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重劃區的馬路真的太小條了?


david11012 wrote:
看你空集合的說我攻...(恕刪)


所以說先偏離主題的是你嘛
本篇在講中路 怎麼你硬要拖新北的道路規劃下水?
先講炒房天堂也是你 怎會是我引戰??

因為你資訊貧乏 竟然蠢到以為中路把路幅縮小是為了居住環境
我出來電你是告訴你事實 路幅縮小取消停車格是故意為之 而且還做的很明顯
你不提取消停車格我不怪你
而且拔掉南桃園交流道就不會多塞是你講的
所以我支持你連署錯了嗎?

舉南平路莊敬路就是在說中路仍在複製舊區已存的交通問題
車子絕對不會荒謬如你只走主幹道
主幹道假若負荷不了車流 車子就是往旁邊的小路塞
所以關於你說車子不會開進力行路慈文路 是管窺蠡測的言論
這也是我說中路的居住品質很難提升的原因之一

至於道路寬不寬跟會不會塞車這關連因地而異
但我敢斷言以中路這種詭異的道路設計(這不光我講,連鄭文燦都認證 請自行google)
臨2高交流道口 又規劃為高密度純住宅區 隨著時間塞車是必然的問題
所以你敢保證中路絕對不會塞嗎? 我猜你不敢
------------------------------
討論就討論,沒必要誰電誰!

還有,桃園道路小已經無法改變如台中幾乎到處都是大馬路,但其實重點根本不是塞不塞車,
我個人認為這是當地政府對公共交通運輸網規劃的課題,應該盡量便利以減少讓市民開車,
因為便利而多搭公共交通工具,一來減少車流及塞車,二來減少了車輛廢氣,對人類生活環境也盡到保護責任。

這影響的才是未來,不是嗎?

Hank75729 wrote:
以桃園市各重劃區 路寬比較像樣的
可能就是青埔 或是八德那沒頭沒尾的建德路了
硬要說的話 還有中路的大興西路


桃園市各重劃區,道路規劃最好、公園最多的,確實只有青埔,
其他重劃區規劃真的都不怎樣.

.
988168 wrote:
桃園市各重劃區,道路規劃最好、公園最多的,確實只有青埔,
其他重劃區規劃真的都不怎樣


畢竟只有青埔是國家級重劃區,其它的都只是地方政府自己弄的,眼界有限,經費也有限,也容易受到民代、地主、地方勢力的影響。
看過幾位大大的發言,讓我有了更多感想與啟發。台中七期的規劃很好,城市意象很好,雖然我僅僅是用街景瀏覽,都能感受那份優雅與現代感。

維基百科這麼說:
”2000年代後台中市計畫興建的幾個重要建設,包括新市政大樓、議政大樓、臺中歌劇院及全臺灣最大的戶外劇場——圓滿戶外劇場等等,幾乎都在七期重劃區內,是台中市公共設施發展最密集的地區,加上百貨購物商場與飯店陸續進駐,且位於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交通便利,目前已成為台中市地價最高的地段以及最精華的區域,七期所涵蓋的西屯區與南屯區,在每年的土地現值增幅都是在台中市市轄區裡面的前兩名”

“新市政中心內的政府重要機關主要有:臺中市政府、臺中市議會、臺中市警察局總局、臺中地方稅務局總局、中央健康保險署中區業務組,此外,臺中國家歌劇院、秋紅谷生態公園、新光三越台中店、Top City 台中大遠百、老虎城購物中心、禮客台中店、林酒店等亦座落於此地,今日本區已成為臺中市政治、商業的重要核心。”


可見台中七期的定位與擔負的城市角色與桃園中路是不同的(也許青埔會比較相似?)。到底桃園中路未來會變得如何,我也不能確定,更無法保證不會塞車。肯定是不會像台中七期的,也不需要像台中七期。

台中七期市政中心的模式本來就會帶動地價上漲,再加上集中式大型公共設施,可以在此地發展的大概只剩下豪宅聚落了,面對市場機制,台中政府能做的好像也不多(還是刻意為之?)。

社會分層現象在這裡清楚的呈現,我記得有一篇文章分享台中七期的生活經驗,被抨擊是假豪宅,說總價僅僅三千多萬,破億的才是真豪宅,一般人不適合住在七期等等,讓我見識到人心被資本分化扭曲的程度,超乎我的想像。

有錢並沒有錯,有錢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是無論如何,保持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價值。更何況,發言抨擊的人可能還不屬於有錢的族群。

七期集中式大型公共設施感覺是面向全台中市民開放的,但實際上更像是服務於旁邊的豪宅聚落。就像藝文特區中央廊道與兩側豪宅的關係,一般市民就得通過主要幹道中正路和大興西路才能到達。

