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當初為什麼不設機場站....

分多次做可以多次招標阿.......
背後的利益很"金"人的

SORA-TATA wrote:
看到本篇的回文,
覺得許多人觀念不清與預設立場就開始謾罵.....!
醒醒吧,國家不是只要貪汙就能夠運作的,背後有多少人在努力維持著整個機構,幾個少數案件就要推否定其他多數人的努力?

希望有些了解交通管理與設計背景的人能夠清楚說明當初設計站址的目的與原因。
我想交通管理學系相關應該會討論到類似的議題,決策層面的複雜度應該不是非專業能夠想像。


對呀對呀,還是有很多人是在想辦法讓事情更好。

其實相關的論文不少,找一下可以找到一堆橫跨十幾年的研究報告,為了都市發展是事實,他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要用低價買下這些邊陲的地方(除了台北車站)蓋高鐵(邏輯上這些地方不蓋高鐵也很難自行發展),藉此提高周邊的經濟發展。

現在可能發展不如預期,當然也有後續配套規畫不夠完善的問題,但是就長時間來看這樣的規劃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他外縣市我不熟,但是當初早期在規劃台中的"中港路"的時候,市長提的規畫是現在的兩倍寬,大家都說他神經病(當然當時不會有人這麼直接說政府要撈錢),那是一個大家還都是騎腳踏車只有有錢人或高官才有汽車坐的年代,最後縮減一半變成現在的八線道,但是現在卻沒有人嫌中港路太大,反而上下班還是塞到不行。

一個政策的能讓人民迅速有感然很好,但是不要因為過渡期就完全抹煞投入其中的人的努力,高鐵從民國75年開始規劃,一定有人的一生精華歲月全部奉獻在上面,就一句"炒地皮"就要替這些人下註解嗎?

我還記得小時候參加過從舊台中市政府騎腳踏車到新市政中心預定地的活動,當時騎到目的地只覺得是一片田,還問說市政府幹嘛搬來這,結果現在那片田變成了台中市的七期重劃區,現在台中的商業重鎮,百貨公司電影院、餐廳都繞著這裡轉(遠在市政府落成前就是這片榮景...),要是當初沒有這樣規劃(當然我不敢說這是最好的規劃),現在的台中人可能還在跟外勞擠第一廣場。

有了都心的轉移,接著才可以去思考舊市鎮的活化,要是舊市鎮一直是市中心,那只會不斷的消耗那個地區的資源,現在的舊市中心退去昔日光華後應該做的是保留街廓、舊建築,以文化、藝術、歷史為主軸去發展(要是還是市中心的角色的話,這些發展要求都沒辦法排在政治、經濟前面)。

現在我們覺得很偏僻落後,離市區很遠的高鐵站不代表未來也是這樣鳥無人煙啊!像今天如果說捷運或BRT不是跑台中的文心路(遠離舊市區),而是跑在自由路(舊市區)我想也會有很多人不同意吧。

同樣的問題
那高鐵高雄端,為何不直接拉到高雄火車站或小港機場,留下那一小段
s1635584 wrote:
當然不好啊~政府若那...(恕刪)


其實如果待過公家單位
就知道其實我們國家的公務員員額根本不夠
畢竟現在政府的功能一直擴張,但人力員額就是那些
所以只好請一大堆外包跟約聘
只是沒接觸公家單位的人,通常沒這個感覺而已!
(奴隸銀行都報導過,中華民國政府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外包使用者)
舉個例吧!
你知道我們在戶政事務所櫃台看到的服務人員,他們有 80% 以上是外包公司的人
而非我們認知的公務員,其實他們都是一年一聘的臨時人員
加上政府發包出去,又要便宜,然後人力仲介又會規避法令,
所以一年一聘中間還會有個空窗期,不是大包商換人力仲介,
就是直接請你中斷一個月再來上班,為的就是規避勞基法的特休及年資累積等規定

舉我自己的例子,
前幾年在某公家單位資訊室混過一年多約聘,
我們承辦人是公家聘雇人員(非公務員,但是由政府聘用)是屬於系統 team

他負責只是上簽呈跟盯進度,其餘都是外包人員處理
(他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主要業務為營造自己的人際關係)

另他們的 team , ap team 約 10 人(6人公務員,4人政府聘用工程師),
只有 1 人寫程式(且只是單純的差勤系統而已),
其餘人負責的業務,全都是丟案子給外面做
所有的人都一樣只負責簽公文跟跟進度...

雖然政府對外大喊[精簡人力]
但如果真的要落實眾多繁雜業務的話,其實人力真的無法精簡,
但前提得是建立在這些人們都認真在本業上(以上面所述,就是 ap 就得自己下去 code ,系統得自己管而非外聘外包來管)

也因為精簡人力,政府機構都搞成了外包商,
但其實這對公務員及公務聘雇人員們來說,這反而是他們所樂見的,
因為這對他們本身至少有兩個好處(不是對國家跟政府機構喔!):
1.事情都是外包在做,承辦人(公務員或政府直接聘雇人員)就可以爽爽過~
2.好官我自為之:出了事情可以直接推給外包約聘人員跟廠商

所以公務員的素質在剛考進來時,或許真的都是一時之選,
但是就因為他們只需要負責簽公文跟催進度,自己本身的技術根本沒去精進
加上外包約聘人員也沒啥忠誠度,所以呈現租來的公務體系
當然就變成現在這個大家詬病的樣子囉!

jevons_hwan wrote:
一個政策的能讓人民迅速有感然很好,但是不要因為過渡期就完全抹煞投入其中的人的努力,高鐵從民國75年開始規劃,一定有人的一生精華歲月全部奉獻在上面,就一句"炒地皮"就要替這些人下註解嗎?


拜託!有誰會去質疑辛苦建設的小螺絲釘?

重點是上面決策的人本來就是要炒地皮
一月份爆出 "池塘換建地桃園副縣長獲利逾億元"??
難道大家不質疑內線反而佩服他有眼光??
花了龐大經費蓋在偏遠的地方說是要城鄉平衡?
事實上呢? 一堆官員自己上下其手從中撈錢

不否認的確很多專業人士很努力~
但這根本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

哀.....官啊!!

如果那些官真的有讓大家讚賞的那麼一天,

不過我知道....還是別做夢好了!!
台灣現今的建設又不是以提高效率為前提
是從中撈油水才是建設重點
一次設計搞好
接下來要玩什麼
很簡單,又不是每個搭高鐵去桃園的人都是要去機場的~
akiraphotography.com

kkmobil01 wrote:
同樣的問題
那高鐵高雄端,為何不直接拉到高雄火車站或...(恕刪)


=>當初的高雄市政府反對
那不去機場 高鐵也不在桃園市

那去青埔幹嘛?

吹海風加種田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