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不是充滿比鄰而居的大廈,也不是車水馬龍的高架道路。北市的「富錦街」可以提供一個想像,任何速度快的交通建設一蓋下來,就硬生生切斷在地居民可以雙腳走出來的機會。現在這個縣府缺乏對的想法,沒有對生活品質提昇的「進步觀點」,與其亂建設不如不蓋,這只會浪費浮洲獨有的資產。
藝大是帶動浮洲發展的龍頭火車,這是我的期待。顯然政府無法提供資源給這些師生一個有水準的環境,以為在廢墟中就能創造出美好的藝術來。你說,主事者想法是多麼的狹隘呢!很多都是急就章弄出來的,這裡的公園不管是紙廠或親民公園,包括優浮園區,都是數個月內「非長遠規劃」下誕生的產物,每個長官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但都缺乏宏觀規劃,所以每四年做出來的基礎建設,不僅粗糙,也沒有先進國家的視野!
(以前的追風廣場也是,老大決定要改成公園、生態水池,馬上就花錢弄。效率是很高沒錯,但我們有照著都市計畫走嗎?)
同樣條件不也發生在435那個藝文廢墟?國際藝術家駐村那裡,請花點心思整理一下好嗎?真的比優浮廢墟還亂。
======
小弟打娘胎出生就住這了,已經三十多年!我住大觀路上,公車我偶爾搭,時間不趕才會去等公車。我想住在巷子裡的人就更不方便了,還要走一大段到大觀路上。這真的是浮洲交通上麻煩的地方,硬生生被堤防和環河道路阻隔,南北又被鐵路截斷,所以公共交通發展真的很受限。
atlaswu wrote:
請教新加坡政府購回的價格是
其實新加坡國宅的買賣十分複雜
我也是半知半解 死黨去新加坡工作聽他講的才略知 1 2
他們的國宅(組屋)購買限制很多 85%的人都住組屋 且一個家庭只能有一間組屋
且只擁有使用權99年 99年中每30~40年 若房屋損壞嚴重 會由政府打掉重建
新加坡的人民要購買組屋的會依他們的所得高低 政府幫忙補貼房貸 (比例上是越窮補貼越多)
但補貼以兩次為限(只准你換屋一次 若還要再換 政府就不補貼)
若要買賣規定更嚴格 包含:五年後才可買賣 售價要公開 .......
以上若有誤請不吝修正
我是認為因為台灣國宅量太少所以新加坡的模式可能不能完全拿來用
但有幾個概念可以學 就是1.國宅賣使用權 2.國宅由政府補貼第一手新屋房貸 3.貸款成數依轉手次數遞減
不過若國宅總量無法有效提升 只 蓋個三五千戶 說真的對一般人根本不會有
任何影響 因為想買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