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pector wrote:
橋墩至少會佔據兩個車...(恕刪)
其實當初綠線最早規劃是高架
但因為居民反對(公聽會我去了兩場,砲聲隆隆)
目前呈送中央的計畫變成地下
但實際上地下化所需的空間其實比高架還要大
(地下要到30m以上寬度,尤其車站空間更是比高架大得多,但高架大概佔3-4車道,所以很靠近兩旁民宅,但不致貼住,不過還是對居民有壓迫感,因此居民還是反對高架)
以介壽路來說,地下潛盾開挖,兩線車道寬度都要到兩旁房屋的地下了
這就是為何有些居民反對地下原因
其實有一些捷運系統的土建不須那麼大的橋墩
例如日本千葉的monorail
http://www.youtube.com/embed/Iyi29VBYdvQ
(sorry 我不會嵌入youtube)
還有幾家類似系統(正的與倒吊)
就算LRT或BRT,其實在土建上應該都可以比中、重運量系統縮小
當然我不是土木專家,只是就承載結構上來看應該都是可克服的工程方式
不過這是痴心妄想
因為
1.這種monorail系統都是幾家公司的專利,會卡在政府採購法問題(至少三家以上投標)
2.若政府要做,只有BOT以繞過採購法,政府會想這麼做嗎?
3.除非推BRT或LRT,但政府會這麼想嗎?
Inspector wrote:
m大提的我還真不知道...(恕刪)
我不知道當初捷運工程單位的設計
那時去參加說明會的資料都丟了
桃捷綠線似乎到現在是重運量或中運量捷運都搞不清楚
我只能稍加猜測
目前文湖線車廂寬度209cm,雙向加上土建結構
預估高架寬度可在8公尺以下(目前木柵段部分因承襲原木柵線馬特拉公司車廂227cm寬度,高架寬度也比較大)
以目前介壽路來說,我沒有實際去量目前一車道寬度
但依據營建署的道路設計規範
主要道路車道寬度不得低原3公尺
所以四線道+旁邊停車格(幾乎等同6線道稍小),應在15公尺以上
所以高架截面寬度應不致完全遮蔽介壽路
但目前依據原木柵線復興南北路來說,橋墩佔用約一個車道
(事實上可以看到橋墩其實寬度不到一個車道,且復興南北路車道寬度比介壽路更小)
可參考這張圖

