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豪哥大所言有理
只能說不同階段所著重的點不一樣
父母皆望子成龍成鳯
但所謂龍鳯,百中只一,
強求不來
小妹反而看到的是蝸居在水泥叢林之中,
每天七點上學,放學後再急急忙忙地衝到安親班 補習班
窩在小小的位置上,待到十點後,再疲憊地回家
若說是為了基測,為了升學,也無可厚非
但這些孩子,絕大多數是從國小就開始了這樣的生活
他們有著極優的教育資源
但他們卻喪失了思考 不會自我安排
因為住家沒有讓他們跑跳的空間
所以假日他們也不太出門
電視和電動,是他們打發時間的良伴
(事實上,下班回家的父母,也多是電視一開就沉坐不起了)
長久下來,孩子們的世界是方的 方方的課本 方方的電視 方方的電腦
即便偶爾父母心血來潮
要舉家出遊,但往往總是孩子寧可在家打電動不想去
即使學校辦了校外教學 畢業旅行 但孩子們總是在遊覽車上
人手一台掌上機 沒人在意窗外的美景
豪哥大的孩子甚為優秀,
小妹也很感念當時念明星高中時在學校所習得的視野
但明星學校畢業後,仍然要面對社會上的生存
我是台清交成畢業的
進入人人稱羨的科技業
但我每日過著朝九晚十一的爆肝生活
我賺了很多錢 但我卻沒時間去享受應用的生活品質
這就是從小到大,父母要我努力考取第一志願
的用意嗎
我們一路走來只學會如何努力 如何往上爬
但從來沒人教我們怎麼欣賞身旁的美景
怎麼讓自己的人生是充實
我也認同菁英教育的必要存在
不過我更清楚,菁英只是少部份人
我不能奢求自己的孩子是那金字塔的頂端
更不能因期待超乎了他的能力,
而使他陪葬在菁英們的腳下
如何"獨立"
如何"生活"
如何與人相處,
我想,才是我們教給孩子最重要的課題
豪哥大 wrote:
明知道文不對題還是心...(恕刪)
是文不對題,要刪就刪吧~但還是回一下好了
豪哥大的觀點很正確,解讀也對~
明星學校會用各種招數招到很好的學生,包括在免試時動用到會考成績或是在校成績
並且透過基測及小聯考來篩選學生,而且免試入學是指75%免試(但會需要會考成績及在校表現)
其他25%就是透過小聯考或是比基測成績(如建中90%附中90~?%,成功??等等)但合計是北北基的25%
依目前的情況來看
排名在前的會是特色多一點(約80~90%),排名後面的會特色少一點(約10%),
後段學校變相使用資優班申請
但教育部表示,昨天由政務委員曾志朗主持的會中,也有閣員對免試、特色招生何者為先,有不同看法,但最後決定,應先辦免試、再辦特色招生.....
全文網址: 12年國教定案 仍可分區考小聯考 - 十二年國教 - 文教要聞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41405#ixzz1XQTzUr2v
Power By udn.com
這個概念就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在免試時,好學生會打散在排名前面的高中內(包括麗山,松山,建中,附中約20~30所學校等等)
因為這牽扯到申請的容易度,自己成績的高低,你申請這個學校的競爭者等等
不會是建中>附中>成功
建中就是pr99 附中就是pr98 板中就是pr90 明德就是pr70
而是建中pr99~95 附中pr99~94 板中pr99~90,明德pr90~70分布較為平均
而特色招生時,很多上前幾志願的學生不會再去考了
去考的會剩下不滿意者
也就是pr99~pr95者變少,而pr95以後變多
也就建中能夠得到pr99者變少 特色會在pr99~9X間
所以我會說會有較好高中及較差高中之分別
就是搞得很複雜但升學壓力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