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dhliu wrote:如果改成全封閉式的,與軌道相比,好像沒有優點?缺點之前講過了。 優點就是彈性運用,只要時間控制好,讓自駕BRT和有人駕駛客運在高架道路混行應該不會是問題,後者可以增加前後端接駁的彈性,BRT的路線也不用經常維修.以國內其它地方的軌道運用來看,全高架就是無人駕駛的中運量系統以上,輕軌都是因為有平面路段.自動化輕軌只是電聯車更低一階的中運量........
cckm wrote:高架BRT國外許多地方都開始營運了,高速公路客運就很類似... 捷運是城市內大眾運輸,不是城市間長程大眾運輸。所以高鐵速度很快也不能叫捷運,其班次密集度夠也不能叫捷運。BRT不是不能高架,就我所說的,BRT高架成本和輕軌差沒多少,很少城市BRT以高架為基本架構(可能會在部份特殊條件下高架一小段,例如行經車流量大路幅又不夠的情況,高架以減少佔用路幅)。以新竹來說,它的運能又不足,以園區上下班3萬人對輕軌來說都很吃力,何況BRT?所以我覺得BRT不適合做為新竹的選項。
廈門目前是高架BRT,造價據說是每公里4500萬人民幣,是比一般大陸輕軌每公里1.5億便宜。另外就是名古屋也有,名古屋的是高架走完還可以接到平面一般道路繼續走。我覺得還是要看台南最後審核的結果。不過交通部在推行輕軌主要都是以鋼軌鋼輪提升國產自製率為目標,單軌沒過,我是猜ART應該也不會過。Ace.H wrote:BRT不是不能高架,就我所說的,BRT高架成本和輕軌差沒多少,很少城市BRT以高架為基本架構(恕刪)
Ace.H wrote:捷運是城市內大眾運輸,不是城市間長程大眾運輸。 也得看「城市」要如何定義,新竹加竹北也不過就是台北的兩個行政區,北捷的服務區域超過這範圍太多了.BRT不是不能高架,就我所說的,BRT高架成本和輕軌差沒多少 成本當然有差,機電/鐵軌/軌道和輸電系統維修都是成本.以園區上下班3萬人對輕軌來說都很吃力, 真有這個量,輕軌一定不夠用............
一般捷運建設都會搭配新市區的開發,除了減輕自償的壓力,還可將人口商業從原本過度密集的區域導引致新市區,以改善原區域的品質。紅線先期路線大概只有過新莊站接公道路往六家線那整塊可以重劃開發,但是那塊是新竹縣的。然後我們還花大錢買六家線的路權,讓竹北用得到。更誇張的是新竹縣還不用出一毛錢,搞得我還一度懷疑是有人要轉戰新竹縣嗎?還好交通部頭腦清楚,發回重審。mobile3803 wrote:所以六家線在千甲,台肥,光埔二期應蓋沿線商辨大樓既能分散園區廠商,也能開發沿線土地,回饋蓋輕軌成本(恕刪)
cckm wrote:也得看「城市」要如何定義,新竹加竹北也不過就是台北的兩個行政區,北捷的服務區域超過這範圍太多了. 這也是為何最早是規劃叫做竹竹苗輕軌以前竹竹苗是一體的,生活圈相鄰互相影響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苗栗設縣,原中港、頭份包含整個中港溪地區當時尚屬新竹縣,以南地區劃為新設之苗栗縣。1939年(昭和十四年):竹南庄改制為街,為竹南街。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改制為新竹縣竹南區竹南鎮。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苗栗縣復設,改為苗栗縣竹南鎮至今。38年KMT執政後才分割的只是很奇妙地把竹南分割給苗栗,全竹南人表示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