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因建築成本的提升而導致房價上漲,消費者是否該為此買單?

疫情的干擾,使預售案場來人減少,現在出來看房的的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撿便宜的心態,在這邊我們先避而不談是不是真的能夠買便宜,只專注談一件事,未來房價有沒有可能不跌反漲?

各行業的原物料開始因為疫情出現短缺,沒有工作人員可以生產,在這種系統性風險的衝擊下,房地產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鋼材、混泥土的匱乏,在營造上必須要用更高的成本來採購原物料,開發商將面臨成本逐漸攀升的窘境。

這無疑是對開發商的一擊重拳。

近期,在一次開發商的主管會談中,某主管感嘆道:現在的缺料的狀況如果再持續下去,未來的推案在價格可能要向上調整,想來也是,當成本提高至一定程度,壓縮到開發商的利潤,為了維持報表上的盈利數字,價格勢必要有所調整。

就像因為颱風過後,菜價都會上揚是一個概念,但相同的邏輯套用到房地產,我們可以發現現實往往沒有他們想的容易,民眾就肯定會為此買單嗎?我想答案是未必...
作為天生與開發商站在對立面的買方而言,理解與接受是兩碼事,要全盤接受還差了一個強力的理由來說服買方,光憑施工成本提高這點,就要把所有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顯然是不太公平,畢竟我印象中的買方也不是吃素的。

付出的不該只有消費者
買方的思維很直接,市場上的風險不可預估,開發商的成本增加也不是我們可以決定,但唯一可控的就是我們擁有購買的選擇權。

你要調價,沒問題啊!大不了我不買了

若是開發商的建案本身沒有足夠的價值,去消彌因成本變動而導致的漲價抗性,只因漲價而漲價,我想買方肯定不會甘心當一名接盤俠。

我們會等到疫情過去,原物料回到正常基準值再購買,至於那些滿手都是高價燙手山芋的開發商們,只能緊張得直跳腳,最後,除了賠本賣,想來也沒有其他出路。

而真正有遠見的開發商,勢必現在就會全力優化產品,把平面打磨到極致,該強調坪效的絕不會浪費一丁點空間,訴求空間開闊性的,也會請設計團隊把空間感營造出來,總之就像擰濕毛巾般,把產品力使勁的榨出來。
至於那些不肯提升產品又硬要漲價的開發商,他們不知道,買方在拋棄你時,可是連說聲再見都不會說!。

高營運能力才有辦法創造價值
產品的價值塑造有很多種,就單論土地層面,開發商持有的土地若在地段價值上夠稀缺,同時再加上因長期持有所帶來的低成本,在未來,房價的溢價是可預期的,而價值的外溢就可以跟這次疫情干擾做一次完美的對沖,因為入手成本低,就算漲價也還在市場的認知價位內,才不會讓買方對漲價產生負面情緒,透過這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兩件事情。

第一件,開發商選地的眼光是獨到的,所以才會享受時間所帶來的增值紅利,也暗示了未來持續獲利的可能性,貌似更多了些。


第二件,既然是長期持有土地,代表這間開發商有自己的土地資源庫,有了庫存才可以持續推案,也證明其融資能力不會太差,也擁有更多針對系統性風險的抗打擊能力,就像這次疫情一樣。


開發商的營運強弱說明了其永續經營的能力,一間房子使用年限約莫50年,就像人一樣,難免會出現需要人照顧的時刻,不要等到當你需要開發商時才發現公司已經倒了,這就會像張書桌沒有檯燈、情人節沒有愛人的一樣尷尬。

量產型建商不容易因疫情漲價
事實上,量產型建商的推案量始終佔據了市場很大份額,其中不乏市場派,簡單來說他們不求高價,只求快週轉,加快資金回收的速度,避免把過多資金暴露在風險之中,所以面臨風險,他們的選擇往往務實且實際,那就是趕快賣。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會賤賣資產,畢竟這是地產業的大忌,但有件事卻是真實發生在你我眼前,量產型建商不會在這種關鍵時刻去創價,他們只求安全下莊,所以只要不賠錢,開發商是願意對自身的獲利讓步,只求小賺不要賠錢即可。

量產型開發商有頻繁推案的特性,所以他們手上有很多長期配合的原料供貨商,在疫情之下,這些廠商為爭取開發商的信賴,提供漲價前的原物料也是極有可能,因此他們營造成本往往可以低於小型建商,也擁有更多價格上的空間可以操作。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因為疫情的漲價還是跌價都是反應市場的需求,但唯一不變的是有價值的房產永遠受到市場的關注,堅持買間好房子,不僅是尊重自己的金錢也是對未來人生的一種體面。”

雜魚的blo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