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 guitar wrote:內灣線捷運化,也就是(恕刪) 台鐵捷運化就是六家線現在這模樣,只是六家線班次太少,幾年下來就是不增班.也不要期望捷運班次一定非常密集,機場捷運15分鐘一班普通車..........
之前已寫過用內湖線估算竹科捷運的運量:從內湖線與內科的搭乘人數預估新竹輕軌紅線運量本篇來探討各種運輸工具對內科交通有甚麼改善。從內湖科技園交通看竹科捷運的重要性內科和竹科其實很相像,從業人口數差不多,進出道路就那麼幾條,上下班時間一定塞車。內科有公車也有捷運,但搭過內湖線的人一定知道人有多擁擠,開車去過內科的人一定知道交通狀況有多不好。很多人在談要不要興建捷運時,總是要講先看公車的運量,或是先用公車路線看乘車人數,或是要培養大家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等等。事實上,公車和捷運都是屬於大眾運輸的工具,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也沒有所謂二選一的問題,不搭乘公車的人,不見得就不搭捷運,會搭公車的人,也不見得有了捷運就會轉去搭捷運。重點只有一個:就是有沒有需求。輕軌是捷運的一種,輕軌有路面型(如高雄那種),也有高架型(如新北)。以新竹市的交通與路幅寬度,高架型最為合適。而高架型輕軌捷運與公車有完全不同的特點:1. 不用等紅綠燈2. 不會塞車3. 準時準點4. 載運人數多所以用甚麼公車或大眾運輸搭乘習慣來反對新竹興建捷運的,只是假議題而已。公車或捷運,只是提供人民多一種交通方式的選擇。台北市府分析的交通壅塞主因和竹科所面臨的非常類似。交通局就內湖交通特性已分析長年交通壅塞主因如下:一、都市計畫變更致產業及人口快速成長:內湖科技園區原規劃為輕工業區,於91年公告放寬進駐產業,另人口成長快速且私有運具持有比例亦高於臺北市整體。二、山河環繞致聯外道路空間有限:內湖區北面山陵圍繞,南面臨基隆河,為一封閉型地區,聯外交通僅能仰賴現有橋樑及隧道。三、大眾運輸競爭力不足:內湖區高快速道路系統發達,各區進入本區使用私人運具便利性高,且大眾運輸因路線彎繞、轉乘次數多、班次不足等各種因素影響下,大眾運輸競爭力不足。四、內科地區通勤時間固定且集中:主要聯外廊帶交通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地區員工上班時間約有82%集中在上午9時,尖峰特性相當明顯,大量車流於尖峰時段湧進內湖區。五、內科停車方便且免費比例高: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員工停車地點以公司及個人車位居多(汽車73%、機車62%),其中汽車有48%免費、機車有66%免費,在停車方便且免費等因素下,員工多使用私人運具通勤。但是眾所周知,內科塞車問題到現在仍是無解。許多人對於竹科交通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內科幾乎都試過了,如共乘、停車收費、高乘載、擁擠稅、巡迴公車等等,但很顯然,成效都有限。很多人在講台北人已經養成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事實上,到內科公車也非常多,還有接駁與巡迴公車,但搭乘率並不高。從內科的經驗與台北市府的解決方案,民生汐止線捷運是最佳的良方,一些人所講的公車,以台北如此發達的公車系統還是無法解決內科的問題,那又何必要求新竹捷運要先試行公車才能興建呢?
機捷已經賠光資本額了,還不是繼續經營,甚至還要中央負責盈虧:機捷賠光30億資本額 虧損不斷、行車穩定度遭質疑桃捷公司虧損近1個資本額 劉坤億希望改採委託經營盈虧中央負責結果桃園還推出桃園捷運路網2.0版,新增11條路線桃園捷運路網2.0版新增11條路線 6日通過交通部備查擔心新竹捷運沒人搭乘的網友,應該先擔心這個隔壁縣市吧!新竹也可以規劃許多條線,看看桃園這些規劃很多都經過農地,還有現在沒多少人的青埔、大園、觀音等地方,新竹當然也可以比照辦理。下圖是建議路網,往北可以接新豐、湖口,最後再接桃園機場。竹竹苗軌道運輸路線建議
今晨,騎著小褶自水圳公園旁出發,悠哉的騎到關東市場買小籠包隨意緩行邊看這條路上的周末風光,大約騎了22 分鐘相信一般 26吋通勤腳踏車或是 700輪徑的公路車絕對可以更短時間完成這是指一般人輕鬆騎,非指勇腳輩的怪咖們大家上班時多多騎腳踏車吧
其實像一些IC設計公司根本沒有工廠,但辦公室不知為何一定要搞在新竹科學園區或台元園區裏面去跟大家一起擠。在竹北的光明六路,文興路或自強南北路等交通便捷又離大多數員工住家近的地方蓋大型的辦公大樓來使用不好嗎?