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講講題外話:

我覺得十年後台北大學的校園或許還會存在,但該校可能被合併或改成社區大學吧!?(北大公園或許也有可能!?)

少子化的浪潮讓這十年來的流浪教師越來越多,甚至有更多的流浪博士四處兼課,以求基本的溫飽。唉!我博士班的學弟妹迄今找不到工作者,比比皆是---他們都是快40歲的人,卻沒一個正職的工作可做,不但是國家人才的浪費,也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PS.我是該校畢業的校友,當年該校之前身是完全不輸政大的「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當年我的入學成績可填到政大某些科系。但如今似乎已不見榮景,這或許也是高等教育的時代變遷吧!?


閔碩之家 wrote:
北大特區185公頃...(恕刪)
當初十多萬買的,成本太低,現在的確不必急著賣掉!何況出租也是可以有收入的...怎樣都划算
有人說現在買屋可以很好殺價,那就不一定,因為屋主不缺錢的話,也沒必要低賣
真要說…1949年就...(恕刪)
真要說…1949年就...(恕刪)


真的不得不說,真的是神回覆,給你按讚。

廿年老實戶 wrote:
再講講一個神話故事:...(恕刪)
這真的就是投資精準,所以該學的是他怎麼看到這裡的投資價值,而不是一直想著他賺了多少錢,
另外,不能只看一個點,還要看面,就是比價效應,從台北市一直往外延伸到板橋,土城,價位一波坡遞減,2年前,還曾買到八德,也要20萬,因為那時覺得北大太貴,愈外圍愈便宜,後來還是賣了,又買回北大
三棟還是三間…?
三棟的話真是驚人了
三間的話,我覺得區內常有親戚家族的…在此買個幾間自住的不少,投資的應該也是…

其實當初換屋時很多地方也都看了幾遭
後來家裡人再買,又重新繞了幾圈還是找區內置產…

如果哪一天我個人會賣掉,應該是找到更舒適,通勤也適合的地方才有可能吧~
可能也是較喜歡一些文化、藝文跟休閒的感覺,目前又能兼顧北部工作的話…找來找去還是喜好三鶯…
ray 1219先進所言甚是,當時看到八德那裡喊價廿多萬,就覺得日後可能會是可怕的錢坑。再加上少子化的衝擊,大學在這幾年內都招不到學生,豈敢再用寶貴的資源另設分校?

ray 1219 wrote:
這真的就是投資精準...(恕刪)
jojoyaro 好鄰居指教甚是,應是三間。我已習慣用咱們南部的用語「棟」---畢竟南部以透天厝為主,房屋大都講「棟」,老習慣一時片刻改不過來。

現在麥仔園的開發不但對北大特區的房價不利,未來對周遭自然環境的破壞,恐怕也是不小。前幾年還頗享受特區內的悠閒與生活好品質,現在卻非往昔可比。再加上大批陸客紛紛入住,該不會哪天就「香港化」了吧!?(這幾天出門溜達,常遇上問北大校園要如何走的陸客們)


唯一得利的大概只有炒地皮的建商與需錢選舉的政客吧!?這一陣子北大特區內不少空地紛紛搶建,或許是地主們發現房市轉空的趨勢,所以吵雜的動工聲響,已成為我不得不早起的鬧鐘,唉!

jojoyaro wrote:
三棟還是三間…?三...(恕刪)
其實麥仔園的開發對北大特區反而有利,為什麼?因為"區域整體發展"所帶來的利多遠勝過北大特區跟麥仔園的競價關係,我是北大住戶,衷心的希望麥仔園開發可以擴大這邊的生活圈也好分散掉現在已經爆量人口的北大特區(計畫人口29500人,現在都已經41000多人,這還沒算北大師生在特區內的租屋人數)

其次,很多人都誤解都市計畫開發就是在破壞環境,實則不然,因為透過規劃對環境才真正有利,沒有都市計畫對環境控管,對環境的破壞力才明顯,像現在柑園一堆農地都在種工廠與違建,罰則又輕,境內道路又小且亂的

最後,現在社會沒有建商蓋房子,難道要大家學三隻小豬自己蓋嗎?我的想法一直都是建商蓋房子賺錢,人民生活買房子有地方可住,不過是各取所需互蒙其利罷了
廿年老實戶 wrote:
jojoyaro 好...(恕刪)

其實老實大擔心的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但住起來會比其他的地方舒適
個人覺得跟當地住戶的熱心,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各地每個區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問題
個人覺得能快速的解決才好~
也由於住戶多半熱心,的確多能改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