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sl wrote:
C大您好
這個問題之前也有人提議過
但是福德二街接思源路的地方
正好就是思源路上新北大道高架的引道處開口
這個地方是不能設個左轉紅綠燈的
交通局當時就表示過此意見
主席(朱市長立倫)指示:
陸橋就是一種公共建築,針對保留陸橋進行美化,與其要求工務局統一施作或委由鄰近學校加以協助,
其實文化局可以協助媒合學校資源,例如臺藝大、北藝大、復興美工等擁有藝術科系的學校,
讓學生發揮好的創意與想法,可能遠超過工務局或鄰近國小的成果,
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請藝術專業學校協助美化陸橋。
除進行陸橋美化外,應該增加民眾使用陸橋的意願。先前民眾使用陸橋是為了過馬路,
現在發展成「人本」思維,民眾多使用斑馬線過馬路。我們應該思考還有什麼原因可以讓民眾使用陸橋?
若讓民間企業規劃陸橋空間,可能會擺放商品販售,因為位於交通要道的陸橋是很好的商業據點;
但由政府規劃,一定會說陸橋上不能擺商品、賣東西,即使它是沒有利用的閒置空間,
兩相對照下形成一種矛盾。若陸橋空間變得好吃又好玩,還可以看表演,民眾就會多加使用,
但政府永遠被規範綁住,公共空間就是不允許擺商品、賣東西、委外經營,但若委由民間企業經營,
陸橋上可以開咖啡座、看藝術表演或賣東西。請想辦法突破法令限制,位於民眾聚集地點的陸橋,
可以多元使用,讓公益團體販售產品、農夫市集擺攤,只要地點適宜又有足夠寬度,
調整攤位擺設方式不同於一般攤販擺法,民眾可能就因此願意多加使用陸橋。
所以,這不是「美化」而是「人」的問題,請突破法令、多元使用。我們必須以「人」為本、
而非以「工程」為本,若以工程本位思考,將陸橋蓋得很漂亮,但民眾未必就會多加使用。
例如猴硐貓橋,它的成功並非因為橋本身蓋得特別好,而是因為有貓,橋的造型有加分效果,
若沒有貓在上面,民眾可能就不走貓橋了。因此,應考慮陸橋空間多元使用計畫,
即使只是陸橋上可以看到美麗風景,民眾可能就會被吸引而走上去,這些都是可以被想像、
創造出來的特色。公務員很辛苦,但要公務員去思考如何創造特色,不如請藝術專業學校進行規劃,
例如在陸橋上展示、販售學生社團作品等,只要不妨礙人行交通都可以同意。
又如大觀藝術園區的建築牆面,可以提供學校作為很好的藝術空間,讓學生發揮創意去塗鴉,
形成一個特色景點後,許多人都會想要參觀。所以,讓陸橋不要變成髒亂點或都市大型垃圾,
考量多元使用,與民間企業、藝術專業學校、學生社團、農夫市集合作,請大家共同努力!'
arnaygay wrote:
正是如此,金莊會有住...(恕刪)
坦白講,我是覺得這段沒必要設立紅綠燈,造成原本的交通流向要改來改去。
我是覺得這段路又不是很長。叫唸國中的學生走路去上學,有很難嗎?
這麼短的距離,家長有必要接送嗎?
換成是我的小孩的話,我就會讓他自己走路上學。
除非小孩有些特殊狀況,比如年紀太小,認不得路(唸幼稚園,或是小一新生入學),生理有狀況,
或是小孩上一些有的沒的班,搞到九點/十點才回家,我才會去接。
坦白講,我每天上班路過秀朗國中/國小的時候,看到那麼多家長接送,
連一小段有交通崗的紅綠燈都不讓小孩自己走路進校門,有些家長在上班尖峰時間還逆向不守規矩,硬是從對面切到學校門口,然後小孩放下來的時候,也不管來車,又硬切回對面,一切就是貪圖自己方便,
為得就是不用讓小孩走一段雙向四線道的紅綠燈(有交通崗維持秩序),硬是造成塞車。從小就這麼保護小孩,捨不得小孩走路,會造成一堆無能/吃不了苦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