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副都心跟頭前看屋心得

skywing888 wrote:
昨天也跑了一趟副都心...(恕刪)


柏悅府及國際館這兩案以頭前路以北來說算是不錯的個案
以建商、建材來說都還算OK,也因為比較早推案
以當時成交價跟現在相比明顯“物超所值”
當然還是要看你比較偏好哪一塊區域
有人偏好幸福站,有人偏好新北站
當然,要查基本資料去爬爬文、查查網路,或看看推薦的大亨網站皆可
不過這些都只是個人看法,還是要投其所好才最重要!

每個人看法不同,有人客觀分析個案,有人看重的角度又不一樣
小弟以投資角度做分析,這兩案論建商、建材甚至價格絕對不輸給目前頭前任一案
即使地理位置與他案比較差了一點,但光價格優勢就贏了大半
以頭前路分南北,南(W TOWER)與北(鼎峰)成交最起碼55W/P以上(高樓層)
柏案與國案目前如果高樓層成交頂多在46~48W/P
平均差了8萬,以50坪計算至少差了400W,這還不包括車位價差
小小頭前重劃區裡頭,新、舊案價差>400W,值不值得就看你怎麼想!
倫大 wrote:
小弟以投資角度做分析,這兩案論建商、建材甚至價格絕對不輸給目前頭前任一案
即使地理位置與他案比較差了一點,但光價格優勢就贏了大半
以頭前路分南北,南(W TOWER)與北(鼎峰)成交最起碼55W/P以上(高樓層)
柏案與國案目前如果高樓層成交頂多在46~48W/P
平均差了8萬,以50坪計算至少差了400W,這還不包括車位價差
小小頭前重劃區裡頭,新、舊案價差>400W,值不值得就看你怎麼想!



倫大 不才小弟看法跟你不大一樣 其實最重要土地成本 可能要考慮 思源路第一排 的土地每坪單價 至少高15萬 這也是為何 W 案 以及頂峰 開價也比較高原因之一


宏普兩案 鄉林淳風 國際館 在當時都是好案子 但是以目前若用兆之丘 頂峰 W Tower的規格來比較 其實還是有差距

光是制震係數這點 可能就差了不少 至少思源路上這三案 都是6以上

另外就是 宏普 鄉林 這幾個案子 的高樓層 並沒有思源路這幾案子樓層高 如果是以同樣14樓(巷子理高樓層) 對14樓(大路上 中高樓層) 來說 價格應該沒有差到八萬這多

外觀則就是個人喜好問題

其他公設部份 兆之丘稍弱 但是W 案 以及頂峰 我認為還是贏過 宏普這幾個案子 這應該跟基地規模有關

當然倫大說的沒錯 單坪價差 值不值得 還是要看個人需求
我看 這裡很多是業務代表在講話吧 因為言論自由 所以不討論個人觀點
個人認為沒什可以參考的 我自己就是建築業管理人員 真不知道這區的房子 是哪裡好? 我個人建議 注意建商建案品質比較重要
yaokuang4331 wrote:
倫大 不才小弟看法跟...(恕刪)


思源路第一排就比較貴?
這個觀點我不太同意
冠德鼎峰是因為是商業地
或許還說得過去
但是兆之丘不是商業地
而且第一排還有多的容積獎勵
相對降地成本
貴?沒啥道理
價格高低純粹是成本問題,特別是土地成本
以及建商賺多賺少的心態問題
以及和建商推案時間是否已經出現房價堆疊效應
把房價拱上去了

而且
昔詩~可能~是第一排用的建材最好的一個案子
可是實際成交價不到40萬/坪(當時代銷告知可以38萬/坪成交中樓層)
和兆之丘一坪差了快20萬
怎麼解釋?

第一排的吵
絕對不可輕忽
即使你站在頭前重劃區的巷道小路中
距離思源路50公尺
噪音都還是非常大
我常常早上到那裏去運動
上下班的車流噪音
只能用恐怖形容
這也是為什麼昔詩價格低 卻用好建材的原因
因為他自己知道他的缺陷
彌補作用!!

