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喬飛____囧rz___ wrote:
想了一下,我還是移民基隆吧,用時間換取空間,1200萬買透天還有找,剩下的錢可以買好幾部雙B名車,還可以有錢養老。


如果不是工作關係,真的沒有必要非窩在台北。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憑良心講,有4000萬,住桃園、淡水、林口、三峽,都比住在台北要"享受"得多。
更何況,在這個泡沫吹彈即破的節骨眼上,別想著去賺那最後一個銅板。這個道理就不是很多人知道啦。
台灣人口過度集中幾個城市, 資源就會再這幾個城市, 就像要建捷運, 捷運沿線就起漲, 但是無法重劃區/住宅區/現有住宅區住滿人, 政府再開捷運過去, location 是強勢者造就出來, 妳我一人之力無法對抗, 團結也是各自利益考量下崩解..
開放大陸置產, 有限額, 但背後意味著 "強勢介入",房子不一定要住人, 房子對某種族群應該是LV/CUGGI 這樣的把玩物品. 身上好幾個包包, 不為過. 再無天災發生下, 台北市應不會跌, 不一定要住人, 就像LV 戴不帶出門無所謂..
台北市外圍,房價撐住 因為LV/CUGGI 消費群沒有離開, 會離開嗎? 因為是地球村, 周轉也快.. 外圍的比價效應, 原始的人性, 就撐住, 撐得住嗎? 應該會, 但往上漲是實是虛, 談的空間就出來.
桃園自住客多了, 又升格, 是住還是當商品擺著, 應該各半吧, 但每年漲的條件, 看不到. 桃園捷運全部完成,再與新莊迴龍線銜接, 給居民的感受應是正面, 房價再漲? 還是政府資源優先順序無形左右著..
北北基合併是遲早, 捷運開到基隆, 房價在歷史經驗與預期心理, 會漲, 但仍是自住與擺著各半..
趨勢所以稱為趨勢 是因為背後那個強勢, 是跳出這個趨勢,還是順勢而為, M型的態勢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最近又開始看房。
發現當初還好沒買,房價跌的好多。
現居大樓,八年前鄰居買55萬。
上個月成交價不到40萬。
很好的日記,水!!
純白的百合 wrote:
最近又開始看房。發現(恕刪)
純白的百合 wrote:
最近又開始看房。發現...(恕刪)

賠售最多的應該是7年前吧
純白的百合 wrote:
最近又開始看房。發現...(恕刪)
所以現在是看桃園還是副都心?
ejan1969 wrote:
所以現在是看桃園還是(恕刪)

十年過後,當初看的遠雄房子一坪跌15萬。
沒有買房的現金,投資股票,每年以10%成長。
(差價5%,配股息5%)現在手上有2000萬現金了。

雖還是租房,但房租每年只有50萬。但股息今年就有103萬。
扣除房租,現賺53萬。而且不必付房屋稅,地價稅。

再二年可能就回桃園居住了。大台北留給有工作需要的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