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副都心跟頭前看屋心得

我個人也覺得可以開設社區巴士,串連頭前重劃區及副都心
北大社區雖然公車很多,但也是有社區巴士
路線可規劃至捷運站,如:新埔站/頭前庄站/甚至以後的機場新北站
且建議要有識別證才能搭乘,以維持品質!

以上意見可納入請促進會考慮!
熊大twotwo wrote:
我個人也覺得可以開設...(恕刪)


我不住重劃區也不太需要搭,

但我覺得社區巴士一定是"使用者付費".
所以根本也不必限制是否是社區的住戶.
因為就算同一個社區,也有人從來不搭,有人一天到晚都搭,
有的人用全家證件讓親朋好友一起搭...
不可能要大家都付一樣的錢,不公平.(社區出錢等於每一戶都出錢)

所以乾脆就不要看證,上車就付錢.
社區巴士只是附近社區一起協調路線,找租車/巴士業者合作就好了......
不該變成社區一起出錢去包車,然後只有某些人搭...

其實人越多越好,不要管是否是社區的,
難道親友來找你,也不能搭?
人多班次才會多,班次越多越方便.
寧可全台灣人只要投錢就能搭,10-15分鐘一班.
也不要限制社區搭乘,人數不夠,1小時一班.....
那乾脆騎車甚至走路去捷運就好.

目前的環狀線公車就是假日或離峰時要等很久
.......車次太少,很難用.
交通最重要的就是便宜方便,班次少就沒啥實用性了。
所以我家人根本不想搭環狀公車。

不過我認為社區巴士短期內不會成真.因為重劃區人口太少.
目前也沒有讓人想去的商業設施。
需要往來頭前和副都心的需求恐怕很小。


我建議〝明年中〞看看晶冠廣場要不要和新莊的社區合作,
因為明年機捷還沒通車。環狀很久....
一起弄條只在上新莊循環的小巴士,
路線是自Y17頭前庄站途經副都和頭前,再到A3新北站/晶冠,
這樣初期的晶冠就不只靠五股工業區上班人口的消費,
而是提前培養環狀線和機場線的上新莊客源。
看是補貼一部份虧損成本或在晶冠那一站上車(回程)免費之類。
(這好幾站的距離不大可能像大遠百的短程交通車完全免費)

會有一些人反正從頭前庄上車都是一段票價,
乾脆多搭幾站去晶冠逛逛吃吃玩玩,再搭下一班回家。
對其初期營運有好處。對新莊人則是更方便,
雙方都有利。應該有可行性。
社區巴士就是針對頭前重劃區簽約社區的居民所設置,不是所有人士都可以搭乘,建議設置識別證的用意也是用來區隔與識別! 絶不是一般公車!
Waffenss01 wrote:
你說的其實沒錯,現狀...(恕刪)


(另外"信義區, 至少它旁邊是大安和松山區的精華區"
在信義計劃剛開展的前幾年,信義區大安和松山區其實都不算台北的精華區啦.
早期只有北車一帶的西區是精華區.)

W大對台北市的歷史認知有點錯誤喔,信義計畫區早期剛開發時行政區屬於松山區,是到民國79年才從松山區劃分出來獨立成信義區,而那時大安區忠孝東路4段的商業機能也已經發展起來。民國7、80年代西區除了台北車站還維持交通樞紐外,大安 松山的商業機能早乙不是西區能比的了。

所以S大說的沒錯,信義計畫區在還沒成為國際級商圈時,開發初期跟中期的確因為鄰近大安跟松山區,使得信義計畫區能夠順利發展,畢竟這2區的高消費人口再北市是屬一屬二的。

Waffenss01 wrote:
我不住重劃區也不太需...(恕刪)


大家的意見都有道理

不過現實面是養社區巴士花費是很高的
是筆沈重的負擔
養車 養兩班制的司機
如果和巴士公司簽約
還要算巴士公司的利潤在其中
班次的密集度也和成本有關
如果無法10到15分鐘一班
恐怕就會像目前的環狀結運公車一樣沒什麼人搭
沒人搭就沒收入
總之
如果資金來源不足
很難成功

各社區願分攤多少費用?
是按社區人頭數計算
還是按照住戶數計算
還是按照樓板面機計算
都各有公平和不公平之處
如果上述問題談不攏
湊不足費用
可能就開放給任何人都可搭
使用者付費
或許比較可能成功

如果晶冠願意像新板特區的遠東企業也搞個巡迴巴士
當然最好

還有個問題
目前頭前社區較副都新多
真的搞個巡迴巴士
頭前的社區願不願幫副都心多出點費用不無疑問
可是真正最需要巡迴巴士的應該是副都心
因為副都心幅員太遼闊
很多社區距離結運站頗遠

總之
如果頭前和副都心能成功推動這件事情
一定可以讓這個區域的房價更上一層樓
這事到時候拿到促進會上大家來腦力激盪一下
LV9875 wrote:
W大對台北市的歷史認知有點錯誤喔,信義計畫區早期剛開發時行政區屬於松山區,是到民國79年才從松山區劃分出來獨立成信義區,而那時大安區忠孝東路4段的商業機能也已經發展起來。民國7、80年代西區除了台北車站還維持交通樞紐外,大安 松山的商業機能早乙不是西區能比的了。...(恕刪)


大安 松山的"商業機能"我沒研究,這2區的高消費人口在信義開展的1980的北市是屬一屬二?

