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文寫到解決停車、拖吊問題,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多看幾次確認,因為我毫無感覺呀!
南平路的機車違停真的很誇張,但我想對那些違停的人而言,這就是所謂的積非成是、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吧!
如果住在傳統市場旁就更要習慣這樣人車爭道的場面了,我想回憶一下,過去我也很習慣這樣的場面,感覺有股熱絡、熱情的氛圍在裡面,有點像是傳統台灣味道的街道,
當然我指的不是髒亂或是地面永遠濕漉漉的樣子,而是真的蘊藏了台灣人的人情。但是現代社會變遷,小販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而逛街的民眾採買的目的性變強、悠閒性變弱,很多氛圍都已經產生變化了,這時候,再去看看擁擠街道的場景,我想真的已經只剩髒亂和濕漉漉的地面了。
特別是那些快速成長的都市區塊,現代化的元素漸漸地多於傳統元素,於是傳統的良好氛圍已經弱到不足以掩蓋那些缺點,
因此,針對性的管理方式會是較好的處理(其實這些問題都不需要拓寬路面,都只是管理問題罷了!),當然我指的不是違停在其他區域就不重要,而是細節設計會有些許不同,擁擠、濕漉漉的地面應該在哪裡都是負面因素,但是若一個區塊仍保有熱絡氛圍,就得要好好想想,改革會不會直接讓熱絡氛圍消失(例如圓環市場)。
像藝文特區這樣新居民很多的區域,有些非常年輕的族群,對這些族群而言,對藝文特區的都市記憶還很新,他們其實接納性很高,但無法接受人車擁擠的記憶,
原因我想跟這些族群已經很多脫離或根本沒有那些熱絡的人車擁擠但卻熱情的記憶畫面,更多的人更傾向於現代商場設計氛圍,因此此地的違停不解決,我想民怨會直直爬升。
很多民怨都來自於最簡單的小事,這並沒有錯,問題是實際又做了甚麼呢?我甚麼都沒看到!但既然新聞文宣都這樣說了,那麼有沒有哪位縣民可以告訴我,所謂的"解決停車、拖吊問題"是發生在桃園縣的哪個地方,至少我可以平衡一些。但其實也是不太能平衡,放著藝文特區數十萬的民怨不管,我都不能很確定吳縣長還想不想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