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的都市計畫發展定位未來就是這樣
..平鎮市是中壢市的衛星城市
..八德市是桃園市的衛星城市
..所有的公車系統幾乎以此點為輻射發散打造的
..沒道理叫中壢站這麼多坐車的人跑到平鎮去
..雖然有一半可能是平鎮人過來坐的
..中壢人也應不會允許這個超級現成人流大站搬走
2.我不知道那條路線
..我覺得這條很偏僻建一般聯絡公路就好
..說不定現有的道路早就可以互聯
..弄個鐵路還高架很浪費所以這個方案不推也是明智的
..單看內壢的人口重心就不在那邊了
..鐵路是運輸人流不是走直的走快的就好
..倒是我認為台鐵設太多站站站停拉長了時間很不方便
3.公路與鐵路一定會形成交通網的貫連
..國道一與國道二不會平行還交叉就是為求地方的相互連結
..而且這還有發展上的優先次序
..那些運輸專家會考慮到都市的未來發展與運輸效益
..城市的交通網並不是用尺在地圖上劃直劃橫就好
..會考慮到有沒有人也考慮到有沒有山擋水擋的
..所有方案都要做利弊的評估讓主事者做最後的裁量
..然而共構共生聚集人潮發展商業帶動附近繁榮是不變的趨勢
..台鐵應該蠻需要很補的業外收入來支付人和車的問題

這條路線只是臨時軌的一個想法
桃園鐵路高架化時,鐵路局建議臨時軌道可以這樣走
所以圖上的車站都冠上臨時兩字
但好像也沒什麼討論就無疾而終了
進一步說,想真要取代目前鐵路路線也很難,
因為現有三站前的商家一定大力反彈
這個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桃園站前都市計劃遠比中壢車站老舊,四線道僅有一條
商圈老舊,死氣沉沉
如果桃園車站移至國際路,中壢車站移至平鎮
然後重新規劃連接的幹道,新的客運轉運站
就會有煥然一新的格局
只是對市府而言,做這個吃力不討好
不是被罵炒地皮,圖利地主,還要得罪目前站前商家
要被徵收的地主可能也獅子大開口要徵收費
營運後,有什麼問題還要被罵
不如以不變應萬變
桃園和中壢兩個各四十萬人口的城市,四十年來只有一條台一線相連
這條路之難走,大家都知道
四十年來,也只有朱立倫市長弄了一條文中路,也只能通到內壢
到了內壢還要拐來拐去,才能到中壢
原本朱縣長想,鐵路地下化後,配合徵收,弄一條五十米大道出來
就可以抒解桃園和中壢之間的車流
但這個想法馬上就滯礙難行
桃園在縣府時期,預算根本不足以支撐這麼宏觀的建設落成,
於是吳志揚縣長有一個縮水版,但仍不被徵收戶同意
鐵路局也表示,只做高架化其實難度不大
是桃園縣府自己要弄一條幹道出來,才搞得抗議連連
所以桃園鐵路高架其實阻力最大在於沿線的居民,主要是以中壢區民為主
當年的新聞,光是中壢段高架就預估近四千戶民房要被拆
他們組成了桃園地鐵促進會,極力爭取鐵路地下化
這也凸顯一個問題,桃園的建設往往會拖很久
等到要落實時,房子早就不知蓋了多少
阻力及徵收金額也翻倍
台中當年鐵路是地下化的
後來因為中央說,台中如果接受高架,就會負擔全部經費
不需要台中市府出錢,所以台中市府就同意了
為什麼台中市府願意接受呢
第一,台中幹道遠比桃園進步,
鐵路兩側台中市府早已規劃了幹道和綠帶
也就不需要鐵路地下化再新增一條幹道出來
沒有這條路,台中市各區之間棋盤式道路也方便的很
第二,台中鐵路兩側不像桃園那麼緊臨鐵路,高架化視野也很宏觀

台中市東區鐵路
台中鐵路路線老台中人都知道,走的是台中市區的邊邊角角,車流量本來就不會太大
但桃園鐵路和縱貫路平行,多出來的路對桃園幫助非常大
所以桃園和台中不同,沒有鐵路新建這條路,桃園中壢間就只有縱貫路
第二條幹道永遠蓋不起來
所以桃園選項有,第一單純鐵路高架化,不做幹道,也沒有綠帶
沒有作為,也不會被罵,反正桃園都市計劃都很落後了,也沒差這條
第二是地下化,多個平面道路
屆時或許還可升為快速道路
像台北市民大道的設計
就算辦不到,最起碼也有板橋縣民大道的規模

桃園市桃園區縱貫路車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