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它抗跌易漲的優勢支撐價格
尤其是位處精華地段的豪宅建案
買賣方都屬於M型右端
如同股票看準時機切入
獲利可觀
最明顯例子如何麗玲從信義僑福換屋到仁愛帝寶
有錢人的思考邏輯讓他更有錢
現在低率政策催眠中低收入階層進場
藉著一堆利多政策和建商促銷
大家沉迷在帳面上的虛胖漲幅
實質所得沒有增加
卻把一生精華貢獻在地段普普的房子
房子沒有了地段支撐
一買就折舊
這個大泡沫的終極修正
會讓有現金者成為最大贏家
最終還是耐心等待的有錢人進場收拾
最近李嘉誠在北京推出的六米高百坪頂級豪宅
總價也不過三千多萬
臺灣買家們一買就十戶
那才是投資
總之,先讓自己變成好野人
再以好野人的思考角度購屋換屋
才是最大贏家
要不一輩子脫離不了繳房貸利息的宿命
有了房子生活品質卻像難民一樣
這是自己選擇的命運
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95
ref. 參 - - 第二十二表
自有住宅%
1976 67.36
1980 73.52
1985 77.34
1990 80.47
1995 83.56
2000 85.35
2001 85.64
2002 85.4
2003 85.11
2004 86.8
2005 87.33
2006 87.83
看來絶大部份的人是買房子住, 租屋並不是主流.
買了房子會不會變到右變或到左邊? 如果有空也請看看其他的統計表, 會發現, 收入在前20%的在過去這十年,至少維持一定的儲蓄, 但在後20%的在近十年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窘況. (參 - - 第十表).
當然, 批政府如何無能, 或社會不公不義, 那是必要的, 只是各地區房價演變至今, 其原因盤根錯節, 市場力(自住需求+投資炒作)與政治力(刻意作多)都有影響.
在批的同時, 個人要如何增加收入, 將收入提昇到前20%或者不落入後20%, 才是重點. 至於買不買台北的房子, 或租房子應該都無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