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著也是閒著 wrote:
空屋率大概有七到八成,正常來說這麼高的空屋率房價不跌也難
他就硬是不跌,還是說那些建商怕跌了就上不來,
不過我想這種事不會發生的吧!只要有需求房價會上不來嗎?
人們要的只是一個合理的價格,而不是灌過水的,加了佣金...(恕刪)
這個問題 實際上滿容易看的
所有生意人做生意 都是自有資金25% 市場資金25% 借了50%...
借的往往比較多
而借錢抵押品有幾樣
其中最值錢的就是土地
可是土地很少有"公允"的價格
主要是參考價,也就是同區段的要是100 萬 建商的土地也可以當100 萬來作價
假設可以抵押60% 那他可以取得60萬的資金
如果他能夠把附近的土地喊到200 萬的話....他可以取得120 萬的資金
可是 一旦掉到50萬勒? 他還得補上10萬的抵押品
所以 這些建商寧可把土地(房屋)價格往上
反正利息低,我的資金可以等滿久的
除非撐不住,不然我寧可讓資金付利息
也不能讓土地(房屋)的價格下降....
如果這樣的建商只有一兩家 那泡沫很快就沒了
可是 要是有一堆勒?
那所謂市場價格就可以互相推擠
100->200->300->400....直到這個泡沫破掉 或者是 他大賺錢....
他借錢可以從60->120->180->240....
可是 拱400 萬 可能只是附近一戶的價格
那就是所謂豪宅
只要幾間豪宅一上去
他就可以要求比照辦理 銀行必須借更多的錢給他去拱價格....
但是 銀行會那麼笨嗎?
所以就會需要有人關說....
像是某些想當x長的就會找某特定科技大廠說...
南港某土地讓你炒,你炒起來你可以作價多少
一部份就來個政治獻金吧...
像是打虎x長 就會找建商
xx 三鐵共構, xx 副都心, xx 淡海新市鎮
你們分一分,別吵架;弄得某些地方某些土地就是某些開發商
然後 輕輕一拱消息面,就取得了他政治獻金的來源了...
也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回饋"
反正房屋是喊價
建商可以按市價打個五折半賣半送給政治人物的家屬
他轉個手 就是幾億幾億的income
比較笨的政治人物(ex, 基隆某市長)
就會叫自己的人去買一整塊土地中的某一部分
卡住建商的開發案
然後建商就得用幾百倍 幾千倍的價格跟他買....
這個也可以互相談好,反正土地是喊的
價格是可以操作的....
可是 一旦這些土地(房屋)真的賣不出去
就會看到銀行唉唉叫
這個時候就會有xxx 超貸案
然後 銀行會取得一堆爛土地(應該說已經沒有那個價值的土地)
不足的錢勒?就是全民用xxx 基金買單了....
看來有些人似乎還是沒有抓到我要表達的主軸!
希望大家跳脫既有的框架,思考這場博弈遊戲中誰才是莊家,
在戰場上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則,就是比對方早一步分辨出是敵是友,
現在這個莊家已經將房價帶到恐怖平衡的狀態,
他自己也很害怕,擔心一個閃失,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最近市場上開始多了很多的議題,根據過去的經驗,
似乎又走到了轉折點,
然而這些議題有真有假,
解讀這些資訊的能力,就決定了你是一輩子望屋興嘆的窮光蛋,
還是荷包賺滿滿的投資客。
順勢而為?螳臂擋車?抑或場外觀望?
這幾天看到板上很多人在討論升息對房價的影響,
不曉得又有多少人真的去蒐集過資料,
瞭解我國過去的經驗。
以下是信x房屋所編製的房價指數走勢圖:
http://www.sinyi.com.tw/news/news-press-content.aspx?id=408&p=2

以下是中華郵政公司所公佈的定期儲金三年期機動利率歷史利率表:
http://ipost.post.gov.tw/webpost/CSController?cmd=POS1001_1&_ACTIVE_ID=180
(請用滑鼠點選三年期機動利率那個數字)

經濟學課本不是說利率上升,房價就會下跌;利率下降,房價就會上升?
怎麼會發生這種違反定律的事? 還是他忘了說什麼?
各位高手,你們的解讀呢?
accacc wrote:
以下發表我的看法,也...(恕刪)
我也是很好奇?
個人"總經"不好, 但覺得:
利率由現在的超低點往上微調, 應該只是稍為殺一下一些財務槓桿過高的投資客
抑制投機炒作, 還不如銀行認真的執行央行的意思, 大幅降低第二間房以上的貸款額度, 拉高投資客
掃貨的資金門檻.
至於之前利率由2%微幅上漲到3%-- 同理也只能稍微拉高投資客資金門檻, 以及收回一些熱錢
但老實說3%, 那麼低的利率, 還是有很多有閒錢的人會把錢拿出來尋找更佳的投資標的
, 加上那時房價基期較低, 所以繼續上走也不奇怪
這一波, 是 史無前例的全球超低利+預期通膨恐懼+"三資匯流"預期 為種子, 再加上消息面趁勢鼓動弄出來的
升一點利息, 只是讓大家的頭腦稍稍冷靜些, "預期通膨恐懼"這個因素未能去除, 還是有人會考慮
投資房子保值
同樣的"三資匯流 "這個預期也是要等到真相逐漸被呈現後, 大家才能做準確判斷
升息, 和房價的關係, 個人覺得, 很多是間接的, 房市和股市不同,反應沒股市那麼敏感
而且, 到底降不降得下來, 要看現在到底有多少房子其實是"純投資沒人住"的, 然後
和通膨恐懼等外在因素拿掉後, 房市回歸正常的需求面時, 再看看...
目前台灣房貸總額占GDP的百分比這個數字到達47%新高, 某種程度反映了, 在一般住宅市場上(豪宅除外)
,現在很多有投資或自住需求的人, 都紛紛已跳進去了, 甚至可能已經把一些原來潛在的需求的都提前實現了.
未來, 就要看激情過後時, "純投資的屋子數量"及"到底有多少需求在這一波被提前實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