中正路、大興西路、南平路隔開了正藝文特區和泛藝文特區,慈文路則隔開了藝文特區與舊市區。台中胡市長卸任前依然繳不出的功課是舊市區的沒落與空心化,歷史當然很有可能在桃園重演。

幸好我們現在擁有知識與工具,時代巨輪也推動我們到現在這個時間點,讓我們看到許多宜居城市的基礎是如何被打造。

讓我們重新思考讓城市變得安全、舒適、有趣的根本原因到底是道路、建築、車輛這些死的東西,還是人與人交往激盪的火花、鄰里間討論怎樣讓孩童更安全的上學還有每個人在街道上閒晃的基本樂趣。

都市化過程出現的人口集中及貨品集中現象,讓我們誤以為道路與車輛才是都市化的核心動力,但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在人口初步集中後,道路就必須拓展,更多的道路與更多的車輛,負面效應成等比級數增加,直到城市無法承受。

難怪有人形容道路與車輛像是城市得了癌症,不斷地蔓延直到城市死亡。因為道路與車輛從來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人”才是。

我們必須真正在乎,人究竟是怎麼生活於城市之中,才能看清那些事物才是重要的,又有那些應該捨棄的。

城市是作為一個空間,提供人與人交往的容器。人走在街道上,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城市氛圍與周圍的人群,這時城市發展隱藏的機會也存在其中。所以,我想生活圈安全、舒適、有趣,會是更重要的課題。

Inspector大,雖然我們立場好像不同,但我覺得我們是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某些您的立論我還蠻同意的。特別欣賞您截圖說明的熱忱。

david11012大,感覺您處事很成熟呀!我很欣賞您冷靜的態度,提供資訊也讓我獲益良多,真心感謝!

也感謝其他大大的指教,謝謝!
windmill4007550大的風度也是我非常敬佩的
任何想法不能絕對說是對,是錯
不過可以提出來讓大家參考

台中七期的街景,不是說因為它是台中市府的所在地,才會這麼厲害
三十米路在台中其實已經是標準配備了,這需要台中市府所在地才會有的嗎
如果我要讓比較差異更大,像文心路、台灣大道、環中路或市政路這些主幹道,視野會更宏觀
W大提的這些厲害的建設,我都沒提
純粹就是道路空間的比較
而這樣標準,我們是有機會做到的

可能有人會期望,中路是個很優質、寧靜的住宅區
但個人是覺得不可能
因為地段就不同
舉台中為例,中路並不像東海這麼偏遠
可以發展小而精,小而美的住宅區
加上桃園人口是高成長的,也不可能發展像宜蘭那種安靜優閒的氛圍
拿中路和青埔比較
青埔離群索居,我們去縣內任何一個鬧區都不用經過青埔
所以青埔車流相當單純,這裡或許還可以享受清悠
而中路在交流道旁,週圍的車流全都要通過這裡去市區或交流道
注定要發展成鬧區,規劃純住宅區根本就是背道而馳,與現實相反
國際路往交流道的車流,主要分上國道車流,其次是往桃園市區及大竹、莊敬路車流
國道常因為交通事故,導致車流回堵到國際路
這時,重劃區的車就很難轉的出來
要往藝文或中正路的車流,就會走入重劃區,才不會堵死在國際路
這時候因為重劃區路太小,車流擁塞就會更嚴重
(重劃區的國際路其實可以再弄寬一點,在慈文及力行路口增設左轉車道,
才不會左轉車天天堵住直行車,時時上演左轉車搶道,與直行車對撞的驚險場面
政府多做一點,生活就便利一點,才會對交通安全有助益)

其次,交通意外和路大路小我覺得關係不大
大至九十米的大道及小到不足五米的巷弄,都會發生交通意外
除非你要搞成行人徒步區,又或者是所有街道全加裝跳動路面
才有可能再降低意外發生,只不過在這開車就會痛苦萬分了
但又沒有,因此我覺得在安全上不但助益不大,對空間也扣分
住宅區一樓也能開店面,未來在這區想買個東西,放人下來、接人上車,需不需要空間?
你沒這個空間,就必需要佔據車道,嚴重影響交通順暢
我在開車時,有些三寶車停車不靠路肩,不打方向燈
直接停下,差點追撞
未來這區行車就要非常注意這個問題
這區道路只保留必要車道,只維持最基本的行車功能,刪除路肩、分隔島綠化、停車位
政府應該要想更多,而不是把交通順暢建立在期盼市民全會去自動自發守法
換個角度想,日後道路空間覺得不夠
拓寬是不是要犧牲人行道空間
(像中壢中山東路拓寬甚至還要拆房子來做車道)
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多預留一點空間呢?
道路寬度緊繃到這個地步,實在看不出有考慮到未來