這是中運量捷運的設計,承載比較大
若依據我說的採用輕軌或公車BRT
機電設備更少(BRT沒有機電設備)
在工程上應該可以更加縮短高架截面與橋墩寬度
且車站主體也相對地下化比較小
但若地下化,以車站主體而言,就必須要有至少50m以上距離(月台+車道,還不含上下樓梯)
而車道視中運量或重運量有所刪減,但一般來說都比汽車車道要大得多
我上次(也好久了)參加八德市公所的那場說明會,與會的工程人員就透露地下化車道截面寬度至少要30m以上的數據
給你參考
mechtec wrote:
我不知道當初捷運工程...(恕刪)
大大回答的非常詳細
桃園的人口數做中運量捷運其實是非常適合
但問題在於主幹道不夠寬
介壽路只有20米寬,而復興南北路有40米寬
是介壽路的一倍
台北復興南北路做高架,還能維持幹道功能
即使不行,週邊也還有許多平行替代道路可走
但介壽路目前是八德對外唯一的主要幹道
沒有其它道路可以替代(大湳到火車站不可能走國際路)
介壽路現在就一堆車臨停,或被公車擋住
如果縮減車道,或縮減車道寬度
加上捷運站等待接客的車流,及車道縮減後和增加汽車對機車擦接的機率
大湳市區交通將永無寧日
因為介壽路寬度僅有20米
如果做高架相信對兩旁商家而言是非常壓迫的
那個感覺可以去參考現在的桃園市民族路橋
這樣一個壓迫感,是很不舒服的,也會影響商家做生意
另外,進桃園市之後,桃園市最好的路線是中正路
寬度只剩12米
12米道路如果要做高架,中正路反彈會更激烈吧
在民眾角度來看
政府一開始就把道路做的太窄,做高架所帶來的惡果
民眾是不可能樂意承擔的
站在政府角度來看
重運量捷運從施工到營運,都可以預測虧損
這種虧損的規劃,如果背後沒有一個有力的力量去推動
是很難執行的(桃園縣府有決心嗎?)
所以個人認為綠線興建機率極低
若不喜可以跳過
===========================
捷運系統,並非只有興建而已
當建立一條路線後,要對原有公車系統與聯外道路、停車空間做調整與規劃
才能達到『路網』的效果
以八德、介壽路沿線與桃園市中正路而言,捷運路網的建立有其必要
以介壽路來說,路網若能建立,公車停靠與轉彎阻礙交通流動的情況即可解決
相對自用車行走介壽路的數量也可減少
對交通建立嚴厲措施(例如取締、拖吊)也才不致招致民怨
(還記得朱立倫主政時的交通措施引發的民怨嗎?)
個人認為這是理想且正確的方式
前篇我提到桃園綠線的規劃
我提出來高架式BRT(快速巴士系統)或高架式的LRT(輕軌)或膠輪式輕軌,甚至單軌式系統
用意是提醒,其實『捷運』有很多選擇
只是大家似乎都是以為捷運只有中、重運量軌道式MRT捷運系統
而忽略的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系統
我個人以為,在介壽路這樣路幅小、車站用地小的地方,加上聯外道路不良
若以地下化施工,其實工程挑戰(兩旁商家都怕房子會裂、且要7-8年不能做生意)與交通衝擊實在太大
I大提出的『高架對兩旁住家的壓迫』也是根源於中、重運量系統
但若換個思考方向,若採用輕軌(還有單軌式)或甚至BRT
因為無(少)機電系統,車廂重量亦輕得多
我個人估計橋墩應該1m寬鋼樑即可承重(甚至設計上花心思,可能更小)
對交通衝擊小很多
在寬度上,兩線兩方向對開,車廂一般來說寬度2-2.5m,加上避免事故而設立兩旁人行避車道
應該在8m以內即可達成(更不用說單軌系統了,其寬度更小)
若採用單線雙向,更可縮減至車廂寬度(2-2.5m)以內
相對民族路橋來說寬度小得多,加上路幅比民族路大得多,壓迫感會小很多
現在中正路、介壽路商家反對高架,就是因為興建的是中、重運量系統
其高架截面寬度太大,所以反對高架(對地下化也怕啊)
但若能加高架寬度縮減,其實反對聲浪可以減小得多
車站站體也可減小許多,以目前規劃大湳站為例,若設在介壽路和平路口
我真不知道地下要如何開挖
但若以輕軌高架興建,十字路口上方空間即可滿足
此外,因承重減小,興建上可利用鋼結構快速組裝,估計興建時間應可縮短為半年以內
很多的輕軌運輸,速度可達75km/hr,載運量已經超越中運量、接近重運量捷運系統
而經費上也比重運量系統,便宜太多(約只要1/5吧,若地下化差距更大),運行成本也便宜得多
等到整體環境(聯外道路、承載旅客運量、國家財政等)變好或建立後
拆除更改為地下化重運量捷運,拆除速度快且省錢得多
不過以上是以交通運輸角度來提出建議
我不知道桃園縣政府規劃綠線的想法
似乎主事者也是以為捷運只有中、重運量系統而已
此外這規劃裡面
也看到很多政治考量與不是很專業的意見
所以綠線其實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1.無論巴士捷運系統(BRT)、輕軌、中以及重運量捷運,因承載不同,使得土建的設計不同
因此除非(例如)用重運量設計來承載輕軌,屆時輕軌拆掉換成重運量,才有可能直上
但如此做,除非政府能精確計算多少年後就要換成重運量,評估如此是划算的才會這麼做
否則未來的事變化很大,土建又有一定壽命,我似乎沒有聽過有哪國政府這樣做
基本上都是拆除重做
因此若以現在狀況,個人認為輕軌這個系統是C/P比較高的選擇
2.『輕軌』其實有些系統運量已經接近甚至大於傳統中運量捷運
所以有人把輕軌歸於中運量捷運系統
因此文湖線也可說是另一形式(膠輪)軌道系統
因應載客運量不同,車廂可串接1-6節,速度最高可達85km/hr以上
但土建自然也因應設計有寬有窄,有大有小
以中正路與介壽路之間運量,1-2節車廂即已足夠,因此在土建上可適度減小負載
3.相關輕軌資料可GOOGLE或查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C%95%E8%BB%8C%E9%81%8B%E8%BC%B8
其中幾個比較代表性的
日本江之島線,蠻早期的輕軌,其中有一段是在一般道路與汽車機車一起行駛,還轉進小巷內行駛

西門子的Combino,高雄的輕軌有可能採用此系統,可連接2-6節車廂,每次載客可達250人

法國史特拉斯堡輕軌,很漂亮的列車,有在地面與高架行駛,是比較屬於專用路權的輕軌

新加坡榜鵝輕軌,車廂更小更窄

日本湘南倒掛式電車

雪梨單軌鐵路

中國重慶三號線,這是中國與日本日立重工技術合作的產物

還有很多的輕軌與單軌系統,以及BRT,其實寬度是設計問題,想要怎樣的寬度其實都有
甚至很多的輕軌與一般的汽車一樣,行駛於小巷中
而橋墩也可看到比起中、重運量系統都小
以中正路的寬度,其實我個人覺得是比中、重運量系統更好的選擇
給你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