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大樓有什麼不一樣?


ejan1969 wrote:
我的新房子剛交屋,樓高24樓,我買在10樓,當初也評估過高樓層(20F),因為買這種超高大樓又買在低樓層實在不太划算,不過比較過建商的開價,20樓開價比10樓多10萬,而且15樓以上比14樓以下開價跳了一級,顯然建商有實際反應高樓層的建築成本,也就是超高樓所增加的建築成本反應在15樓以上的價格裡,而非平均分配到每一樓層,所以我決定買10樓就好,因為並沒有分攤額外的建築成本,假如他是平均分到每一樓層的話,那我就會考慮高樓層了,因為那等於低樓層買家幫你攤掉了一些成本。


若20樓與10樓總價差10萬,那當然買20樓啦.
若是一坪價差10萬,但就真的要好好考慮一下.
一般一坪價差約2000~4000吧.
前面無高樓阻擋的價差會比較大.

住高樓層真的很爽,
尤其是有view的大樓,
不要說工作回到家都看不到view,
晚上打開窗,看到車水馬龍夜景跟與前面建築物面對面感覺就差很多.
當放假時,一早起床打開窗戶.
一望無際的景觀真的會讓人心情會開朗許多.
那買超高大樓的中低無展望的樓層沒有比買一般大樓的較好~
同樣是10樓, 在一般只有14~15樓的大樓比在24~25樓的大樓可能一樣無展望但價錢便宜...
那去買超高大樓的中低無展望的樓層是??
公用電費應該會增加
因為越高樓,搭乘電梯需要電量就越大,但其他樓層的人會一起搭乘的機率仍很小

敗犬公主 wrote:
那買超高大樓的中低無...(恕刪)


超高樓層建蔽率低,棟距會比只有12~14樓的大樓大.

就算低樓層住起來也比較舒適.通風採光都比較好.

可以比較昌益三小國跟其他高樓層建案的棟距大小就知道.

尤其早期13樓那種口字型的建案, 棟距格局實在慘不忍睹.
越高樓層感受地震也比較明顯。
(昨天下午白河地震住10樓真的好恐怖)
請問一下
聽說十樓以上的會在十樓跟十一樓間設置中繼水箱
那麼會不會有馬達聲響呢?
而且感覺十樓天花板乘載額外的負重
會不會比較不安全呀?(容易漏水之類的隱憂?)

andes64 wrote:
近期新推出大樓越來越...(恕刪)


空間?

如果你買高樓層
該注意的是停電、火災、颱風、地震可能帶來的問題

在這樣的風險中
付出較高代價
如果也有較高檔的建築品質
也換來較好的視野
是否划算,就看個人了!

andes64 wrote:
近期新推出大樓越來越多是二十幾層的超高大樓了,
不像幾年前清一色是50米的十四五層,
請問買這些超高大樓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柱子是不是會吃掉比較多空間?


一般人會認為,一樣的基地大小‥‥蓋愈高樓,不是能有效利用更多空間嗎?
事實上卻是相反。
第一點根據法規容積率的限制。要蓋得愈高樓,基地就得愈大。
當然每個建商都會充份的利用所能取得的容積的。
所以愈高樓就需求更大的平面土地。這點來說二十多樓不見得比十四樓能更有效的利用土地。
第二點,愈高樓層就能容納愈多人也就是需要愈多電梯。
但每多一部電梯所佔掉的坪數是很可怕的,因為要乘以樓層數。
但電梯過少,又會因為使用人數多與樓層數多而令人不耐。

結構方面當然也有影響,但相對是較小。

結論是超高樓層對使用上反而是不利的存在。
那為何還是有建商要推超高樓?

因為可以賣比較貴‥‥
還是有人會為了「差異性」而買超高樓。
算是一種虛榮心吧。
有錢的生意就有人做。
公設比會比較高

因為建築法規定義建築物50公尺或16樓以上(含)為"高層建築物"
需設緊急昇降機、特別安全梯、排煙室等...
所佔的公設面積會比較大
有一天......當附近都超高樓時,
我實在不知道那個時候還會有甚麼VIEW?超高樓對我來說是一種空間壓迫感。

根據自己過去租過24層超高樓(6部快速電梯)的經驗,一期用電只花了13**元,但是公共電費卻21**元。

越高層樓就代表可以塞入更多的人,但是外面那條馬路有因為蓋超高層樓而擴充嗎?



有次搭車聽到鄰座看著外面的綠油油風景說道:這一片綠地怎不拿來蓋房子呢?種這些樹真是浪費......
似乎有沒有效率這件事情總是擺第一,但是效率真的是唯一嗎?
我們的思維需要重整一下:人與自然環境應該有怎樣的關係?而不是一味地榨乾每一寸土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