行人走路空間應該著墨在人行道寬度,而不是把道路縮到最小,反而方便行人違規穿越
台中七期的路比中路寬,難道行人就危險了嗎
七期的行人活動空間,會不如中路嗎
去過就知道

竹北的交流道下來的幹道是六十米寬,大興西路60米寬的長度才1.2公里長
橫向幹道有四十米寬,也比國際路寬
竹北才多少人,但他們的交通建設的規模是架設在四十萬人的格局

桃園在市容、交通順暢、行人安全空間建設上
真的沒有比較亮眼






luaxxx wrote:
所以說先偏離主題的...(恕刪)

桃園市區零地太多太多了 建築樣貌難整合自然市容就亂
這有啥好討論的,馬路都大條,可標售之土地就變少,政府或私人外褲跟內褲就變少,算一算會差不少喔
當然規劃要這樣啊!!
不過倒是很難想像將來蓋滿住滿時會是啥情形!
關於安全,inspector大提到:
道路小,代表行人任意穿越馬路更容易,那個小朋友就是突然跑到馬路上才造成意外,大興西路寬,又有分隔島,路人哪敢任意穿越,交通意外和路大路小我覺得關係不大,大至九十米的大道及小到不足五米的巷弄,都會發生交通意外。

-->我的看法是:
1.未來只要是生活化道路,都應該設計成行人可以任意穿越才對,不然就不是合格的生活化道路。

2.為何生活區的道路,還要允許車輛隨意通行呢?這裡應該是居民的空間權力最大呀!

3.我說空間權力,因為在生活區的道路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間,這點許多大型城市已經完全確認了,不能再放任汽車隨意地通過生活空間,當車輛侵蝕生活空間的同時,城市也變得不宜居了,不再有吸引力了。

4.相反地,若能好好的保護生活空間,則居民利用道路完成所有生活上所需的事情就會變得更輕鬆,更認同自己所處的城市。

5.還有我們該思索如何透過設計讓悲劇不再發生,而不是一句責任在那位小朋友身上就結束了,如果這是您自己的小孩呢?

6.寬大的馬路的確會嚇阻行人不要輕易通過,這也是許多城市總結的經驗-->因為這種對行人的嚇阻作用,城市活動空間的確被道路給分割的支離破碎了,這讓許多城市確認擴大人行空間,縮減車行空間的基本策略。不然,城市宜居評比不斷被下調,城市競爭力下降,該找誰負責呢?

7.馬路寬度與致死率是有關係的。墨西哥城的证据表明,交叉路口行人横穿马路的最大距离每增加1米,行人遭遇交通事故的频率最高会增加3%(Duduta等2015)。每新建一条车道也会增加所有严重事故的数量(Duduta等 2015)。研究发现,街道宽度和街道弯曲度与受伤事故的关系最为密切。街道宽度增加时,每年每英里交通事故会出现激增。最安全的住宅区街道宽度为7.5米(Swift,Painter和Goldstein 1997)。

8.該如何設計呢?一條生活化道路就該設計成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包括老弱婦孺,而且可以從任何時間任何位置隨心所欲地穿越。當然,汽車也能使用,但顯見地,汽車必須降速至安全的範圍,通常指的是,20~30km/hr(即便真的撞到,人也不會死)。

9.立個限速牌子是不夠的,要在使用情境上完全轉換,撤除地面標線(才不會太像車用道路)、撤除交通號誌(所以不會看到綠燈就猛踩油門,因為根本沒紅綠燈)。

10.利用各種事物縮減車道,例如:路邊停車、露天咖啡座(對!就擺到馬路上)、大型盆栽(對!就擺到馬路上),這些障礙物可以降低車速,也可以讓行車路徑變得彎彎曲曲,這樣車速就快不起來了。

11.比起抖動路面或減速帶(其實車輛開過時,真的很吵!),行進路線的障礙物的減速效果更好。原因是,許多的車主不在乎車體抖動(雖然很不舒服),但很在乎車體刮傷。這也是車子只要離開抖動路面,就會加速前進(因為路很直,很好加速!),這樣就沒有減速效果了呀!

12.我覺得對酒駕行為也有遏止作用,因為開不了多遠,就被障礙物擋下了,根本就沒有加速的機會呀!哪還有機會撞上人,還把人拖行60公尺呢?我真心覺得,若能這樣,城市也會可愛的多了。

13.以上措施並非天方夜譚,而是許多宜居城市真正落實在城市規劃中,是城市治理部門非常鼓勵的策略(當然都是在規劃計畫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