不過忠孝東路4段....
參考一下wiki
西元1967年台北市人口突破100萬人,升格為直轄市(院轄市)。
當時為配合市政的大幅建設,市政府遂開始進行第一期四年公務建設計劃,
開闢通往郊區的基礎交通幹道。忠孝東路即為當時往東區修築的幹道,
(忠孝東路四段於1972年開工)
後來成為省道台5線北基公路的重要路段。
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以前,忠孝東路四段沿線還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景觀,仍然是台北市的郊區。
在1970年代以後忠孝東路三、四段陸續通車後,帶動了整個東區的發展,沿線許多商圈興起,
使得東區在稍後初步取代了當時相對擁擠的西區,而成為台北新興商業中心。
爾後由於信義計畫區的開發及兩條捷運(文山線及南港線)的完工與通車,更加速了東區蓬勃的發展。


至少70年代中期以前,四段根本都是農地,當初從無到有也是發展了很多年.
70年代-80年代初台北市才100萬多人,大部份不在東區.
這能把它算精華區嗎? 如果這也算,新莊中正路算不算台北的精華區呢?
以熱鬧程度和交通而言,目前的新莊中正路應該不輸1980年的的忠孝東路四段.
但沒人認為這是精華區.

1980年的忠孝東路四段也才開路拓寬幾年而已,根本不可能發展到"精華區"的程度.
(熱鬧是靠近西區的前段,不是新開的這邊)
充其量只是發展快速的郊區而已,西區才是當時的精華區.
台北在信義計劃以前,是百萬人口的小型城市,沒有多核發展.
也不可能有好幾個精華區,就只有西區能算精華地帶.
因為西區從清朝就開始發展,再經過日治的都市規劃,整整發展了百年.
不是東區開條馬路10年內可以追上的....
從無到有是動則10年,甚至更久才能小有成果(小型商業活動)
要到市中心精華區的繁華度,還要更久......
台北東區快速的發展是80年代後期了(1985前後).
但是百貨公司位置當時仍以西區為主.

東區當時已經正在發展,但以台北當時100萬人口單核小型都會區的結構,
我覺得1970~1980當時東區還不能稱為精華區,
最快也是1985年在統領、ATT、麥當勞等店相繼開幕,才逐漸勝過西區.
當時有東門町之稱.1990就無人否認東區的都心地位了.

不過若以"商圈成形"的時期來看信義,那已經是90年代後期的事.
那時的確受惠於週圍東區人口已經爆增.
我講的是在信義計劃剛開展的前幾年,你說的是商圈成型時,這中間差距10幾年....

就像如果10多年後知產區商圈成形,
2020年時我們能說知產區是發展初期受惠於副都心/頭前"精華區"的大量高消費人口嗎?
不能這樣說吧? 因為初期就是離現在不遠的未來,
我們走出去一看,明明都是空地,連交通都很爛.......
現在的重劃區像1970-1980的忠孝東路四段,仍是非常郊區百廢待舉的模樣.

但10年後商圈就真的會是受惠周圍大量人口和交通了(交通到位,人口住滿).
差10幾年變化就很大.

不要過度放大"當年"松山大安的消費能力,新的副都心不是要取代正都心,
所以不必和現在的正都心周圍人口相比.
新五泰加上部份的三蘆/樹林,其實也是近百萬人口了.相當於1970年代的大半個台北市.
養一個小型的都心應該是辦得到.
如果要養社區巴士
記得像板橋巨蛋這樣規模的才比較有可能
因為要搭巴士的人居然還要在騎樓排隊(而且班次集中於上下班時間)
這代表需求大於供給
所以社區巴士一定沒問題

但是 我想講的是
很多入主頭前的人 大部分的人都開車吧
加上每個建案的規模大概只有蓋到15~18層樓高的戶數下
社區巴士的形成真的比較困難一些
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下
社區基金無法挹注基本費用
加上乘客不固定 沒有業者想接這案子
要養社區巴士真的只有靠鄰近社區結合才有辦法
但這結果可能導致社區巴士在重劃區裡繞圈圈 接送客人
這樣真的會比較有時效性嗎?

