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wrote:
沒有人沒事天天會去台北車站、台大醫院,
對新北市民來說,
忠孝東路、松江路、東區商辦才是大多數人的通勤地點,
中和線是用來服務這些大量的通勤旅客的,
不是專門用來服務台大醫院病人的。
台北車站,每天30萬搭乘人次,天天去的人多的事
第二名的站叫西門,只有台北車站的1/3,就別提別的站了,沒一個是對手
台大醫院對很多人不重要,但麻煩你去看中永和的人口結構吧
清音 wrote:
為什麼要拆開來?
現行淡水線每3分一班,一班往新店、一班往中和,
所以新店、中和就是每6分一班,
現在不分開,
以後就是一班往新店、一班往中和、一班往象山,
這三條支線就是每9分一班,
這樣你爽了吧,
中和線往淡水線每9分一班車。
只要新店每六分鐘發一班
南勢角 象山都六分鐘發一班不就解決了
這樣以後淡水線密度更密,選擇更多
silentocean wrote:
原本台北車站塞滿人,很多都是淡水線、中和線轉乘板南線來的,現在中和線改到忠孝新生,狀況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反而還能分散人潮,紓解台北車站擁擠、動線混亂的狀況,一舉數得。
請不要發表這種可能誤導群眾的文章好嗎?分線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好事一樁,但就是因為少數人刻意操弄資訊,誤導居民,才會造成反對的聲浪,實際上轉乘非常簡單便利,不要再抹黑轉乘跟分線了...拜託!
所以新店人和淡水人可以在台北車站上車
中和人去忠孝新生吃灰?
板南線轉乘人潮那麼多,少了中永和人一樣可以塞滿列車
本來還可以公平競爭誰先上算誰,到時候變成上不了車的那群
我絕對不是要誤導別人,而是非常大的疑惑
silentocean wrote:
誰會因為多走一小步到對面轉乘,就不搭捷運?
你確定來的車你上的了車?
新店線人已經爆滿了,你還要過去怎上的了車?
vicchris0517 wrote:
日本的也是都有這樣分法,樓主真的看一看日本的地鐵擠法,就知道台灣好很多了....
我們不是日本,不要覺得外國月亮比較圓
我們有我們的玩法
而且現在的玩法讓捷運有很多人在搭
既然這樣我們應該學習大同電鍋的精神,而不是未知的創新
joseph88190 wrote:
你太小看了ATO系統
尖峰時刻的班距最短可以擠成一分半
3~4分這個數字已經很保守了
北捷可能會覺得新莊蘆洲虧損太多,就減少列車
當然連帶減少中和的列車
新蘆+台北市區的那幾佔總共有10幾站
中和線+古亭也才五站
如果新蘆減班,勢必影響中和線
不會為了你四站就加班的
人家10幾站沒人搭,就四站有人搭
這是目前數據上的事實
中和線人最少的南勢角
都比新莊線最多的松江南京和輔大站還多人
bulibi wrote:
又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捷運要盡量避免十字交叉換線,剛開始蓋的時候沒辦法一定要十字交叉,等到路網起來就可以選擇別處換線,因為所有的人潮都會擠在十字交叉部分,國外早就看到這點,選擇在其他點換線了,台灣只是跟上時代而已。
在台北車站換線很快嗎?從淡水線換板南線要上很長電扶梯,穿過人潮,再下電扶梯,換線後就是走到對面月台搭車,哪個耗時比較久?不要被無良記者的錯誤訊息給騙了,相信專業的吧!捷運局沒事搞大家幹嘛?
國外用叉子吃飯,台灣人也要改用叉子嗎?外國月亮不會比較圓
台北車站不只可以換車
我甚至可以在台北車站看台鐵到站時間,決定要搭台鐵,還是轉捷運
因為台鐵到南港板橋比捷運還快,但班次不穩定
如果在忠孝新生,根本是強迫繼續搭捷運,沒有換乘台鐵的機會
捷運局設想的還真周到啊




S.K.0115 wrote:
憑甚麼就中和可以直達台北車站啊?!
新莊蘆洲線的人也想直達台北車站啊!!
如果今天新蘆線直達台北車站,
我告訴你,你在台北車站上下車沒花個10分鐘我隨便你~
到時候你就會來發個這樣的主題~
"北捷已經如火如荼在宣揚中和線"不"分家廣告,我想問對中和的影響~
然後靠北台北車站擠爆了,為何當初不分線!!)
中和線比較早蓋好
原本還能直通淡水咧
現在已經被砍到只能到北投
以後連台北車站都不能直通
更遠的未來還要從原本的古亭,變成去東門轉乘
東門站比古亭轉乘更遠
Wow_Senior wrote:
這張圖就夠了。其他就不用講了
喔,一張很舊的圖
很多站名都是老站名或是還沒命名
Gfive wrote:
你只要在古亭站換車只要下車走到月台對面10~15秒
1. 10~15秒也是時間
2. 擠得上車?
3. 能直達硬要換一次車,地位如同二等公民
4. 現在的路線已經被證明能帶來效益,沒必要學創新精神的那些公司。大眾運輸學大同電鍋才是王道
Gfive wrote:
你是不是忘記了一件事,原來在台北車站轉車的人有中和線+新店線
重新規畫之後在台北車站轉車的人只剩新店線耶
光新店線+淡水來的旅客就可以爆了
中和線在忠孝新生根本擠不上
台北車站有大量的下車旅客,忠孝新生誰會下車啊? 去光華的宅宅們?
Gfive wrote:
這種事情不可能吧
所以照你的想法北投到南勢角的車會有兩種路線?
古亭到頂溪過一次河 為了你在從台電大樓鑽一次河底再開一條線到頂溪?
你只想到中和人可以多一條線很自私的想法(我也是中和人南勢角站離我家最近)
從古亭就轉彎,不是到台電大樓
Gfive wrote:
加開列車沒你想的那麼難
萬一開不出來呢?
Gfive wrote:
問題是在古亭站轉車的人目的地是要去哪幾站你想過嗎?
只有要到中正紀念堂跟台北車站才會在古亭站換車
原來你的觀念裡面坐中和線的人全部都是要在這兩站下車嗎?
原來路線中和線要在台北車站下車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要轉乘板南線
你想去板南線幹嘛不直接坐到忠孝新生再換車
或是你想去淡水北投幹嘛不直接坐到民權西路再換車
笨蛋才會要去北投還傻傻換兩次車(古亭+民權西路)
還有淡水線全部車站
換乘板南線也是台北車站比較方便
因為台北車站我還可以決定台鐵或是捷運繼續搭乘,台鐵正好有車我就不搭捷運了
忠孝新生等於強迫搭捷運
建議你大學的時候去選讀運輸管理學系再來說工程設計有問題
理論上的東西別來和實務混談
會理論的話那些物理系教授每個都會造原子彈了


