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PonPon wrote:damonxi930...(恕刪) 我那天也有在現場我第一次來青埔買房子因為據我所知 很多建商都會這樣把雨遮模糊掉所以我有特別注意雨遮跟單價的部分如果是我的訊息有錯 請進快告知我不然我這樣不知道該相信誰
damonxi930大~我的確點出了預售屋的敏感神經,以宏普光年A19目前計算出來的完銷均價來看,要是他是不含雨遮的計價方式,但是登記坪數,第一,符合內政部的定型化契約,第二,因為要抱到交屋後才會有成屋銷售計算總坪數的好處,所以也會驅使買家盡量往中長線方向走,不過青埔的建商目前也分兩派,就是總坪數派(通常代銷會盡量不提到雨遮或坪數甚至是公設計算)與雨遮不計價派,目前由於青埔的房價已經慢慢走高,所以越來越多建商與代銷會走回雨遮不計價的方式,可以希望買家看到交屋後的好處,更有動力長抱,但是交屋後究竟有無實質好處就要看是否是"雨遮計坪不計價"了~至於宏普光年A19案,你聽到是不含雨遮我聽到是總坪數,誰對誰錯沒關係也不打緊,等等問問即可~p.s. 主委???您就當做我想像力太豐富好了哈哈~damonxi930 wrote:主委????我得知的消息的確是不含那你怎麼確定有含?我有請銷售人員給我看坪數表
雨遮一直是個很微妙的話題,當然公設比的計算與公設面積包含的範圍也是個複雜敏感的話題~a. 最常聽到代銷或建商強打"雨遮不計價也不計坪",這句話不仔細聽清楚觀念會很模糊,"不計坪"應該本意就像S大說的權狀不計坪(也就是所有權不登記的意思),那宏普光年A19案基本上是下訂時的權狀坪數會完全等於交屋後的權狀坪數,並不會有交屋後把雨遮算進去讓當初單價有變低的情況發生,不過這樣的策略感覺只有在銷售時把總價稍拉低一點之外,對中長線買家願意交屋的並無實質上的好處,這有點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怪怪的QQ~因為既然雨遮都不計價了,為何不把雨遮坪數登記進權狀坪數呢?中長線願意交屋的買家不就會抱更緊嗎?對推案的客戶穩定性也很有幫助.舉個去年秒殺建案"聯上世界"的例子,美學主打"雨遮計坪不計價",就是下訂時所付出的總價是不含雨遮價的,但是因為雨遮所有權會被登記在權狀總坪數內,所以將來交屋後這些雨遮倒是間接變成買家的Bonus.這也是當初此案銷售的優勢技巧之一,因為對中長期的買家是更有利的,更具置產保值的吸引力.一般的代銷在案場時,會混淆上述兩種不同的方式~買家要是自己沒確認,也會容易誤以為交屋後權狀就會多出雨遮坪數,對房子的長久保值度提高與變相降低當初下訂的單價而出現"賺到了"的迷思~b. 另外還有個話題就是公設比的迷思,一般普羅大眾認知的公設是"總坪數X公設比=公設坪數",通常所謂的總坪數=主建物+附屬建物(雨遮+陽台)+公設面積,這是含雨遮的算法,宏普光年A19案就如同S大確認的是雨遮不計坪的話,那總坪數=主建物+陽台Only+公設面積,假設代銷告訴你公設比是32%時,那關鍵的答案就是要問代銷那公設面積含哪些部份了,另外還有魔鬼藏在細節裡的問題就是也該問一下車位的登記坪數並判斷是否是正常的車位登記坪數,這也會跟公設比有關聯.順帶一提給大家一個觀念,所謂的"雨遮計坪不計價"(如:聯上世界...etc)預售階段假設公設比35%好了,到交屋後把雨遮登記計算到總坪數後,公設比會因雨遮的大小降低一定比例的公設比,但是雨遮太大時也不能說真的是實質的好處就是了QQ~因為別忘了還有"實際面積=主建物面積-附屬建物面積(雨+陽)",這時候雨遮越大,實際面積越小,聯上世界就有些大雨遮戶是實際面積就被雨遮吃掉了不少.大家在下訂買房前~建議可以問清楚這一類的細節~下訂時的確會比較清楚而沒有被代銷批到的感覺或是弄清楚後他也批不到你就是了~哈哈~SCWCC wrote:Yes!宏普光年的坪數是不含雨遮,雨遮也不計價,權狀也不計坪。這個是100%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