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alla wrote:
個人是覺得,國小的好壞其實看家長,現在重劃區湧入一堆買預售新成屋的家庭,社經地位相對會提高一些,久而久之當地的國小一定會變好。比如榮富學區就是這樣,當地的社區比較晚蓋,都是電梯大樓居多,所以住進來的小家庭所得收入各方面都高一點,之後就變成最好的學區了。家長多關心學校,學校自然會變好。
至於說思源路以東應不應該增設學校?其實思源路以東有兩間國小了:頭前國小、興化國小,兩間應該都在招生不足的狀態。頭前國中曾經處在教室比班級數多一倍的狀態,後來把有海沙屋疑慮的大樓拆了,又再新建新教室,十年內應該也沒必要再增設國中。...(恕刪)
lulalla wrote:
頭前國小、興化國小,兩間應該都在招生不足的狀態。頭前國中曾經處在教室比班級數多一倍的狀態,後來把有海沙屋疑慮的大樓拆了,又再新建新教室,十年內應該也沒必要再增設國中。...(恕刪)
感謝這訊息,不知哪裡可以查到招收人數的升降數字.
雖然現狀是近年來思源東側人口少
我是想到除了頭前以外,二重疏洪道西側重劃區在光復路一帶,會在10年後增加大量人口.
從那到頭前國中真的太遠了,走路起碼25分鐘以上,加上紅燈可能要半小時.
整個思源東側真的很大,目前人口還沒起來,但10年可能不一樣.
少子化主要是對舊區域影響比較大,因為就讀人口只受生育率影響會是越來越少.
可是新興區域的家庭只會是越來越多,就算生育率不高,但家庭數會大增,導致學生數不減反增.
整個思源東側沒有半間國中,目前是看不出問題,但未來10年後可能是問題.
Waffenss01 wrote:
似乎不是要從上方橫越,而是從下方,
不知道你為什麼會認為要從上方? 應該是類似北車橫越市民大道那個陸橋才對.
可能得犧牲一點頭部上方空間....
促進會有說過相關訊息,要在頭前徵地以及跟瓏山林討論....還未定案.
相關單位要去和地主談,顯然是工程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果是瓏山林前面,那應該蓋不出來。
下方穿越的話那平面車道會限高低於3.5米,省道如果變這樣大卡車就不能過了,交通部公路總局不太可能會同意。從高架與引道中間穿過的話,高架的車道也一樣會產生限高。
台北車站北側那個人行天橋,當地的市民大道高架比二省道高架橋要高,然後天橋蓋下去底下就變3.8米限高了。台北市有市區卡車禁入政策,安排了很多替代道路,新莊區是否有替代道路給大卡車通行呢?茲事體大的。
lulalla wrote:
如果是瓏山林前面,那...(恕刪)
我不知道相關單位想做橫越新北大道的位置是在瓏山林哪裡,
若不可行他們根本不會去談.
一定是有方法可以兼顧橋下高度,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的規劃.
不過我確定副都心和知產區,當初都有規劃要有陸橋橫越新北大道,應該是有找到方法.
等有實質規劃資料出來再討論吧. 不必急...
目前促進會提供的資訊只有:....最近新北捷運處準備要找龍山林開會討論,
他們是否願意借道從Y19站拉天橋道他們大樓....
從路燈來推算,新北大道的路燈應該是8米,還比高架橋底低一點.且路燈有分隔島墊高.
從瓏山林的三樓地板和橋底差不多高,似乎也可推算橋下淨高應該超過8~9米.
若要有天橋,底下還要預留5米給大型車走(貨櫃車約4.5米)
似乎不是難以解決的困難.
陸橋的型式(工法設計會影響所需高度)與頭頂空間要留多少(人只要2米但通常會留更多)
有沒有做屋頂?(佔高度)....也會影響底下的車行高度,怎麼設計是專家去傷腦筋.
我們只要提出居民的需求就好了.
作法等政府規劃方案出來再討論吧....現在訊息太少了.
位置與型式都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