未來新北站營運後
這些公車業者也是想賺錢
所以不用怕沒有公車可以坐
只是現階段在尚未營運的前提下
是否爭取環狀線公車 能增加區間車的密度 (例如只跑新北站到新埔站的區間車供上下班使用)
(以前捷運新莊線還未開通前 新莊802路線 有規劃下新莊到新埔的區間車於上下班使用 就是這個例子)

或者能夠比照台北市
設置免費腳踏車 作為短程使用
我想這比較實際吧
Waffenss01 wrote:
大安 松山的"商業機...(恕刪)


看到W大打的這一段,發覺你打的很多東西根本不具參考價值。還有你該不會連年份換算都不會。西元1970年換算民國是59年。民國50年代整個台北跟本都還沒有東區這個名辭,因為根本還沒發展。

民國70年代太平洋崇光百貨在忠孝東路4段開設之後,整個東區商圈快速發展早就超越西區。


你這篇整個言論錯誤百出,西元跟民國年代傻傻分不清楚。除此之外,你拿新莊中正路去比1980年的忠孝東路4段。西元1980年換算民國是69年,這時的東區還沒發展。我上一篇說的民國7 80年代,換算西元是1990年代了,太平洋百貨在民國76年開設後,整個東區就快速發展,雖然那時信義計畫區還沒成型,但大安區的敦南辦公商圈,北松山金融商圈(敦化北路 民生東路),早就把西區拋在後面了。所以信義計畫區在民國80年代中期要快速發展之前,鄰近的大安 松山就已經有很成熟的發展了。

1970~1980年代(民國59年~69年)熟悉東區的,沒人會說是精華區。真正快速發展是民國70年代,也就是西元1980年代,很多小學生都會西元跟民國年代的換算,結果你還在傻傻不知所云。


大安 松山除了金融商圈超越西區之外,民國70年代後期,2區的高級住宅也漸漸發展,整個的住宅質感也不是西區能比的了。

反正你的這一整篇言論有兩大錯誤,大安 松山弄不清楚發展情況;還有最讓我訝異的是,你竟然連西元跟民國的年份都弄不清楚。

本來對你的言論沒什麼太壞的感覺,但認為你自己都知道(大安 松山的"商業機能"我沒研究),還打了一堆不知所云的東西,來糾正別人。


問題在於我講的是信義區的初期阿,也就1980(69年),說不是精華區有錯嗎?
你講得是民國,我講的西元,兩個差了10幾年.
我從來沒否任1990(80年)已經是精華區,
但是信義區是1980年(70年)就啟動的計劃,你講的根本是信義區的初期了.
我要講的是"初期".也就1980(70年).
這樣講是鬼打牆.一個講1980一個講1990.....

>>民國70年代後期,2區的高級住宅也漸漸發展,整個的住宅質感也不是西區能比的了...
70年代後期不就是1990左右,那根本信義已經發展10年了.
我們應該先搞清楚我都是講"西元",
80年代是指1980....通常沒有人說80年代是民國80年.
EX:80年代老歌是說1980,而不是民國80年=1990.


這樣誤會大了. 信義計畫自1979~1980開展,前幾年算初期.
所以我講的初期當然就是民國60~65年. 如果你說的是民國75~85年.
那根本跟我聊的不是同時代.....
我講的初期是1980年前後那時東區連百貨都沒有.
太平洋崇光百貨忠孝館開業1987年底了,這已經是很接近90年代.
所以一般公認90年代才是東區明顯取代西區成為正都心的時間.

現在的副都心才發展3年而已.當然不能和發展10多年的重劃區相比.
拿信義的初期來參考,應該才是合理的.
如果你要比較同期松山大安對信義的影響,應該也要找1980年的(民國69年的),
而不是80年代末期(西元喔),因為那已經接近90年代.

我最早原文是這樣講的
"在信義計劃剛開展的前幾年,信義區大安和松山區其實都不算台北的精華區啦.
早期只有北車一帶的西區是精華區"

1980實施「信義計畫區副都市中心計畫」那是民國69年.
這時的大安和松山區都不算台北的精華區,應該沒有錯.

S大最早原文是這樣講的
"信義區, 至少它旁邊是大安和松山區的精華區"
所以我才回,"在信義計劃剛開展的前幾年,信義區大安和松山區其實都不算台北的精華區."

因為等到大安和松山區成為公認的精華區,信義住宅區與世貿都已完工,
這時雖然信義還沒有百貨,尚是不完整的CBD.
但已經自己發展成具備良好的商業條件,成為CBD已是時間的問題.

意思很簡單,各副都心的建立不必依賴旁邊是精華區.
因為這種上百公頃的副都心計劃,本身就應該要有足夠的人口.
它自己內部供給量龐大的高級住宅什麼時候住滿人才是重點.
因為不管你旁邊是什麼區,中心商業區不會憑空出現在一片荒地上.
不能想依賴旁邊都是繁華區而成長.



原先在施工時,以為是在為週末的表演/展演舞台擴大空間, 今天經過時 卻發現是廁所, 而且是一個HUGE TOILET, 福美公園有二千坪左右,附近社區的人應該使用性不大, 當然也不是不提供給化成路社區或中興北街等區居民來此使用, 只是這個廁所位在很明顯的中央位置, 由福前街過來也是感覺很大,旁邊的建案不是很無奈的接受它嗎? 相較頭前運動公園有萬坪,設置廁所還有其可行性,只是這個公廁離建案太近了,整個公園的格調感覺LOW 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