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都塞車的桃園~期待它的進化


鄉間河太急 wrote:
你前面是在講動工,...(恕刪)


桃園運動中心也是延宕動工啊你不知道?
歡喜剪綵後還隔了一段時間才開始整地,
中壢也是耶。
社會住宅鄭市長是喊四年兩萬戶耶,
現在動工的也只有中路二號約一千多戶,大部分連招標都失敗,
請問正在施工的比例跟自己喊的差多少啊?

最多人關心的綠線和地下化喊動工幾次啦?
隊長你要不要統計一下?
選前喊桃林捷運化任內一定動工,選後呢?
不是我要刻意忽略,但你家主子開的支票兌現率實在太低了,
加油好嗎?
luaxxx wrote:
桃園運動中心也是延...(恕刪)

綠線和地下化喊動工的日期巳經到了嗎?
你要拿出證明巳經過了動工日期卻還沒動工來啊
桃林捷運化任內一定動工,有這條建設嗎?
從來就沒聽說桃林鐵路在任內要動工改成捷運,是你在作夢嗎?
拿出證明來啊,都你在說而巳,這不就是抹黑
東扯西扯一堆,你的高架快速道路路線在哪怎說不出來?
鄉間河太急 wrote:
綠線和地下化喊動工...(恕刪)


喊動工太多次,族繁不及備載,僅節錄部分

http://www.cbbimg.com/out.php/i205292_AAA.JPG



選舉政見第二條
http://ebulletin.cec.gov.tw/選舉/直轄市長/103年/03桃園市市長.pdf

鄉間河太急 wrote:
只拿標題出來,內容...(恕刪)


自己不會點進去看?
不是最愛貼新聞?文字稿隨便Google都有。
http://m.ltn.com.tw/news/local/paper/1082725

政見提出來不就是要任內完成嗎?
難不成是下一任的工作?
再凹下去很難看耶

luaxxx wrote:
地下化施工所需路幅比...(恕刪)


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其實很多都是一體兩面有利有弊
沒有對錯的
http://bdp-taiwan.blogspot.com/2015/09/5_4.html

文中提到內容如下

鐵路高架化vs鐵路地下化
了解相關背景之後,我們來聊聊高架化和地下化。先問大家幾個Yes or No的問題:
l 高架化代表二等公民;地下化象徵城市進步、有發展潛力、有遠見。
l 高架化遭受風吹雨淋使用壽命僅有30年;地下化環境好使用壽命可達100年!
l 高架化在陸地上所以要拆遷房子、徵收土地;地下化是在地底下所以不用拆房子、徵收土地,或至少數量上會少很多。

你的答案都是Yes?是否覺得這幾個敘述都蠻有道理的?我必須告訴大家,這些是一般人很常見的錯誤想像。很多人重頭至尾把地下化「鐵路」和地下化「捷運」給混淆了,全世界大都市的「鐵路」地下化比例僅僅不到3%(請參考蘇昭旭老師的文章)。為什麼?因為建造時間長、技術困難、成本非常高,以鐵路的角色來說是不划算的。鐵路和捷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運輸角色,桃園這段要做的是傳統的鐵路地下化,世界上所謂進步大城市的鐵路大部分都「沒有」地下化。故不需對鐵路地下化那麼一廂情願,這是第一個先釐清的事實。

第二是使用壽命的問題,高架橋梁遭受風吹雨淋,可以使用多少時間確實深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能用多久沒人說得準。以現在的科技來看,不管是RC結構或是鋼結構的橋樑,使用個50年以上是沒問題的。另外,在橋梁設計中有一個比較相似的概念是「設計使用年限」,設計使用年限是用來提升設計、施工等公共工程品質,現今重要設施的使用年限都會抓在100年以上。一座用使用年限設計為100年的橋梁,就代表他能使用一百年?或是只能使用100年?當然不是,蓋好之後的結構物能使用多久,是取決於相關的維護管理方式。同樣的,地下隧道也是一樣的概念,一個用使用年限設計為100年的地下隧道,真的要能使用到一百年壽命還是需要透過良好的維護管理方式。不論是用什麼材料,時間一久都會有損耗(壞)問題,一但有問題就好好的維修或做置換,這才是正確的觀念。話說回來,高架橋樑比起地下隧道來說,更容易發現狀況、有狀況也更易於維護,地下隧道的優點並不特別表現在「使用壽命」之上,這也是許多人對其過度的想像。

第三個是拆遷、徵收的問題,我們縮小這個問題到桃鐵高架化這段的工程範圍來討論。拆遷、徵收的範圍取決於工程用地範圍,工程用地範圍取決於法規規定算出來的用地寬度、和欲採取的施工方式。另外,這段「改建案」對用地需求最麻煩的部分在於,他必須一邊做新的鐵路、一邊維持既有鐵路的營運,在這樣的條件下,計畫用地的寬度會比單純只做新鐵路要來的多。如果要將其地下化,目前地下隧道的兩種施工方式,一是明挖覆蓋工法、二是潛盾隧道工法,簡單來說一個是從地面上往下挖,最後再把地面蓋起來、一個是潛盾在地底下一路鑽出一條隧道。先不論工程可行性,這兩個地下化施工方法和現在桃鐵高架化的計畫用地寬度(約25M)比較起來,明挖覆蓋工法的用地寬度(約26~27M)預估會更大、潛盾工法的用地寬度(約21~25M)會少一些。所以你看到的報告如果是用明挖覆蓋工法的地下化方式去推估,就會得到「拆遷戶數」和「徵收面積」都比高架化較多的結果;如果是潛盾工法估出來就會少一點。但大體來說兩者其實沒有相差太多,可以預見改建成地下化跟所謂「民眾的期待」一定會有落差。

其實比較了解這個案子的人都知道,單純高架化部分的拆遷其實不大,之前大範圍的拆遷爭議是來自於配合高架化的都市縫合計畫。桃園縣在朱立倫時代,規劃了一個沿著高架化路段約50~60M寬的「園林大道」,可想而知50~60M寬的範圍要拆遷超多民房(4千多戶,2萬名居民),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彈。為使計畫順利運作,在民國100年時取消了園林大道,將都市計畫變更範圍縮減成現在的25M寬,相關計畫也才得以繼續推動。那段故事隱藏了很多陰謀論在其中,以後有空再聊。
luaxxx wrote:
自己不會點進去看?...(恕刪)

就我來看這種動工延宕的問題就是政府制度面的問題造成,台灣各縣市都會有的問題
動大工程更容易因為公文往返,各單位審理,招標程序拖延
但是否是在講空話,要看執行面是否有進展
除非那些得標廠商都是在做假,不過要拿這些廠商的名號出來做假,怎可能不被揭穿
對比之前的市政或其它地方的建設空頭支票,桃園這些年改變很多,這是我的認為
你不認同也無所謂,認知不同,解讀就不同,再怎麼講也不會有任何交集
你就去支持你認為可以讓桃園變得更好的市長候選人,這原本就是選舉制度的自由民主做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