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居民很喜歡在人行道上悠閒地散步,在人行道上三三兩兩地聊天,在人行道上一群人跳舞,因為人行道夠大,我們可以在人行道上做許許多多想像得到與想像不到的有趣的事情,甚至我們在人行道上舉辦環保跳蚤市場、才藝表演活動,才藝表演活動完全由這區的小朋友來表演,舉凡舞蹈、樂器、拳術等,其表演水準之高,真令人瞠目結舌。比起藝文特區的藝文活動(其實大多時都在逛攤販,比較有趣的是夏日親子節請外國劇團表演),我肯定更喜歡參與觀看這裡的小朋友表演。
在武陵高中旁這一區裡面,從社區內的步道到社區外的人行道,由私領域到公領域,適當且和緩的過渡空間,讓人行走其間,心情能始終保持愉悅。有別於國內強調居家裝潢的小空間設計思維,這裡的社區規劃一開始就著眼於社區公共空間如中庭與社區間之串連的大空間設計思維,這樣強調公共空間的連貫與完整性設計很有別於國內的環境設計,加上各社區管委會強而有力地維護公共空間安全與整潔(當人行道乾淨到一個程度,一張垃圾都很刺眼,因此我發現這裡有一些居民會忍不住隨手就撿起垃圾,就為了讓人行道保持乾淨),這也吸引了外國人在這裡聚居,當我牽著女兒散步時,外國人還會熱情地對我女兒用中文說:"好可愛!",這是一段小插曲。我時常在用早午餐時,看到一家子外國人在人行道上曬太陽聊天,那是很有趣也很溫馨的景象。
相對於武陵高中旁這一區裡面漂亮寬敞乾淨的人行道,我感受到很明顯的差異,藝文特區的街道很不利於行人,特別是對於推娃娃車的父母,痛苦指數超高,在養育我的大女兒時,我完全領會這種痛苦,大家可以想像推著娃娃車穿過"人行道上的車陣",這到底是個甚麼樣的畫面???如果無法想像,那麼現在就到藝文特區去實際觀察看看,桃園市都已經升格了,到現在,大家仍可以在藝文特區看到此奇景。甚至,當我到藝文特區探望父母時,我看到一個景象,那是"人行道上的車陣"與人行道上的電線桿、人行道上的馬路電燈、人行道上的店面招牌、人行道上的電箱,形成一個完美且毫無縫隙的圍合之勢,逼退一位母親把寶寶推到馬路上,這已經夠心酸的了,我接著看到這位母親為了閃開一台並排停車,把寶寶又繼續推到快車道上了,我都不想承認這就是藝文特區了。
不論是縣政府、市政府,感覺似乎都是一樣的思維,人行道雖然重新鋪裝過,但原本在人行道上的車陣、電線桿、電箱、招牌,依然原封不動地原址保存(就差沒列為古蹟保護起來),或者想著把藝文特區中間那塊弄得漂漂亮亮就好了,其他地方可能只能自生自滅了,所以我們看到蓋的漂漂亮亮的中悅建築,越來越少的綠地,越來越多的人。真的人有點多了,以前覺得那綠地還蠻大的,怎麼現在假日一看,人塞的讓我覺得怎麼綠地似乎變小了。到同安親子公園,只需三秒的時間我兩個女兒淹沒在小朋友群裡面,人何時變得這麼多了?我覺得這幾年藝文特區沒有成長,成長的只有人口與房價,藝文特區逐漸消失的公共空間如何因應逐漸成長的人口呢?
我要說說藝文特區的優點,中間那塊綠地加上廣場,其實是很好讓人放鬆的場所,只要你能穿越人行道的重重障礙,那麼你在路上被激起的那些阿砸的情緒,都可以在這裡得到紓解,那樣解放舒服的感受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呀(只要你不要太快想到"回程還得要再面對一次",這就是所謂的"公共空間的連貫性被切割")。再不然,就是買下正特區內的豪宅,絕對保證一路順暢,從你家豪宅內到綠地廣場一路順暢,你會覺得天地本來就是這麼寬廣,人行道沒有車陣、電線桿、招牌、電箱都叫做理所當然、天公地道、天經地義的事情,當然,要有這樣的優勢一定要多付一點錢(房價)才行呀!
藝文特區目前仍持續地完成新的建築,站在藝文廣場裡,周圍聳立的豪宅改變了藝文特區甚至是桃園市的天際線,漂亮的建築立面也改善了藝文特區的市容(當然也有人不認同),站在綠地裡,也許有人心中升起一句話,"這麼多的豪宅,這裡的房子貴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沒有人感受到或想到說"這麼漂亮的地方,這裡是我的家"有點悲哀吧!以藝文特區的規畫格局,跟桃園任何其他地方相比,她都該是最美的,她都該是最漂亮的,只是不長腦的規劃與軟弱的執行力,讓她的漂亮變得世俗,讓她的美少了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