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照公車派的說法,那台北市根本不需要蓋捷運,台北市的公車網不僅密度高又分布廣,為何還要蓋捷運網?
台中高雄也不需要蓋捷運,因為公車不夠密集不夠廣,高雄捷運還要南伸北延,不是用公車就可以了嗎?
捷運與公車根本不是二分法,服務族群也是不同,新竹的輕軌是高架的,沒有紅綠燈問題,公車有,公車再怎麼實驗,都還是一樣會塞在紅綠燈。
騎車很方便,不過學生老人不方便騎車,不是所有人都是騎車的,而且現在年輕時騎車,老年時騎不動才在抱怨公共運輸不發達已太遲了。
擔心運量?
新北捷運,高雄捷運,機場捷運疫情時都不擔心運量了,新竹擔心甚麼?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竹輕軌計畫』 -- 運量探討 2
竹科需要爆肝加班的大都是研究所以上的RD,大專高中學歷的大都是準時上下班,這些就業人數也會是輕軌搭乘的主力,這些人數超過七萬將近八萬人,若其中的三成到五成搭乘輕軌上下班就至少有二三萬人的基本量。
看看桃園機捷在疫情爆發後每日均量也掉到三四萬人,表示這些是機捷的通勤人口,而新北輕軌日均不到一萬人,還是照樣興建不用擔心甚麼自給自足。
高鐵橫跨全國南北, 搭乘的人數是近二十縣市民眾遊旅客等千萬餘人搭乘基數, 何況最初高鐵專案議約裏, 政府便承諾一旦BOT過程中原高鐵公司若無法償還債務時政府強制買回(同參立院第8屆第6會期交委會第8次會議記錄之財務解決討論),
照上述看這新竹輕軌一旦面臨相同狀況是誰負責買回? 市府還是市縣府共同出資? 難道市縣府有此財力? 或是爛攤丟給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有此承諾首肯風聲放出? 還是出奇招請徐家遠東集團接手?
北捷系統在成立之前, 大台北早就是公車運輸極為繁忙百餘條路線, 大台北都會區搭乘公運人次運量都有相當基礎, 上述新竹輕軌起建基礎有可堪比擬性?
=====
History: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天下雜誌1984某期提及: …落後的大眾運輸服務,早已令生氣蓬勃的都市無法喘氣生息。尤其是每天六、七百萬旅次往來的台北市和鄰近縣市,每逢交通尖峰時刻就似癱瘓沉疴的老人般動作遲緩、毫無活力。....
===
四五十年前台北市公車一年可載超過九億人次, 等於當時每日搭乘市公車人數超過二百萬人, 那時私有車不普及狀況下公車營運就能有此成效, 1984市公車跨縣市往來更達六七百萬旅次; 對照竹市近年照應該是運研所統計全年不到二十萬人利用公車, 其他的大凡被私家車四輪或二輪載走, 在竹市公車暨不密集又不足額補貼下業者出車頻率高不起來當然惡性循環
還有若公益性指標如此強烈, 那還需要搞什麽自償率設計? 載不到成長人次的出車營運費用通通以預算編列支應不就得了? 如此完全公益! 沒預算編列? 那就增加歲入稅收向大家挖錢或是加票價填補開支反正倒楣的是你我這些納稅人,
要談公共運輸公益性, 目前公車補貼預算都編不足以讓公車班次密集以及配套臨時公車專用道, 還有限制私家車進竹市而趕人去搭公運(這是重中之重)都作不到的市政單位會有能力搞軌道? 基礎的小地方都作不好卻認為作軌道一定成?!! 公車的營運成本大多遠較軌道低狀況下連這點基本公益都作的有一搭沒一搭
現實目前中央不可能足額貼補輕軌基建費用給一個六都以外縣市, 此例一開, 其他縣市都可有樣學樣要中央比照縣市內個別重大建設中央全額出錢, 回頭光二百多億自籌款竹市是有哪些公有地可賣出籌錢? 就算要跟公股借, 擔保品竹市有哪些可用? 天燈館那塊地皮可借到二百億? 這市府有跟市民說清楚打哪生錢嗎?
iepmis wrote:
看看桃園機捷在疫情爆發後每日均量也掉到三四萬人,表示這些是機捷的通勤人口,而新北輕軌日均不到一萬人,還是照樣興建不用擔心甚麼自給自足。
機捷桃園段通勤人口應當不多,台北段可能會多點,
淡海輕軌有個轄下人口最多的新北市府撐著,
新竹輕軌有這個富爸爸嗎?
騎車很方便,不過學生老人不方便騎車,不是所有人都是騎車的,而且現在年輕時騎車,老年時騎不動才在抱怨公共運輸不發達已太遲了。
老人和小孩最需要的是可以深入社區直接開往醫院和學校的公車,
不是要長途拔涉一再轉乘的輕軌.
走一公里去搭兩三公里的輕軌對老人和小孩是件好事嗎???
這些人數超過七萬將近八萬人,若其中的三成到五成搭乘輕軌上下班就至少有二三萬人的基本量。
怎會認為這些人願意走長遠的路搭輕軌,下車再走長遠的路到公司???
別以為當基層就買不起車,怕多花錢和塞車而已.
公車有,公車再怎麼實驗,都還是一樣會塞在紅綠燈。
高架BRT,很好的東西..........
cckm wrote:老人和小孩最需要的是可以深入社區直接開往醫院和學校的公車,
不是要長途拔涉一再轉乘的輕軌.
走一公里去搭兩三公里的輕軌對老人和小孩是件好事嗎???
沒有一種公眾運輸可以服務到所有的老人小孩,或取代所有其它的交通工具。
捷運+公車接駁的服務覆蓋範圍是可大於公車的(或說其覆蓋效率比較高)
另外,還算健康康的老人和小孩,走點路的確不是壞事。
我認識的一些老人都還天天早晚強迫走三四公里的路程。小孩,除了在馬路亂跑亂跳有安全疑慮,不然走路更不是問題吧。
cckm wrote:高架BRT,很好的東西..........
高架路不是沒有,但興建會有別的因素,不會因為BRT。
就像輕軌基本上就是平面或高架,不會走地下(會有,就是一小段路段基於特殊原因不得不)
原因無它,要興建高架路給BTRT行走,其成本和輕軌差不多,那何不直接輕軌?
興建地下輕軌,和地下中運量捷運,其造價差不多,那何不直接升級成中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