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林口預約計程車,司機住林口,司機聊到他原來住台北市,退休在林口買房,就搬過來了,兼開計程車,兩個未成家小孩也搬來,女兒覺得林口新家很舒服就通勤上班,兒子覺得麻煩,就住台北老家。這位退休兼職司機也選擇住在林口。這沒有什麼對錯,就是一個感覺,自己生活就業條件符合,林口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地方。用中永和跟林口比?我的公司即使搬去公館,我也不想住中永和
shijuei wrote:5平方公里的永和20幾萬人50平方公里的林口10萬人天啊 A住在中和的頂樓加蓋, 80坪隔成10間小套房出租, 共住了12個人B住在新版的豪宅, 一層一戶150坪就他跟太太兩個人住A聽到B住那麼空曠的房子心裡想: 一定是我住的地方好, 人口密度高, 我們12個人的選擇會比2個人笨嗎?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5平方公里住了20幾萬人有甚麼好自豪的全球城市人口密度看看人口密度大於2萬人/平方公里的城市除了澳門, 還有印度的孟買, 德里, 加爾各答, 埃及的開羅, 孟加拉的達卡等永和4萬人/平方公里的密度真是屌打全世界啊!當然城市的發展有其軌跡人口的移動不是一朝一夕多數城市的發展都是從河邊開始因為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人類需要依水而居艋舺 板橋就是如此永和因與北市萬華(艋舺)中正區等早期就已開發的區域僅一河之隔居住了大量的通勤人口往北市上班因此發展成一個典型地狹人稠而擁擠的地區,現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直轄市市轄區每每開車從林口到中永和都覺得街道狹小複雜聽說住了5~6年的人也搞不懂人口密度的第一, 真的留給永和就好了!但其實中永和這幾年人口是在減少的林口才是成長率最高的地方也說明了在愈來愈注重居住品質的現在多數人的想法有了改變資料來源
不太敢進中永和,覺得智商不夠會迷路,網傳中永和路況,要搞懂智商要很好呀:永和有永和路,中和有中和路,永和有中正路,中和有中正路,永和有中和路,中和也有永和路。永和的中正路用景平路接中和的中正路,中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中和路。永和有中山路,中和有中山路,永和的永和路沒接中和的永和路;永和的中山路直接接上了中和的中山路。永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永和路中正橋下來不是中正路,但永和有中正路;秀朗橋下來也不是秀朗路,但永和也有秀朗路。永福橋下來不是永福路,永和沒有永福路;福和橋下來也不是福和路,但福和路接的卻是永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