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竹都會區(包含了新竹市的北區與東區,以及竹北市台鐵以東的區域)的永續發展,個人認為捷運或輕軌還是必須走的路。正如台鐵是專用道路一樣,捷運或輕軌也是。專用道路加上明確之時刻表,確保幾點幾分可以到達某地方。舉例來說,若竹北市民要去新竹大遠百華納威秀看電影,開車的話要考量途中路況以及找車位所耗的時間,搭車的話,目前可以搭六家支線到新竹市區,再步行前往。完全不用考慮路況,也不會有塞車跟找車位的焦慮感。但問題在於目前的這個「徒步前往」,要花約20-30分鐘走路,途中沒有人行道,要閃亂竄的汽車摩托車,吸廢氣、忍受噪音,不是一個非常愉悅的經驗。因此,若能建立一個捷運系統,站距約500-800公尺,則一些重要的生活地點,無論是工作、上學、購物、娛樂等,都能藉由捷運系統連接,同時規劃市區人行步道,限制市區汽車與摩托車的通過區域,嚴格規定某些狹窄道路為單行道,提高停車費用。相信能減少市區的交通亂象、改善市容。
但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捷運系統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某某市人口那麼少,蓋捷運是要給鬼坐喔?」這個觀點乍看合理,但其實是倒因為果。正因為沒有好的公眾交通系統(包含公車、捷運等),臺灣大多數都會區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與汽車,長久下來習慣「門到門」(door-to-door)的交通模式,而無法接受走個十分鐘去坐車的模式。若搭公眾交通系統快速方便又舒適,相信沒人喜歡在揮汗如雨的夏日或寒風凜冽的冬日騎車,也沒人喜歡在塞到爆的道路上練習踩油門與煞車。所以重點就在於:如何從新竹都會區生活圈的人的角度,規劃大多數人覺得實用的捷運系統。因此以下的討論,暫時不論官僚系統的牛步化或實際上執行的困難,僅就個人的生活經驗,提出捷運構想,若各位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教。雖然十年內大概看不到捷運前景,但不論在地人或外地人,只要是在這裡生活,應該都沒人希望新竹地區放給他爛吧?
規劃捷運系統無法像模擬城市那樣,直接把所有老舊建築打掉,彎曲狹窄巷弄截彎取直。我們要考量現有之台鐵系統(縱貫線+內灣/六家支線),並盡量與台鐵車站接駁。以下我規畫了三條路線:

環狀線(紅線):環狀線的構想來自於東京的山手線。山手線屬於JR,因此對於只在東京23區活動的人來說不是那麼方便,但若住在23區之外,如三鷹市,要到東京市區JR的中央線+山手線是很好的選擇。JR對應到臺灣就是台鐵,但台鐵的思考邏輯一直是「線性」,所以臺灣並沒有很好的環狀系統。雙北市都會區在將來會有環狀系統,但那已經是捷運的概念了,因此我在這裡,也提議一條環狀系統。由於我住竹北,因此不免有點竹北的本位主義,請多包涵。環狀線先從中華路與光明六路口開始,沿著光明六路經過家樂福、縣政府、體育場、喜來登、嘉豐六路口、高鐵站,然後繞到文興路,到嘉豐南路口時左轉往頭前溪方向,過了橋(尚未存在)之後到台鐵竹科站,轉走公道五延伸段,到慈雲路左轉進園區,中間設Costco站,以及園區門口站。左轉新安路,中間設科技生活館站(科技生活館可做為園區接駁車之轉運站)、交大南門站、清大南門站、十八尖山南口站、建華站、南大路與西大路口站、大遠百站、城隍廟站、棒球場站。右轉經國路,沿途於中正路、東大路、光華東街、鐵道路(近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公道五,然後回到中華路。
東西線(藍線):光復路是新竹市東區最重要的路,可惜台鐵支線完全略過這些點。東西線就是要將東區與北區連結的重要幹線。從南大路與西大路口為起點(與環狀線交會),沿著南大路設新竹南站、玻璃工藝館站。來到光復路,設工研院、馬偕醫院、光復中學、清大北門、金城、交大北門、園區北口(與環狀線交會)、新莊街口、介壽路口,終點為台鐵竹中站。
南北線(綠線):竹北市與新竹市的缺乏縱向連結,南北線從台鐵竹北站,經台元科技園區、中山路,到縣政二路口右轉,沿途設光明一路站(可走到美食街)、縣政府站(與環狀線交會)、福興路口、興隆路口。經過橋(尚未出現)後到台鐵世博站,再連接到公道五與建中路口,沿著建中路到光復中學(與東西線交會)。之後一樣沿著光復路設馬偕醫院與工研院站(此段與東西線重疊),再轉學府路到新竹高商、新竹中學,最後在建華與環狀線交會。
另外台鐵必須捷運化,增設以下站:南竹北站(即中華路與光明六路口)、經國路口、元培街口。
這樣規劃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類似山手線概念的環狀線,將竹北市與新竹市串接起來,無論是哪個方向皆可順時針或逆時針行走,中間藉由南北線與東西線串連,將轉車次數降到最低。
二、除了中華路段之外,另外新增兩個捷運專用的橋,強化原本頗弱之頭前溪兩岸交通。
三、多系統共構,增加轉乘方便性。除了高鐵站為三鐵共構外,竹中站、竹科站、世博站、竹北站、以及有待建立之南竹北站,皆為二鐵共構。
當然也有以下缺點:
一、新竹市區道路狹窄,要蓋捷運難度頗高。
二、經費?人民接受度?
