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講543 wrote:
不知道你是從那裡得知他有這樣的談話?新聞的原文是下面這樣:
"朱立倫說,身為市長不宜對任何個案表達態度,市府面對各項投資案,都應扮演客觀角色,並得依法辦事,不可能因為有三千人抗議就不同意,或五千人抗議就同意,強調一切均依程序、依法辦理。; t)
差很多吧?
在我看來他說得合情合理,何來你所謂的"嗆聲"?(恕刪)
不,這確實是在嗆聲,只是朱立倫市長當然不會是用激烈的口吻講這種話,但反過來解讀就是:「三千人來我也不管。」
而且實際上當天遊行,民政局的官員還對媒體說,他們認為三千人不代表民意,三千人不能代表民意?新北市政府何時有三千人規模的大遊行?這麼多人走上街頭表達不滿,還不能代表民意?那未來全台灣是不是要過半數一千多萬人的遊行,才能代表民意呢?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我想新北市政府從上到下,對於民眾自發來到市府抗議的態度,是這麼傲慢無理,這才是引發民怨的主因。
至於「依法辦理」,其實這句話怎麼說都沒錯,但其實也只是官員的保護傘罷了,實際上依循民意否決本案,基本上也沒有違反任何法律,實際上促參法也沒有規定政府「一定」要跟業者簽約,所以所謂的「依法辦理」,也不過是在朱立倫「行政裁量」權下面的決定罷了...
因為這是形成政策的最低風險~~
大陸那種社會主義下的資本主義農民共產多元多種族極化的社會分配不均不可與台灣等先進國家類比。處理方式也複雜許多~~
社會運動的帶領者多半是極值(也就是對整個事件具深入的研究、或是本身是意見領袖、或是受到影響較深著等)
總觀整個事件~~我覺得是往好的方向去走~~
政府的決策過程確實有瑕疵,而街頭運動提醒了市政府
並且取得一定的監督~~
我認為這樣很好~~
而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01有一篇被鎖版了~~
確實中間有許多不理性的言論出現~~
海大確實中間有幾篇有與人鬥嘴之狀況發生,但我認為海大還實非常理性
畢竟這是網路,有時候鬥嘴也會增加些許樂趣
不是嗎???
我在講543 wrote:
再提醒你們一句:
現在人都吃軟不吃硬,你們都不吃硬了,又要他怎麼吃得下去?(恕刪)
附帶一提,軟性的訴求早在今年四月份議員舉辦連署,收集8000份連署書希望朱立倫收回成命時,就已經做過了。
後來市府依然故我,甚至繼續開會跟廠商議約,於是後來愛北大社群發起了同樣屬軟性但態度稍為強硬的「一人一信」抗議活動,希望透過網路表達居民心聲,結果更慘,超過一千封信件竟然得到一模一樣的回應,而且市府態度並未因此有任何改變,也沒有因此開啟跟居民的溝通及互動。
接下來7月22日廠商開說明會,10位議員不分藍綠,與當地里長、300位居民出席抗議,並且集體退席表達不滿,反對的民意態度應該已經很明顯了,結果呢?我們看到市府堅持推動本案,甚至民政局還積極主動幫業者接洽場地,好加在一些學校主動拒絕,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從軟性的連署,到態度堅決的說明會抗議,我們並沒有看到市府任何的改變,只看到市府漠視民意的一意孤行,最後演變成3000位居民的大規模遊行活動,完全是市府咎由自取。
還是說,我們市民只能軟趴趴地當市府的應聲蟲,他們要開說明會,我們就乖乖去參加,或者只在網路上抗議,這種軟性的作法,市府真的就會買單嗎?我不認為會如此...
所以現在的結果其實很清楚,新北市政府跟朱立倫市長不吃軟,也不吃硬,因為他們根本無視民意...那又會在意你民意的軟硬程度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