也別忘了
目前還沒有加上捷運噪音
通常貼捷運第一排
房價都不會很好
反而第二排房價會比較好

至於有人經常有意無意論及宏普的房子好
這是見仁見智
宏普代銷業者進駐的第一天
上午九點我是第一個去詢價的人
我當場看到建案內部格局
我就打退堂鼓了
因為設計的十分不理想
如果你再查查宏普過去的不良紀錄
就讓人心寒
因為
如果建商蓋的房子漏水之類的問題
是建商蓋的品質不夠好
可是刻意漏掉預售時期承諾的公共設施
以及當初人家購買的是大坪數
交屋卻擅自改成小套房交屋
這就是很惡意的惡劣行為
這不是蓋的品質問題
是心態問題
根本不重視消費者
也漠視法律
如果他會對一個消費者如此
就有可能你是下一個
不可不慎
taosl wrote:
昔詩~可能~是第一排用的建材最好的一個案子
可是實際成交價不到40萬/坪
和兆之丘一坪差了快20萬
怎麼解釋?
...(恕刪)

昔詩建材與規劃條件有很好嗎?
雖然對此案不熟,不過感覺旁邊的全坤公園館好像略勝一籌
加上推出時間較早,價格自然相對低了許多

taosl wrote:
思源路第一排就比較貴?
這個觀點我不太同意
冠德鼎峰是因為是商業地
或許還說得過去
但是兆之丘不是商業地
而且第一排還有多的容積獎勵
相對降地成本
貴?沒啥道理
價格高低純粹是成本問題,特別是土地成本
以及建商賺多賺少的問題



T 大 我是說第一排土地成本比較高 這的確是沒錯 頂峰是商業區 本來容積就高 其他住二的容積基準都一樣 獎勵方式也一樣 你可以查建照就知道 第一排 相同都是住二 容積沒有佔優勢 當然建商賺多賺少 是問題 購入土地成本是問題 這造成開價高低

噪音問題是無解 單純是看個人接受度 我之前也說過 如果你去比較 仁愛路 敦化南路 忠孝東路 就算是有捷運高架的復興南路 第一排的房價 跟巷子裡 大馬路上的通常還是比較貴 我只是把經驗法則提出 沒有對錯 只是個人喜好問題

宏普的規劃其實不差 我想也是個人喜好問題 不過有不良紀錄 自然要小心就是
yaokuang4331 wrote:
T 大 我是說第一排...(恕刪)


你說第一排土地比較貴?
每一個建商的購地時間點不同
價格就不同
我知道有建商很多年前就悄悄購地
持有成本很低很低

請問你是否有第一排所有土地實際成交價格的證據?


此外你也說錯一件事情
同樣的住二的地
但是最後新北市政府給的容積率會有些許不同
因為在都審的時候
你是否是綠建築 是否綠覆綠夠多......
種種因素
會額外多得一些些容積率
所以每塊地
每個建商最後拿到的容積率
都會有點不同
當年周前縣長在規劃副都心和頭前重劃區的時候
他再三強調
綠覆率越多的
會多給一些容積

再舉一個例子
遠雄的案子
遠雄在頂樓好像弄了太陽能板
其實太陽能板奇貴
目前是不符合經濟效益
我的透天厝本來想裝
一問之下
二三十年都無法回本
單單30坪面積的屋頂
就要至少150萬來安裝
發電量也不是很多
可是遠雄為什麼要弄
真的為了環保去節能減碳?
建商沒有那麼好心
是為了增加一些些的容積率
所以最後給的容積率
和原本政府規劃的容積率
會有些許不同



yaokuang4331 wrote:
倫大 不才小弟看法跟...(恕刪)


哈!哈!連制震話題都出來了,印象中法規制震系數是0.23G!提到的6以上是指???
大部份號稱制震的都只是廣告詞、行銷話術而巳,聽聽就好!
目前新莊這塊區域好像還沒出現所謂的制震豪宅,有空去看看萬囍這個案子就會明瞭何謂真正制震!

臨第一排的價錢比重劃區內價格高上近二成,土地取得成本及建商獲利標準都是決定開價因素
土地貴導致建商開價高是非常合理,但對一般民眾接受度高與否就看客戶買不買單
我說過,我是以投資角度來看,重劃區跟鬧區大馬路是不同的物件,投資臨路案件未必有利

去年物件(柏案、國案、淳案)規格的確不能跟鼎峰、TOWER相比
換個角度,如果你是建商,買的土地成本巳經比一般重劃區內土地高15萬以上
扣掉營建、管銷成本,而你要賣的價格又比去年推案要高上兩成,加上大部份投資客巳經進場介入
請問規格不提升要如何完銷?那所謂的規格有值那兩成的價值?
另外該有的公設規劃這五個案子都有
基地柏案888坪88戶、鼎案907坪157戶、淳案1100坪112戶、TOWER案1178坪112戶、國案1203坪109戶
不懂所謂的基地規模有影響這幾個案子差異程度有多大?