也因此,在規劃時,已經避免經過狹窄之街道,除了建華街附近無可避免之外。新竹市的捷運也避開真正的市區(北大南大東大西大範圍內),我認為以東門城為中心的市區交通,可考量觀光電車或小型巴士。
另外,個人認為,高架比地下化優點多。不論是從經費或是工程角度。至於經費或接受度問題,則不是我們小小個人可以考量的。但若可以集思廣益,抱著希望居住地更好的心態,相信還是有改變的機會的。
以上論述,請各位批評指教。
======以下是綜合網友的意見之後的回應======
謝謝各位的意見,不論是肯定或質疑或否定我都虛心接受。其實我又不是要出來選議員或市長,純鍵盤打打的嘴砲成分居多,但這世界上所有成功的提案其實都是從嘴砲開始的。本來po到新竹板上就是希望能跟大家討論,彌補我自己思考的盲點,至於能不能實行,或實行到什麼程度,是另一個議題。
綜合大家意見,最為大家所接受的提案是免費公車。其實我最先的提案應該算是這一兩年來善用新竹區大眾運輸系統的感想(高鐵接駁車新竹線、竹北線,新竹客運,新竹縣免費公車,以及台鐵六家支線)。我知道新竹市也有免費公車,但沒坐過。但這幾個系統往往具有嚴重的本位主義:
1. 高鐵接駁車就是接送搭高鐵的乘客,因此上下車限制嚴格,路線也是以高鐵站為中心。
2. 新竹縣的免費公車以家樂福對面廣場為中心,但路線都是到一些比較鄉下的點(除了高鐵外),所以全為老人。你能想像那種整車老人,只有我一個壯年人的感覺嗎?
3. 新竹市免費公車我不熟悉,但路線應該也是以新竹市為主。
4. 台鐵六家支線算是較成功的例子,雖然也是妥協的結果,但至少成功連結新竹市與高鐵(可惜完全忽略光復路生活圈)。
5. 新竹客運就不用說了,住新竹的人很少對它會有好印象的。
所以我才試圖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從居住地到工作地點會需要怎樣的路線?老人要如何去醫院,公園?年輕人要如何上學?新竹東區當然就是以光復路為主軸發展出來的社區,從學府路口的超級學區、公學新城、清交大,到關埔。所以這條路的效益最大。新竹北區沿著經國路的新舊社區人口密集,也是我想加入的原因。竹北當然就是光明六路沿路。
至於工作地點,不能否認許多網友在園區工作,但竹北還有台元,還有一些公司在園區外,其實是很分散的。這點我覺得園區管理局應該要負責把園區內接駁車做好,不應該是縣市政府的責任,所以才考量科技生活館為轉運站。
老人家要去醫院,馬偕、東元、台大醫院等都在路線上,國泰稍微遠了一點。國中高中生要上學,實驗中學離光復路介壽路口不到幾百公尺,新竹中學有站,省商有站,培英建華也有站,竹女離火車站近,唯一可惜的竹北高中、義民高中沒站。至於清交大更是各自有南門北門兩站,新竹教育大學離南大路西大路口也才幾百公尺。
或許各位換個角度想:的確捷運在新竹的難度太高了,不論就工程上或是經費上。但免費公車若能從整個生活圈的角度出發,或許我的構想就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可以以此討論新竹都會區的免費公車,但目前行政區劃不統一,所以若能讓新竹市與新竹縣都感受到民意壓力,至少可以弄出一個比較實用的路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各自為政。加上某些路段公車專用道的施行,以及GPS定位、時刻管制點的做法。然後尖峰時刻能弄到10分鐘一班,離峰15-20分鐘一班。相信可以增加搭乘意願。一旦養成習慣,要收費也沒問題。
事實上,新竹地區已經可以用「台灣通」卡走透透了。我的台灣通卡,若在新竹客運站加值,有九折優待(500點只要450元),若在台鐵六家站加值則無,但可以搭所有新竹客運,以及包含六家支線的台鐵(似乎限定在新竹到台北這段,新竹往南不確定)。我自己就曾用台灣通搭到台北(除了太魯閣號不能搭外,其他車種皆可),所以這個台灣通卡可算是新竹版的悠遊卡。
因此,若新竹縣市政府有心,可以規劃在免費巴士成熟之後,把台灣通卡也納入。這樣一張卡可用在台鐵、都會區巴士,以及原來的竹客,會增加使用意願。
若能在mobile01上面綜合大家意見,或許真的可以跟新竹縣市政府建議,趁著這次新竹縣燈會以及新竹市台灣館,趕快試營運一下,並且最好把搭乘狀況(人次,時段)等資料數據化。若到某種規模,要跟中央要錢也比較大聲。
我不了解政治的運作,我也不是交通專家,我知道提出來的東西太夢幻不切實際,但任何時候起步,都比完全沒有起步好。任何荒謬的想法,都比不去想來得好。
==========2012年6月6日回應==========
謝謝herblee大大的專業分享,我完全的贊同。其實不用被「捷運」的概念綁死,只要是大眾運輸,不管捷運、輕軌、公車,都能達到舒緩交通、美化都市的效果。有人說,汽車與機車是都會區交通壅塞的元兇,其實,真正的元兇是我們大有為的政府。早在半世紀之前,戰後的日本開始軌道建設,戰後的台灣卻走了一條不同的路:以汽車運輸為思維,大開馬路,不但不增加台鐵路線,還收掉了一些支線。弄到最後大家只好自力救濟,三四十年前,家家開始有機車,二十年前,家家開始有汽車。而現在,雙薪家庭有兩台車的也不在少數了。這些車子在上下班時間全部跑出來,能不塞嗎?