一個小路人 wrote:
台北車站不只可以換車
我甚至可以在台北車站看台鐵到站時間,決定要搭台鐵,還是轉捷運
因為台鐵到南港板橋比捷運還快,但班次不穩定
如果在忠孝新生,根本是強迫繼續搭捷運,沒有換乘台鐵的機會...(恕刪)
抓到了!
如果這是你的需求,那恭喜你了
中和不只有中和線,還有環狀線跟萬大線
你的目的是板橋的話,誰還跟你搭捷運進忠孝新生或台北車站選擇轉板南線或台鐵
請直接搭環狀線到板橋車站好嗎 ? 不要進城去佔用進城路線的位子
如果你的目的地是台鐵南下各站,也可以直接搭環狀線到板橋車站上台鐵
如果你的目的地是南港,那更沒有理由要去台北車站
因為環狀線在東邊是南北線,可以直接坐經公館六張犁到國父紀念館站轉乘
這比坐到台北車站再轉台鐵或坐到忠孝新生站轉板南線離南港更近
為了這些路網的建成,分線是必要的第一步
你提出的理由完全沒有任何立足點
一個小路人 wrote:
所以新店人和淡水人可以在台北車站上車
中和人去忠孝新生吃灰?
板南線轉乘人潮那麼多,少了中永和人一樣可以塞滿列車
本來還可以公平競爭誰先上算誰,到時候變成上不了車的那群
我絕對不是要誤導別人,而是非常大的疑惑(恕刪)
你還是搞不清楚狀況,中和人可以在古亭站轉車,一樣可以前往台北車站。
另外板南線台北車站這麼擁擠,就是所有捷運路線都擠在台北車站轉乘,現在中和線跟蘆洲線改到忠孝新生站轉乘,根本不用擔心擠不上車的問題,只是大家在不同車站輪流上車罷了。
另外如果不分線,到時候班車調度會是很大的問題,你要三分鐘一班車,到忠孝新生站輕鬆轉乘板南線,省時省力,還是九分鐘一班車,到台北車站擠死人不償命?
不要只是為了自己轉乘方便,犧牲所有中和、永和居民的權益好嗎?做人不能這麼自私...
麻煩你去看搭乘捷運的人口結構吧
人最多的上下班尖峰時間車上老人的比例只要新店每六分鐘發一班
南勢角 象山都六分鐘發一班不就解決了
這樣以後淡水線密度更密,選擇更多
照你想法中和線要加開 其他線就不用?
要是每個地方的人都跟你一樣想法大家都加開
台北車站列車要排隊進站了所以新店人和淡水人可以在台北車站上車
中和人去忠孝新生吃灰?
很自私的想法~你還是只想到你自己的不方便板南線轉乘人潮那麼多,少了中永和人一樣可以塞滿列車
本來還可以公平競爭誰先上算誰,到時候變成上不了車的那群
我絕對不是要誤導別人,而是非常大的疑惑
因為要公平所以大家都擠在台北車站嗎?你確定來的車你上的了車?
新店線人已經爆滿了,你還要過去怎上的了車?
麻煩你查一下中和線跟新店線的運量
中和線比較多乘客我們不是日本,不要覺得外國月亮比較圓
我們有我們的玩法
而且現在的玩法讓捷運有很多人在搭
既然這樣我們應該學習大同電鍋的精神,而不是未知的創新
所以大同公司現在股價不到5元北捷可能會覺得新莊蘆洲虧損太多,就減少列車
當然連帶減少中和的列車
新蘆+台北市區的那幾佔總共有10幾站
中和線+古亭也才五站
如果新蘆減班,勢必影響中和線
不會為了你四站就加班的
人家10幾站沒人搭,就四站有人搭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光新店線+淡水來的旅客就可以爆了
中和線在忠孝新生根本擠不上
台北車站有大量的下車旅客,忠孝新生誰會下車啊? 去光華的宅宅們?
建議你還是去查查各條線的載運量
還有淡水線全部車站
換乘板南線也是台北車站比較方便
因為台北車站我還可以決定台鐵或是捷運繼續搭乘,台鐵正好有車我就不搭捷運了
忠孝新生等於強迫搭捷運
說到底你還是自私理論上的東西別來和實務混談
會理論的話那些物理系教授每個都會造原子彈了
他們會呀~會不會做跟能能不能做你懂兩者分別嗎?
總結!請問什麼是大同電鍋的精神?
G5-125化油10吋Castrol GTX 10W-40

~~尤其下班時間那真是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