的確,同樣樓層價差也許不會這麼大,價差八萬只是一個平均值
但如果有了解重劃區仲介手上的行情就會了解我在講什麼
就拿淳案與TOWER相比,淳案上個月成交一間中高樓層44w/p,同樣樓層TOWER成交不用50以上嗎?
論建商、建材、地點、基地大小、公設規劃、面向視野..不懂有什麼特殊條件可以差異這麼大

我不是來打嘴炮的,純粹以投資角度看待建案
愈晚推案價格愈高是不爭事實,但不代表一定好
每個人看法不同,我只在乎什麼案子值得投資
個案條件類似情況之下,好建商+低價格=>獲利MAX

taosl wrote:
你說第一排土地比較貴...(恕刪)


副都心很多案子都在等待綠化獎勵0.7%
愈等拱價愈高、總建築面積就賺愈多!
倫大 wrote:
哈!哈!連制震話題都出來了,印象中法規制震系數是0.23G!提到的6以上是指???
大部份號稱制震的都只是廣告詞、行銷話術而巳,聽聽就好!
目前新莊這塊區域好像還沒出現所謂的制震豪宅,有空去看看萬囍這個案子就會明瞭何謂真正制震!

臨第一排的價錢比重劃區內價格高上近二成,土地取得成本及建商獲利標準都是決定開價因素
土地貴導致建商開價高是非常合理,但對一般民眾接受度高與否就看客戶買不買單
我說過,我是以投資角度來看,重劃區跟鬧區大馬路是不同的物件,投資臨路案件未必有利

去年物件(柏案、國案、淳案)規格的確不能跟鼎峰、TOWER相比
換個角度,如果你是建商,買的土地成本巳經比一般重劃區內土地高15萬以上
扣掉營建、管銷成本,而你要賣的價格又比去年推案要高上兩成,加上大部份投資客巳經進場介入
請問規格不提升要如何完銷?那所謂的規格有值那兩成的價值?
另外該有的公設規劃這五個案子都有
基地柏案888坪88戶、鼎案907坪157戶、淳案1100坪112戶、TOWER案1178坪112戶、國案1203坪109戶
不懂所謂的基地規模有影響這幾個案子差異程度有多大?

的確,同樣樓層價差也許不會這麼大,價差八萬只是一個平均值
但如果有了解重劃區仲介手上的行情就會了解我在講什麼
就拿淳案與TOWER相比,淳案上個月成交一間中高樓層44w/p,同樣樓層TOWER成交不用50以上嗎?
論建商、建材、地點、基地大小、公設規劃、面向視野..不懂有什麼特殊條件可以差異這麼大

我不是來打嘴炮的,純粹以投資角度看待建案
愈晚推案價格愈高是不爭事實,但不代表一定好
每個人看法不同,我只在乎什麼案子值得投資
個案條件類似情況之下,好建商+低價格=>獲利MAX


倫大 網路上本來就是拿來打嘴砲的不是 大家消磨時間好去處 哈哈

萬喜 不才小弟記得是隔震 規格更高 現在台灣沒幾間房子有這規格 http://www.moreworth.com.tw/wanxi/intro.html

這裡有篇關於制震隔震介紹 http://www.dyf.com.tw/pages/05c_column_m.php?columns_id=13

如果我沒記錯 全坤 W Tower 頂峰 遠雄 都是有制震斜撐器 但是宏普沒有 當然也不是沒有 有錯 他還是有到達安全法規 這就像買保險 只是個心安 但是這也是建商成本 必須拿來比較

我會拿14樓來說 是因為頂峰剛出來時 我去談了間 14樓50P 後棟 當時價差的確跟宏普的10F以上 相差沒有到8萬這多 當然此一時 彼一時

我想要說的是 compare apple to apple 如果你拿 18F 跟 14F 比是不公平的 就像你拿柏悅府16F頂樓 去跟其他案 16F比 也不見的公平

公設部份 必須說 這幾個案子都很充足 但是 還是有差異 當你要買的時候 像倫大投資出發點 與有些人自住出發點 需求面是不同的 有些人 一坪多兩三萬 只為了要"室內溫水游泳池" 所以這地方 還是一句老話 看個人需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