關於大眾運輸有許多迷思:
一、新竹人口還沒到可以蓋捷運的量。
這點前面herblee已經有說明過了,不一定是「捷運」。但我還是要回到一個概念,就是這是倒果為因。如果有好的公眾交通,自然搭乘的人多,自然營收增加。就是因為大家都自力救濟,才會有沒啥乘客的推論。如果可以漸進式限制市區的私家車與機車,提高停車費用,或收「進城費」,搭配公車專用道,密集行駛,至少做到尖峰時刻每十分鐘一班的密度,同時搭配小型公車進入像是東城門或城隍廟的地方,這種小型公車,應該比現在的遊覽車或竹客公車小,但比十人小巴來得大,並且前後有門,方便上下車,內部採捷運坐位,增加站立空間,並盡量採低底盤,方便老人與行動不便人士上下車。
二、新竹交通已經夠亂了,還要有公眾交通建設?
這要分兩點討論:若是公車專用道,勢必壓縮其他車輛之行進空間。若是輕軌電車或捷運(高架或地下),不但壓縮其他車輛空間,還要有破壞才能有建設。我的回答是:過渡期當然大家會唉唉叫,但現在的新竹市區交通就像是一個毒瘤,不去面對短痛,那就要面對十年二十年之後的長痛。
三、政府都沒錢了,還要蓋?
前面herblee也提過。交通沿線之住宅發展,應該是政府主導,政府投入,政府賺錢。先進國家的思維是先想好交通路線,然後沿線開發住宅區,臺灣卻反其道而行,哪裡有地先蓋先賺錢,交通就大家自求多福了。想想關埔區面臨的慈雲路/光復路交通,以及新竹縣政二期密集之社區加上科大區附近新社區的完成勢必造成光明六路/自強南路/竹北交流道的壅塞。到時候若才想要解決,就病入膏肓了。
所以我的論點:現在蓋一點都不早,事實上已經晚幾十年了。現在蓋當然痛苦大,阻力多,但現在不蓋以後會更痛苦。過去無法改變,只能寄望未來。只要新竹都會區的居民給新竹縣市政府/科學園區一些聲音,它們自然要回應,聲音小它們可以不聽,聲音大到一個程度,它們自然會有壓力。問題就在於居民有沒有公民意識公民自覺,還是讓執政團隊跟財團繼續撈,下次躺著選也上?
我雖不是新竹土生土長,但新竹已經算是我第二故鄉了。新竹市空有高所得高物價卻有殘破的市容,住在新竹市的市民會以這樣的城市為榮嗎?當你要帶外地朋友去逛城隍廟,卻面臨找不到停車位的窘境,或走路被汽車機車趕來趕去,你不會覺得丟臉嗎?
沒出國之前,我也不覺得丟臉,去過日本與歐洲後,我覺得很丟臉。日本與歐洲的人口與街道狹窄,不會輸給臺灣大多數城市,但交通的流暢度、公眾運輸系統的發達,市容的整齊,是令人嚮往的。
想像自己帶著家人小孩或長輩,走在乾淨的新竹街道上,有人行道,有電車或公車,但少了許多私家車與機車,那種優閒的感覺,我在東京享受過,難道新竹人不配有嗎?
每次講到捷運,大家都要把高雄捷運拿出來鞭。問題是每個城市的規畫不同。高雄市區路筆直又大條,停車位又容易找,天氣好,等等因素,不論開車騎車都很方便。新竹市有這樣的條件嗎?新竹市就像一個身體不好的病人,去醫院診斷,醫生說要下重藥,卻嗆醫生說:上次那個高雄下了重藥也沒什麼用。問題是高雄體質原本就比你好啊!然後再嗆醫生說:吃這些藥很痛苦。問題是你早該來看醫生了,拖到現在也只能盡量治了,卻還是一堆人覺得維持現狀就好。扯得遠一點,臺灣之所以現在經濟沉淪、國際無地位,不就是「維持現狀論」害的?
從這個討論串,其實我大概可以看出大多數網友的看法。不過真理越辯越明,不論是贊同我,反駁我,鼓勵或潑冷水的,我都很感謝。至少各位都是關心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人,都希望新竹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