口各佔50%,則「M」字型是最標準的;反之若貧、富人口越不等量,則「M」字越難成型。這點是大部分人忽略的,甚至將非「M」型都看成「M」型了。
然而,中產階級的消失並不意味著等量地向貧富兩極移動。大前研一的整個論述,其結果應該是呈傾斜分佈的,應該是少數富人擁有多數資產,而多數人則是貧窮。具體說:若富有人口是貧窮人口的1%,怎可能形成「M」字型呢?那是呈傾斜分佈 (Skew Distribution)的...

想要的太多?!其實需要的並不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