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taipei wrote:
說到 "麟山鼻岬角"...(恕刪)

您是指這間嗎?
我不是很確定,但早年在戒嚴時,海岸線是管制的,不可能有這樣的房子,通常是軍用營區
後來解嚴,海岸線開放,才有一些海水浴場。這邊土地原則上還是國有的。
在海水浴場旁,或附近,通常都會有一些"老兵村落",就表示此地是軍方的,
而白沙灣的老兵村落就是在岬角的另一側,由新庄子進入(往民主公王廟)
經過有一排連棟的老別墅(海崁別墅,這兒有家餐廳,對味生活),
再走下去,就是一群平房(老兵宿舍)
白沙灣海水浴場的原址是在這岬角上,後來癈棄後,北觀所另在入口處建了遊客中心。
而原本的海水浴場房舍,現在開了一家"風棱石岩燒餐廳",
我看它的房舍型式,很像我以前打工的海水浴場,年份應為80年代。
在餐廳之前,有好像有其它人租用過,只記得看過作了很多漂流木造景,現在已不見。
在這後方,還有一個房舍,看似癈屋,窗戶都封死,頂上還有電達,裡頭是有海巡人值班的。
您說的招待所是還要再後方,看它的型式,
好像以前救國團活動中心的感覺,尤其是"交誼廳"這三字。
這兒應該曾被作為像夏令營或俱樂部的營所。
若再搭著老兵房舍旁的風帆基地看來,這兒應是洋人俱樂部
(我印像中這一帶有個俱樂部,但不確定在那)
小時候,每個海灣都有很多"阿兜仔"來住渡假。
以前洲子灣,也開發了很多小木屋。
那個風帆基地,現在也荒了,原本海岸邊停船的平台,也長滿了樹,
但還有立牌寫著"訓練中心",就在自行車道旁。
目前只有停車場還可以看到二台風帆,一旁的平房有些塗鴉,
這平房應是官方營所關閉後,這些愛好者的最後基地。
以前我是混洲子灣的,知道附近海岸線大致上都是這樣使用的,
但年紀大了,有點記憶混淆了,不確定您說的招待所是否如我所說。

早期淡水河口還没作步道前,老街到第二漁港路上,忠烈祠前方這段,是淡水玩風浪風帆的基地,
應該是改為"漁人碼頭"的時期,為了一併改造河岸,被迫移往白沙灣,另設訓練基地。
現在白沙灣風帆基地也落没,可能都跑金山中角海灘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