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ayashi 123 wrote:新莊副都心即將超越新板特區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096147 另類景氣衰退指標:建造摩天大樓藍天集團近年擴大多元化布局,集團內群光電子已在電腦周邊配件拿下全球四個第一名,藍天則轉向大陸投資商用不動產,並進軍當地通路市場。企業鮭魚返鄉?以「百腦匯」橫霸大陸購物商城的藍天集團董事長許崑泰上午宣布,啟動返鄉回台投資計畫。藍天集團群光電子正在新北市三重區光復路二段與中興北街175巷口,以符合綠建築黃金規範為設計理念,建造地上39層、地下5層的群光大樓作為企業總部與研發基地「宏匯思源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藍天集團旗下的創日科技、東菱投資、精元投資及華泰投資等4家公司組成。將興建50層樓的產業辦公室,以及24層、322個房間的觀光旅館,投資金額新台幣58億元,引進200家企業進駐,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全案預計民國108年8月完工開始營運。舊新聞:興建摩天大樓是泡沫經濟的癥兆過去一百年的經驗顯示,決定興建摩天大樓之時,為該國經濟最旺盛,資金籌集最容易,也是對大樓需求最殷切的時候。但斥鉅資興建完工日,往往是泡沫經濟表面化之時。最近經濟日報刊載一篇遠東經濟評論分析,指出破世界紀錄的摩天大樓出現時間,與該國金融市場泡沫破滅時間接近。德國投資銀行家班森認為,1908到1909年、1930到1931年、1972到1974年與1997年這些階段,都因為熱錢太多,使得破世界紀錄的摩天大樓不斷出現,一旦破世界紀錄的摩天大樓出現,過不久該國的經濟泡沫就會破滅。1908與1909年紐約出現二座摩天大樓,勝家大樓(Singer Building)與大都會人壽大樓(Metropolitan Life Building),出現時都破全球紀錄。1907年年底,一次銀行擠兌風暴後,美國就邁入二年的經濟衰退,使美國數以百計的公司行號與銀行消失。1929至1931年間的華爾街40號大樓(40 Wall Street)、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 Building)與帝國大廈(Empire Building) 也是類似狀況,都是在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前經濟很熱絡的時期規畫設計,完工後美國步入不景氣,國民生產毛額縮水26% ,將近三分之一的銀行消失。1972到1973年間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及1974年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Sears Tower)的出現,與接下來的油價高漲、美國脫離金本位制度及華爾街股市低迷時間點前後一致。1997年馬來西亞的吉隆坡,1,483呎的皮特納大樓(Petronas Tower)的出現,也對應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香港總商會首席經濟學家嚴北京表示,摩天大樓的出現代表意義不只有建築的本身,就像羅馬帝國一樣,當社會開始興建有紀念性的建築物時,是這個社會盛極而衰的前兆。就國內的經驗來說,台北火車站前的新光三越大樓為台北市的地標,但這一大樓完工迄今,新光集團的業績表現平平。新光人壽的市場佔有率被南山人壽超過,落居第三位。而東帝士集團在台中市及高雄市均推出摩天大樓,高雄85廣場已完工,但目前正為東帝士集團財務調度最困難之時。而國內許多大企業大手筆興建總部大樓,也常是該企業衰敗的開始。拭目以待是否驗證??
0936010 wrote:另類景氣衰退指標:建造摩天大樓..(恕刪) 其實這依據有點牽強,當成八卦就好別太認真.摩天大樓因為每棟都是挑戰當時工程極限,且投資龐大,所以籌資,設計施工與準備期很長.而景氣循環卻來的比較早,所以每一棟超高大樓都會遇上景氣多空轉換。但不景氣不是超高樓造成的,本來就會循環....等下一波景氣轉強時,大家又忘了這指標。台北101已經賺錢了,高雄比較困難在於過去人口一直外流,產業也一直外移.藍天集團三重總部是本來就有自用需求,不太受景氣影響,他不必像101到處找企業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